《人生果实》:治愈系纪录片,带你回归田园、体验慢生活的智慧
《健康生活方式纪录片》带你实地体验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健康生活讲座#
《人生果实》是一部纪录被誉为“日本现代陶渊明”的津端修一夫妇日常生活的电影,又名《积存时间的生活》。
这部极其感人的纪录电影,由新闻工作出身的日本导演伏原健之拍摄,他在三顾茅庐后,终以四封信获得隐居山林建筑师津端修一与英子夫妇点头“我们愿意协助”,开始着手拍摄这部电影。
该片借由津端修一夫妇丰富的生活阅历,一幢深居林间的小屋,两人的平凡日常,在一日三餐的烟火气中,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所秉持的生活态度。
坚定地自然主义者: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了悟生活的意义
这幢深居林间的小屋,位于日本高藏寺新城的一隅,是修一爷爷按照其师安东尼·雷蒙德自豪的木造住宅所建成的。这里一年四季景致万千,庭园栽植的上百种蔬果,经由妻子英子的巧手成了道道佳肴。他们的家居环境处处充满温馨,夫妇二人更是相濡以沫,沉浸在美景、美食和美好的人的氛围中,隔着屏幕亦能感受到两位老人满满的幸福感。远离都市,隐居田园,是他们所秉持慢生活理念的选择,也是他们致敬自然的态度。
津端修一曾任日本住宅公团首席建筑师,60年代便提出保留树林为风开道的理念,希望新的建案都能开始与自然共生,但他的建议未被当时以发展经济优先的政策所采纳,徒成一片片了无生气的集合住宅。他于是改从自身做起,放下繁忙工作,在住宅区购入土地、盖起房屋,并且种植了大量的林木。
仅在他们自己的小木屋,修一夫妇就种植了70种蔬菜,50种水果,施肥、浇水、修剪,修一夫妇忙得不亦乐乎,建构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夫妇二人还为种植的每一种作物都写了独特的标语,像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大自然沟通、交流,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和热爱。
竹笋,你好蜂斗菜芽,等不及了鸟盆,请自便报春花,春天来了凌霄花,享受这红色走廊吧
在历经半世纪的时光,两夫妇的勤奋与优雅,为这片淨土栽下了无数珍宝...也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生机勃勃、万物竞相生长的美好景色。并且夫妇二人通过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在大自然中汲取着智慧。
下雨了,土壤会变肥沃,土壤肥沃后,果实会缓慢而稳定的生长。风吹落枯叶,枯叶滋养土壤,肥沃的土壤帮助果实缓慢而坚定的生长。
修一夫妇也秉持同样的生活理念:“从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开始,一件件来,缓慢而坚定的前进。”
在房屋的各个角落贴上表达生活感受的标语,用心地制作每一道食材,按自己的喜好设计房屋直至满意,将对彼此的爱融入每一件小事中:为爱人烹饪可口的饭菜,真诚地赞美对方...
去影响每一个日子的品质,那就是最高的艺术。——梭罗
这部影片让我想到了创作《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在多年前,梭罗搬到瓦尔登湖,过起了远离人群的田园生活。在瓦尔登湖,梭罗钓鱼耕种、砍柴做饭,同时用大篇幅记述他观察到的自然事件,从种子到树叶,从土壤到地面植物,从露水到天气,梭罗把这些观察与事实结合起来,用细微的测量和周期性的记录,以自然主义的表达方式,向大众展现了瓦尔登湖的迷人图景。
所谓自然主义的方式是,它不同于浪漫主义的抒情和夸张,也不是现实主义的绝对客观写照,抽象地概括科学规律。自然主义是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以哲学的思考探究,最终用充满诗意的文字表现自然。
梭罗用亲身实践去探索人和自然的关系,目的是为了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那就是理解自然,珍惜自然,尽可能少地利用自然,在欣赏和崇敬自然中,过一种独立、节俭的生活,保证自己的行为对自然和社会都有益。这无疑与修一夫妇的生活理念不谋而合,他们都是坚定的自然主义者,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我到森林中居住,是因为我想活得有意义,只面对生活中最至关重要的事实,看我能不能学到生活可以教给我的东西,而不是在我行将离世的时候,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回归自然自古以来就是被崇尚的美德,中国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其主题思想就是道法自然,崇尚人应该敬畏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求生存的智慧,“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等都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总结出来的哲理,正如有位国外建筑师所说的:“所有的答案都在大自然中。”在这一点上,东西方都是一样的。
不做欲望的奴隶,食物终是为了我们更好地体验生活,它承载着对家人、对生活的爱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过:“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从来不是历史名胜或者商业中心,而是菜市场。”中国作为泱泱大国,拥有着丰富的食材资源,以及厚重的美食文化底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让全中国的人都在关注吃这个话题。
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情感的体现和承载,只是我们习以为常,忽略了食物带给我们的思考。
千百年来,食物随着我们生活的变迁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吃饭这件事情无形中折射出我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现代人受快节奏生活的影响,对于吃饭秉持着快速、简单的态度,速食主义盛行,我们更是在网上看到一些上班族或者面临考试压力的学生,吃饭的时候狼吞虎咽,甚至一边急着吃饭,一边看表,计算自己又“浪费”了多少时间,吃饭成了维持生命能量所必须的流程。另一方面由于短视频的潮流,各种吃播盛行,各式夸张的吃法,千奇百怪的物品,吃已经不再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快速涨粉,甚至有的人为此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不得不让人唏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过去穷时候对食物的单一性需求,食物逐渐被现代人异化,成为了我们满足自己各种欲望的工具。
在英国作家朱利安·巴吉尼所著的书《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中写道:
食物复兴里缺少了一味药,即严谨地思考为什么食物至关重要,人类跟食物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没有这样的食物理念,我们的实践就会变成种种互相矛盾的时尚、常识、偏见和合理化欲望的大杂烩,新的饮食文化也会凌乱不畅。
都知道“民以食为天”,在我们急于通过吃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时,很少有人会停下来思考食物之于我们的意义:“生活是为了吃饭,还是吃饭为了生活?”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饮食观念呢?
中国古人孔子对饮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我们既不能沦为口腹之欲的奴隶,也不用苦行般地拒绝所有感官乐趣,食物终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体验生活,这其实也是孔子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即使粗茶淡饭,仍不影响自己感受生活的“乐”;另一方面孔子亦提倡享受美食,无论是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美烹饪的追求,还是对于食物“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的仔细品味,食物终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体验生活。
在影片中,两位老人对食物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英子奶奶有一双巧手,各种食材通过她,都变成了美味佳肴,让人口水直流,虽然没有多豪华的食材,但是每一道菜的精致都承载着她的用心:樱桃优酪乳、草莓蛋糕、布丁...从采集、烹饪到享用,食物成了修一夫妇体验生活、追求美感的媒介,不仅如此,食物亦是他们之间表达爱意的桥梁。
英子奶奶:我觉得他老了以后特别帅气,我不会大声说“我爱你”,但我尽量做一些他喜欢的东西。我总是以我丈夫为先,我让他吃好、穿好,如果他身体健康,我也会很好。因为他喜欢,所以我要炸一些竹荚鱼。金枪鱼也是他的最爱,所以我要准备很多。
英子奶奶几十年如一日地精心准备修一爷爷喜欢吃的各种美食。为此她会步行五分钟,坐公交十分钟,加上火车半小时到特定的集市挑选新鲜食材;他们两人的口味有时候会冲突,奶奶不吃土豆,爷爷却钟爱土豆,奶奶会专门做带土豆的食物;爷爷爱吃的奶奶总会多买些,让爷爷吃好穿好是她最大的心愿。英子奶奶将自己对修一爷爷的倾慕和爱意浓缩在了一日三餐中,即使爷爷去世了,也依旧保留着他那份。
而修一爷爷也回应着这份爱。每次英子奶奶购物后,他都会为每一种食材制作卡片,把它们制作成美食后的模样画下来,写上文字。在享用食物时,他会用自己钟爱的木勺子细细咀嚼、品味,并且毫不吝惜对奶奶的赞赏,他对食物的尊重和钟爱也表达了他对于奶奶的感激和认可。
炖菜很棒,很美味,我吃得很开心。你能做到装盘而不弄碎它。对我来说,她是最棒的女朋友。
在两位老人的餐桌上,没有奢华名贵的鱼肉海鲜,没有奇特罕见的国外料理,就是家常便饭,但在这平凡中,却无不透露着精致、美味、温馨、有爱。食物之于他们,是体验,是承载,亦是表达。你有多长时间没有让自己停下来,好好品尝一下食物所带来的美感,无论是味蕾的欢愉,还是情感的联结?
秉持缓慢而坚定的生活哲学,活在当下,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
修一夫妇无论是整理房屋还是种植果蔬,都亲历亲为,从拆卸屏风,换贴纸到挖菜地,修剪枝蔓,每件事情都认真地投入去做,正如修一爷爷所说的:“我们必须找到自己能做的事,然后努力的工作,这需要花费时间,但我们会找到一些新的,所以我们必须自己完成。”
英子奶奶深受修一爷爷的影响,每次她想做点什么,爷爷总是会鼓励她:“当然好,听起来很棒。”并且告诉奶奶:“缓慢而坚定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两位老人年龄加起来已达177岁,但是年龄并没有成为他们不作为的借口,这种缓慢而坚定的生活哲学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精心设计自己的小屋,种植上百种农作物,制作各种美味佳肴......
修一夫妇是慢生活理念的亲身实践者,他们将“慢”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体验他们的生活,我们体会到,所谓的“慢生活”,并不是慵懒、放纵,而是摒弃焦躁、不安的内心,回归当下,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哪怕只是简单地吃饭,也要全然投入。正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告诉我们的:“该吃饭吃饭,该走路走路,这才是最幸福的人。因为生活永远是,也仅仅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一刻。”正因如此,修一夫妇内心满是平静和幸福,即使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亦能安然应对。
当我们被快节奏的生活所裹挟,内心充斥着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那我们错过的就是一个个珍贵且唯一的当下。冥想大师阿米尔·特说过:“如果你想征服生命中的焦虑,那就活在当下,活在每一个呼吸里。”当你意识到自己过于焦虑时,尝试着从身边能做的小事开始,让自己忙起来,在动手做事情的过程中,体会活着的意义。
结语: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产生疑问:对于不可避免的死亡,怎样才算没有白活一世?有的人追求名利、地位,到头来只觉一场迷惘;有的人追求快乐,提倡享乐主义,结果也只是纵欲之后的空虚;有的人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是并没有收获苦尽甘来,只是丢失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的当下。
什么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大概是你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对待每一个活着的今天,感恩于生命中那些美好的馈赠。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不同的活法,修一夫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是他们慢生活理念的实践,也是他们热爱生活的写照,从两位老人的身上,我们体会到人要活在当下,用心去做每一件小事,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常中体会生活的美好,修炼一颗缓慢而坚定的平常心。
网址:《人生果实》:治愈系纪录片,带你回归田园、体验慢生活的智慧 https://klqsh.com/news/view/48860
相关内容
《人生果实》:向往的慢生活纪录片5部治愈系纪录片,让你感受生活的美好
治愈系纪录片推荐:独处时的心灵慰藉
《最是烟火慰平生》:一部治愈系纪录片的魅力
10部自然与生活美食纪录片推荐
一百岁的智慧与乐趣:揭开《百岁玩家》纪录片的神秘面纱
多看纪录片,让你的生活更精彩
京都人的日常生活:10部纪录片推荐
坚持5年手帐:记录生活,治愈心灵
八部温暖人心的纪录片让你感受生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