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以前读书走了多大的弯路

发布时间:2025-07-25 20:33

读完一本好书,生活仿佛多了份深邃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读书生活感悟# #读书笔记感悟#

毫无疑问,很多人都想读书,想从书本上得到知识和智慧。

但很少人觉得,“读书”这件事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好像上完小学中学的语文课,就知道应该怎么阅读一样。不少人看完一本广受推崇的好书,只觉得一般,或者也跟着说“好书”,但问他好在哪里,却说不出几句话。

只有会读书的人,才能更好地读书。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起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同样是读经典,有人深感其中的智慧和哲理,有人却完全不知为什么这本书被称之为“经典”。除了自身经历与知识结构的差异,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读书的方法”——如果说书是一座智慧的房子,那读书的方法就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如何阅读一本书》就很详细地讲述了阅读的艺术、阅读的方法,讲得非常详细。

几年前已经“看过”这本书一次,但那时心浮气躁,只觉得这本书说的条框太多了,读起来简直枯燥无味,所讲的阅读方法也一板一眼的,用这些方法来读书,得花多少时间?

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越发深刻理解到读书的重要性。但读书并不是以量取胜的,有目的、有条理读好几本书,就比盲目涉猎大量书籍对个人的成长帮助更多。尤其当真正明白,一个人的精力、注意力是很有限的宝贵资源的时候,就更加不应该盲目读书。

以前觉得读书应该是放松的,不应该那么多条条框框。如今觉得读书要作者有“交流”,通过作者传达出来的思想,让自己有所收获、体会、启发、领悟,这种明白了一些事情的“理智感”,是一种比吃一顿美食、喝一杯奶茶更加持久的愉悦。

如今重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书中的“金子”掏出来,使自己得到成长。

输入固然重要,但就知识的内化而言,输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才写下了这篇读书笔记。本来读书笔记不应该太长,但阅读实在是太重要了,为了让自己内化书中的知识,于是在保留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一些知识进行了重组,并且采用了一些自问自答的方式,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框架”。

我估计那些读书不多,却仍然坚持认为这本书“也就那样”的人,大概率就是典型的“思想巨人”。

阅读从不像刷抖音、点外卖那么简单。如果同意“吉他要多练习才会弹得好”这个观点,那为什么还会觉得“阅读只需要知道方法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

Part1:读一本书前应该知道的问题

阅读的一些误区

一开始就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

不少人拿起书本,不去研究目录,不好好看前言不看序,而是认认真真从第一页开始,一直看到最后一页。不是说认真看书这种态度有问题,只是这样看书很难抓住主题和重点内容,到最后往往看完一本书很累,也还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作者是怎样展开叙述的,到底想表达什么思想。

用同一种速度看所有的章节和内容

一本书(默认是好书了)应当是架构清晰、层次分明的,有些部分是概述,有些部分是铺垫、衬托,有些是例证,有些则是观点和主题......这些内容有些是重点,有些只是补充说明的部分,如果用同一种速度看,太快了就体会不到作者的思想,太慢了却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何况有些文字本来就是我们已经理解的东西,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阐述,阅读起来对我们知识结构的完善并不起到很大的作用,其实并不值得花太多的时间。

用同一种方式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

读历史类的书籍需要不时反思,读哲学需要调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读诗歌需要想象,读小说需要代入角色,读自然科学的书籍则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知识架构,如果都用同一种方式读,是很难找到与作者之间的连接的。

被动地阅读

在长期的接收学习训练中,我们习惯了被动的学习方式。阅读也一样,就以一种完全是受教者的姿态,老老实实把书本的知识给全盘接收,读完也不去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与自己的经验是否有矛盾等等的问题。而且事实上,如果不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不去思考一些问题,也不太可能掌握把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读一本书之前应该先搞清楚的问题

做任何一件事情,最糟糕的不是不知道怎么做,而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读一本书,甚至是翻开一本书之前应该先搞清楚一个问题: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一般来说,我们想读书的主要目的有两种:一是获取资讯,二是增进理解。(只想通过读书打发时间的可以忽略)

对于前者,更多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主要运用记忆力,把书本中的信息记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后者则更像是一个启发和领悟的过程,要用到记忆力、想象力、推理、分析、比较等等许多的能力,做一个积极主动的阅读者,而且要把自己的“频道”调到与作者相近,与作者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才能借助作者在书本中的表达的思想来增进对自己、他人和整个外部世界的理解。

之所以要先搞清楚这个问题,是因为这将直接决定了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什么样的速度来阅读,才能从书本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阅读的层次

可以这么说,这本书就是围绕阅读的层次进行展开论述的:阅读有哪些层次?每个层次有什么特点?不同层次的阅读有什么要求?各层次的阅读应该怎样进行?

总体而言,阅读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有着不同的特点。

基础阅读:最初级的阅读水平,主要回答“这个词什么意思?”、“这个句子的表层意思是什么?”之类的问题。

检视阅读:一种系统化的快速略读,主要回答“这本书在谈什么问题?分为几部分?整书的结构是怎样的?”之类的问题。

分析阅读:有系统地提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并且在阅读中寻找答案,需要对书本的内容慢慢咀嚼,使之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是回答“如何吃透一本书”的问题。

主题阅读:关于同一个主题的不同书籍的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需要分析、比较不同作者在同一主题下的思想和观点,回答的是“如何吃透一类书”的问题。

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

一个被动的阅读者,能做到最好的也不过是完全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把作者的想法原原本本复制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然而这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不一样,最佳的理解方式也不尽相同,只有把新的知识按自己的方式进行重组,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内容。因此,即使作者已经按照他认为最好的方式拟定了目录,并按照目录的内容进行叙述,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很可能会对目录的章节进行不同于作者的归类,以便用自己惯有的思维模式去理解。

阅读应当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如果把读书类比成打棒球,作者就像是投手,读者是捕手,书本的知识就像是棒球。只有当捕手运用策略去分析、解读投手的动作,才可能顺利把球接好。同理,只有当读者主动去解读作者在书中表达的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增进自己的理解。

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有两个重要的动作:阅读前应提出问题,阅读过程则回答提出的问题

提问题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1) 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整书“骨架”是怎样的?分为几个部分?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2) 作者对于细部是如何写的?如何在“骨架”的基础上丰满“血肉”?哪些内容是观点、哪些是例证与展开说明?

(3) 作者说的观点是或否有道理?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有哪些贡献和局限?

(4)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能从中收获什么?

另外,作为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不应该满足于只读懂作者要通过书本表达的内容,还应该对书本的观点、思想、论述做出评价。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都给出自己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算是和作者进行了“交流”,才能从中得到收获。

学会从知识层面拥有一本书

从财产的层面拥有一本书很容易,只需要从书店买过来,写上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但知识层面的拥有则难得多。

一方面,在阅读时一定要做笔记。可以是划线、标符号、做批注等等的方式,但一定要做。因为在彻底搞清楚一件事之前,人们对于这件事的记忆力是很有限的,往往读完后面前面就忘了,如果没有相关的笔记进行回顾,读完一本书能收获的知识肯定很有限。

而且笔记的类型应根据不同的阅读层次而调整,在检视阅读的层级要做的是“结构笔记”,即找出本书的主题和架构;在分析阅读时应该做“概念笔记”,找出作者关于该主题的观点和看法,以及记录自己的评价、启发、想法等内容;最后到了主题阅读,则应该做的是“辩证笔记”,把基本相同主题的书中作者的观点列出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另一方面,在阅读完成以后做出相应的输出。对本书的框架进行回顾,再次回答阅读前提出的那些问题,并回顾阅读时写下的笔记。如果一个人说他看懂了这本书,但却说不出关于这本书的一些观点和论述,那说明他根本没看懂。在知识输出这个动作里,语言并没有束缚思维,相反,通过语言(口语或书写)的输出可以使得思维变得无比清晰。而且,只有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表述,才算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记忆也会更加的牢固。

Part2:检视阅读(Skimming)

什么是检视阅读?

简单来说,检视阅读就是快速阅读。

在正式仔细阅读一本书的内容之前,通过检视阅读可以帮助读者快速知道一些问题,比如:这本书在谈什么主题?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在讨论什么问题?书本的架构是怎样的?

为什么要做检视阅读?

正如之前所说,许多读者的读书方式是从第一页开始读到最后一页,每一部分都以相同的速度阅读,这样做的效果往往不佳。

任何一本书,对于有一定知识经验的读者而言,都肯定有可以理解的部分,也极大可能有不理解的部分。对于能理解的部分,书中只是换了一种说法,所以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阅读;而不能理解的部分则值得停下来慢慢体会、思考。

检视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对书本有一个相对整体的认识,知道每个部分在讨论什么问题,哪些是自己已经理解的,哪些是需要花时间理解的,从而为分析阅读打好基础。

另外一个需要做检视阅读的原因是,在明白一本书在讲什么之前,我们根本不知道读这本书是否可以满足自己阅读的目的,无论是获取资讯还是增进理解。在图书馆或者书店,面对琳琅满目、良莠不齐的海量图书,检视阅读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我们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

怎样进行检视阅读?

一般而言,检视阅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系统略读,二是粗浅阅读。

系统略读是指从书名、序、前言、目录、索引等内容出发,从宏观的层面了解书本谈的是什么主题、作者是如何构思的、书本的“骨架”是什么等等。对书本的主题和架构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就可以挑选跟主题高度相关的部分进行阅读。通过对核心部分的少量阅读,大概就可以知道作者部分主张和观点,作为判断是否愿意继续进一步分析阅读的依据了。

当决定愿意进一步阅读这本书之后,就可以开始粗浅阅读了。所谓粗浅阅读,是指快速地把书本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遇到不能理解的部分也不要停下来,继续读下去,直到把全书读完。因为只有完整地读完一遍,才能从整体上对书本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而如果遇到不能理解的就停下来,会严重打断阅读的节奏,所花的时间也会成倍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不伦不类”的分析阅读。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愿意对一本书进行粗浅阅读,说明这是一本好书,而一本好书的内容前后应当是连贯的,完整读了一遍之后,从更高层次、更全面的角度出发,也有助于理解此前感到疑惑的内容。

Part 3:分析阅读

总体而言,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概括式阅读、理解式阅读和评价式阅读。当然,这只是理想的情况下,很多情况都做不到,而且也并非所有书都值得完整用这三个阶段去阅读。更好的情况是,选少数的好书分析阅读,思考这本书对于自己的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启发,而不是一味追求大量的阅读。

一、概括式阅读:透视一本书的架构

(1) 根据种类和主题,把书本进行分类。

Q:书本有哪些分类?为什么要分类?分类有什么用?

A1:大体上可以分为虚构小说类和论说类,这本书主要谈论的是如何阅读后者的问题。论说类的书籍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又可以细分为理论型(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实用型(主要回答怎么做)。

A2:之所以要先对书本进行分类,是因为不同类别的书籍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只有先知道了要读的是一本什么书,才能用更好的方式进行阅读。

(2) 用最简短的文字概括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Q:为什么要简短概括书本的内容?有什么方法吗?

A1:用自己的话,几句简短的话说明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真的读懂了这本书在说什么,那是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的,即使概括出来的内容并不是完全正确,否则只能说明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在说什么。另外,如果概括一本书时说的太多,那通常说明是陷入了某个具体的内容当中,而非关于书本的主题。

A2:一般情况下,通过书名、前言、序就可以得到书本内容的概括性认识,好的作者通常也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告诉读者,自己这本书在谈些什么内容,以及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但是,作为一个主动的阅读者,可以借助作者的介绍对书本的内容做大致的了解,却有必要自己去完成概括的工作,不能完全依赖作者的“帮助”。一方面,作者的介绍是用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的,即使他认为已经表达得非常完美了,作为读者也不一定能完全明白,只有用自己的语言来输出,才算是属于自己的思维。另一方面,也并非所有的作者都优秀到能写出一本主线突出的书,并且还能完美地把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3) 把书本的重要部分列举出来,并注意各个部分的顺序和关联性。

Q:为什么要列举?

A:书本有时候就像是一栋单独的房子。房子里会有客厅、房间、洗手间、阳台、厨房灯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但它们又通过某种结构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房子成了有“骨架”的整体,而不是零散部件的集合体。同样的,一本好书也会由不同的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各部分之间会按照一定的顺序、逻辑和关联性,形成一本完整的有“骨架”的书,而不是一堆文字的集合。只有把书本的重要部分列举出来,分析其中的布局以及结合的逻辑,才可以从宏观的层面透视一本书的框架,完整地了解一本书,否则只能陷入各个部分当中,抓不到重点和主线。

严格来说,如果做不到这点,就很难用自己的话概括书本的内容。

(4) 把整本书的大纲、各个部分的大纲列举出来。

Q:如何把握大纲?

A:大致的公式是:这本书主要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说了什么,第二部分说了什么,第三部分说了什么;第一部分有几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在谈什么,重点是什么;第一章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在说些什么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各部分的划分不一定要跟作者的目录一致。因为目录是作者的框架,帮助作者写作;而作为读者,需要列出自己的框架,帮助自己理解。

(5)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Q:为什么要知道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可以知道作者想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A1:作者通常是因为有一些问题才会写一本书,而书本的内容就是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知道作者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才能更好地从书中找到作者的答案,从而实现和作者的“对话”。作者有时候会告诉读者他的问题是什么,有时候则不会。

A2:但即使作者没有直接说明他的问题,他想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概括为理论性问题和实用性问题两种。

理论性问题:某件事存在吗?这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这件事造成了什么影响?跟其他事情有什么关系?

实用性问题:有什么选择?什么条件下可以更好?要怎样做才可以达到目的?

二、理解式阅读: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1) 找出关键字,在词意上与作者达成共识。

Q:怎样找关键字?一词多义的情况下,如何确定作者表达的是那个意义?

A1:找出关键字的几个方法:作者有highlight出来的词、读的过程中有困惑的日常用语、专门术语、作者与其他作者争执的用语。

A2:通常词语和词义之间都不会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时候作者会用自己的话语来代替专业术语,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或者在写作中为了展示语言多样性的魅力、同时避

免用词单调,会使用一些同义词;又或者用短语来解释一个词语在当下代表的意思。

一词多义的时候,总的来说,需要利用语法和逻辑以找出词义,与作者达成共识。通常的做法是利用上下文的信息,从已经正确理解的部分出发,推敲出当下语境中的词义。

没那么复杂的情况是,一个词有多个意思,在文章中会用到其中一个意义。这时候就需要把各个词义列出来,逐个尝试,直到符合上下文的逻辑。

更复杂的情况是,该词在文中是一语双关,甚至一语多关,这就需要从更大篇幅的上下文中寻找线索了。

(2) 找出重要句子、主题句,确定作者要表达的主旨。

Q:怎样找关键句?找到关键句后,如何确定主旨是什么?

A1:关键句就是阐述作者判断、观点的句子,有时候作者会highlight出来。如果作者没有明确提示,则可以通过关键词找到或者建构关键句。

A2:就像词语跟词义通常不是一一对应一样,一个句子通常也可以有不同的主旨。确定主旨有两种方法,一是超越语法的层面,用跟作者完全不同的话语来表达句子的意思。如果不能用另外的阐述来表示作者的句子,那只是背诵了作者的文字,最多也只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二是举例来说明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可以是真实的经历,也可以是虚构的场景。

(3) 找到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句子,重新架构论述的逻辑。

Q:什么是论述?为什么要找论述?怎样找到作者的论述?

A1:文字对应的是作者表达的词义,句子对应的是作者想说明的主旨,而论述对应的则是作者写作的逻辑。

A2:论述是关于作者连贯的思想,作者要通过一本书想要传达的思想主要通过论述来表现,只有读懂论述,才算是真正读懂作者想通过书本说的话,才能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从而在该思想上达到与作者相当的高度,得以实现“对话”或者得到领悟、受到启发。

A3:有时候作者会有整理好的整段论述,比如在开头或结尾,有或者在转折的地方。但有些时候并没有,这时就需要从不同的段落找出关键句,弄清楚这些关键句的主旨,并按照一定的前后顺序架构出论述来。

(4)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还没有解决。

Q:咋确定?

A:知道了作者的问题,以及明白了作者的主旨和论述,自然就知道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三、评论式阅读:评价一本书的观点

(1) 在读懂之前,不要说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Q:什么是暂缓评论?我如何确定自己是否读懂?

A1:暂缓评论是指在有些东西上,读者还没被作者说服,却又不想轻易说同意或者不同意,所以暂时先不表达立场。

A2:确定自己是否读懂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用自己的话语重述作者的观点。

(2) 为知识和真理而争辩,而不是为了个人输赢。

Q:如何跳出争论输赢的怪圈?

A:人在某种程度上是情绪性的生物,总会有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所以很容易会为自己的观点争辩。争辩是可以的,但至少要做的有理有据,作者提出观点是有理论基础的,那作为争论的一方,如果要表达不同的意见,至少也要列举出理论支撑。

(3) 先区分真正的知识和个人观点,再进行评论。

Q:为什么要先区分再评论?怎样区分?

A1: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一本书主要是为了增进知识、理解,而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个人观点。只有评论知识,才会增加我们的理解,而评论作者的个人观点,只能增加对作者本人的认识。

A2:总体而言,有理论基础或现实依据做支撑的,就是知识,否则只能说是个人的观点。但知识的正确性也是相对的,有可能会出现新的理论或现实依据,从而推翻先前的知识。

(4) 批评要公平、有依据。

Q:怎样才算公平?怎样做到有依据?

A:首先要就一本书所诠释的内容与作者达成共识,再做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评价,否则会出现争论了半天才发现谈的不是同一个东西。

为了公平,而非情绪化地评价一本书,在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展开说明。

a. 证明作者知识不足。

提出依据,证明作者正是因为了缺乏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才下了当前这个结论,如果他具备了这些知识,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b. 证明作者知识有误。

知识有误和知识不足通常是相关的,合起来就是前提不正确。知识不足通常导致知识错误,从而导致得出的结论也不正确。

c. 证明作者的论述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连贯,即前提不能推出结论,此时要特别注意“必要不充分条件”的问题;二是前后不一致,也就是说作者先后说的事情是相互矛盾的。要批评这两种情况,就要列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举例反驳是很好的方法。

d. 证明作者的分析不完整。

所谓的不完整,是指作者在书中的论述没有解决提出的所有问题。一般来说,作者提出的有效而且突出的论点越多,分析就会越完整。在主题阅读中,这也是评判一本书是否比另一本书要好的重要依据之一。

Part 4 主题阅读

什么是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指就某个主题,同时阅读多本不同作者写的书。这些不同的书,虽然讨论的是相同的主题,但作者关于这个主题的观点、侧重点、论述方式未必相同。

为什么要做主题阅读?

当进行到了最高层次的主题阅读,不要忘了回头想想,我们阅读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认识和理解。基础阅读可以让我们知道一句话在说什么,检视阅读可以让我们快速知道一本书在谈什么问题,分析阅读则可以告诉我们作者是如何就一个主题、按某个框架展开论述的。但分析阅读只能让我们读懂一个作者的一本书,而一个人无论多么睿智,观点和想法总是有 局限的。想要对一个主题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的认识,就要对这个主题的多种不同观点进行阅读、分析、比较、讨论。

主题阅读应该怎样读?

概括起来就是:适当借助工具书,通过两个阶段、七个步骤,保持客观性,对不同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整合、建构出读者自己的思想。

工具书是指收录了许多主题,并且每个主题下都有一些关于该主题的读物,甚至还包括节选的章节,对于阅读书目的选择和确定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而且由于工具书展示了同一主题下不同书目,以及部分的章节,让读者可以快速、直观地进行初步对比,为后续的深度主题阅读做铺垫,同时也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如果不借助工具书的话,就要在准备阶段做许多工作,以确定需要阅读的书目。

准备阶段

(1)初定书单。通过专家建议、书本索引、图书馆或书店的分类等方式,初步找出可能跟主题相关的书目。

(2)确定书单。快速浏览初步筛选出的书目,以确定哪些书跟阅读的主题相关。

主题阅读阶段

(3)找出相关章节。通过检视阅读的方式,浏览筛选出来的书目,挑选出与主题最相关的章节。此时要提醒自己,这个阶段的阅读不是为了读懂某一本书,而是讨论主题,因此不需要用分析阅读的方式读整本书。

(4)引领不同的作者达成共识。此时不能用某个作者的术语,否则会容易偏向于某本书的内容;也不能把每本书的词汇都看作是重点,否则很容易迷失。因此,关键在于要找到一套中立的词汇,可以用于诠释绝大部分作者对于主题的描述,以达成词义上的共识。

(5)厘清问题。根据中立的词汇,找到一个中立的主旨,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某个现象真的存在吗?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造成什么影响?应注意的是,这些问题要可以从绝大部分的书中都找到作者的回答。

(6)界定议题。整理各个作者对于各个问题的回答,当不同的作者对于某个问题有着不同的意见,就形成了议题,把这些议题都陈列出来。

(7)分析讨论。每个议题都应从书中找到支撑作者意见的依据,并且把议题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好,通常是把比较有共同性、跟主题密切相关的议题放在前面,以更好区分主要议题和次要议题。

在主题阅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客观性。

再次提醒自己,阅读的目的是获得知识和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知识是主观的,是作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建构出来的对于事物的认识,因此不同的作者的观点都与其本身的经验息息相关。同样的,作为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会容易偏爱那些符合自己经验的内容。如果在分析讨论各个作者的观点前已经有了偏好,那主题阅读的意义就不大了,因为这会阻碍我们理解其他观点的意愿。

这也是为什么在阅读多本书的时候,要使用中立的词汇和中立的主旨,而不是某个作者的词汇和句子。另一方面,在做分析讨论的时候,要引用作者的原文描述,以提醒自己要做到客观。

网址:认真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以前读书走了多大的弯路 https://klqsh.com/news/view/70080

相关内容

创业者必读的6本书,少走弯路
人生必读!5本让你少走弯路的心灵成长书籍推荐!
人在迷茫时该干什么?读读这5本书就知道了!
读完这5本书,狠狠提升认知思维格局
27岁才开窍,感谢低谷时读了这10本书
认知觉醒!年轻人一定要早读这10本书!
读书改变命运?或许这本书可以!
读完这几本书,狠狠提升认知思维
适合人生迷茫时读的书:推荐5本自我认知必读书单
如果你也迷茫,不知道做什么,就读书吧。5本书,帮助你改变自己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