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作品巡展昆明站,于9月3日在云南艺术学院开幕。展览以“青春脉息”为主题,旨在展现艺术文化的多样性,探索当代青年创新创作的路径。
纵观艺术史,我们会发现,艺术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与传统艺术不同,当代艺术不是只局限于架上绘画的艺术形式,它的承载媒介更加多样化,表现形式更具趣味性。如果只是站在传统审美的角度理解当代艺术,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它的审美价值,需要我们结合作品的时代文化、时代观念以及创作者对于媒介这一载体运用的理解等综合因素,去体会其价值意义。本文将对照“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巡展云南站作品,立足当前社会文化语境,进而探究艺术媒介多样化的趋势以及艺术表达的形式。
一、艺术语言与情感表达
艺术家的情感,最直接地显现在其艺术作品上。艺术创作即是将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抽象情感转化成客观艺术形象的过程。假如我们把艺术语言看成是一种表现元素,在创作的过程中,它与艺术家的意识、艺术媒介、物质材料等共同组成艺术品这一物质。通俗来说,艺术语言于艺术家而言是一个表达自我的词汇库,组成什么句子、表达什么情感,由艺术家的意志决定。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艺术语言,比如:音乐要靠旋律、和声、节奏完成作品;美术要以线条、色彩、块面表现画面;文学要以文字渲染环境、塑造人物、表达情绪等。美术作为视觉图像,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系,《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一书认为:视觉艺术的变化是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先兆。[1]相对来说,不同的时代在视觉感受上的变化,相较于文字表达等其他方式更为直接地显现地表现出来,视觉图像也会更为直观地捕捉到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2]
当前文化语境下,画面表现内容与当下时代文化高度统一。传统的架上绘画是以线条、块面体积、透视等为语言,牵动着艺术家的情绪,丰富着画面效果的表达。如在张明远的油画作品《陌生的都市之二》中,画家并不是直接把客观现实照搬到画板上,而是更多地倾注了艺术家对于当下社会现象的思考。表现内容虽没有脱离现实社会,但在画面形式上注入了画家的情感意识,在视觉感官上不是传达审美愉悦,而是以最直接的形象刺激观者的精神世界。从画面内容上看,作品展现的是现实中的日常行为;从绘画语言的角度看,画面色调和色彩表现又不完全符合于现实社会,作品最终将画家的主观情感与绘画语言合二为一。
张明远《陌生的都市之二》 布画油画
170cm×200cm 2018
中国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其艺术表现与绘画语言各不相同,一方面体现出气候和地域对于绘画风格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文化意识和画家情感对于绘画的表现内容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画家的真实情感决定了其观看自然的方式,也是激发画面风格和表现内容最初“模样”的源泉活水。在创作的过程中,随着画家感性和理性的共同作用,画面受到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冲击,致使绘画作品既包含有画家的冲动情绪又存在时代普遍的审美意识。陈开昭的国画作品《侗乡秋意》,运用“三远法”原则将自然景致在有限的尺寸内扩展出无限的空间。整体画面构图饱满,内容丰富,群山之间又以白云溪流环绕,促使画面松活通透,疏密有致。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画家结合自己对乡情的记忆,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依山而建、成栋连片,显示出苗乡侗寨浓厚的民族气息。色彩上用赭石、鹅黄、花青层层渲染;笔墨上,勾勒皴点出山石肌理和树木走势;创作上联系社会现实,反复取舍,共同组成富有诗意的苗乡秋意风光。整幅绘画既流露出浓浓的乡愁思绪,又富有时代独具的艺术气韵。
陈开昭《侗乡秋意》 纸本水墨
180cm×90cm 2017
艺术表达有着广阔的表现空间,与绘画语言不同,摄影作为艺术媒介,是以“光线”为语言,根据艺术家情感需要进行“精准地”再现和创作。在沐晓熔的摄影作品《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中,艺术家以光影突出表现画面人物的情感、事物的质感,记录并放大了当下时代云南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创作过程。艺术家将被摄主体和背景区分,运用特写的方法,传达出劳动人民的质朴生活以及劳动带给人民群众的温柔和恬静,展现了民间工艺的魅力。
艺术语言的丰富对艺术创作者有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家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增强了画面的审美愉悦感。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当下艺术创作的多种尝试,展现了艺术更多的可能性。
沐晓熔《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
数码微喷 35cm×45cm 2015
二、艺术题材的转换
艺术题材是艺术创作的对象,也是艺术家表达情绪的一种选择。从原始先民的洞窟壁画开始,不同地域在同一时期的绘画题材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之处。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艺术题材也跟随时代的发展做出不同的艺术反映。
(一)由承载意义到表现形式的转换
古代艺术的创作一般都带有目的性,比如我国的墓葬雕刻内容大都是为彰显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青铜器具具有教化和礼仪制度的象征;绘画一般只服务于皇宫贵族,艺术作为一种“技能”依附某种社会目的进行创作,表现内容的背后存在有隐含的寓意。艺术家因时代文化的熏陶,在创作内容、创作题材和创作形式上都受到影响
从“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的展览作品中,我们看到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立足时代的发展,寻找时代之精神,在时代中表达自己的思考。方赞茹的油画作品《幽暗之境》取材生活中的特定空间,看似是描绘光影下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实则在窥视人性的私密,捕捉当前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微妙变化。画面物体脱离具象功能,呈现一种不确定性,除却主题人物目视画面之外与可见的静默动态,面目全非,引人思考。
方赞茹《幽暗之境》 布画油画
185cm×150cm 2018
石富的雕塑《中国孩子之湘西情》中,创作者以留守儿童为表现对象,在个人情感基础上联系生活、对照社会存在,从关注留守儿童的内心出发,以朴实的形象展现普遍的社会现象。作品在传统的表现技巧上进行创新,将孩童的天真烂漫艺术化,既突出社会现实问题,又创作出符合大众的、有温度、有思想的艺术作品。库尔班塔伊·图尔荪的油画作品《教育改变命运》,以祖孙两人为表现对象,画面整体以浅色为背景,色彩简洁明确,在人物造型上采取写实的技法,服饰的细节以及面部的刻画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作品以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教育作为艺术思考的出发点,既表达出孩子们努力学习、追求梦想的过程,也表现了老一辈对于孩子的教育支持,以及几代人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憧憬。作品也试图通过画面留白引导观众思考因教育发生的变化。
石富《中国孩子之湘西情》 青铜
78cm×20cm×60cm 2017-2018
(二)由客观再现到主观表现的转换
客观再现到主观表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架上绘画,自油画传入中国到20世纪中期,中国绘画以追随西方的写实风格为主,85新潮美术运动的活跃,指出了绘画新的发展方向以及多元化的趋势,艺术由追求写实转向对艺术语言多样化的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结构在这时成形。在发展过程中,当代艺术如何避免重复和陷入西方现代艺术的程式,避免对形式化、片面化、庸俗化的艺术形态的盲目追求,转而将中国本土传统与现代观念结合,展现民族独特的风格特征,则需要艺术家立足当前的社会语境,以沉静的心态判断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寻找艺术题材与艺术媒介的契合。魏义的油画作品《古韵彝风》没有选择传统写实绘画的方式再现生动逼真的民族生活场景,画家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以纪念碑式的构图和浓烈的色彩将彝族的象征符号和民俗文化注入画面,营造出庄重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民族情怀。作品整体画面色彩沉重,流畅的线条将造型简化,增添了别样的抽象美感和表现力。具有装饰意味的涂色将人物和事物均以色块排列,在饱含民族特征的同时又注重主流审美表现。画家的创作从本土地域出发,结合当代绘画理念释放了民族艺术的力量,对丰富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推动作用。
魏义《古韵彝风》 布画油画
200cm×190cm 2018
王宽的作品《姿态》在油画创作基础上,借鉴西方蛋彩画表现技法探索新的绘画语言,结合油画颜料、物质材料等媒介混合运用,使画法更加灵活自由。画面通过拼贴综合材料后,整体由几大色块组成,结构明确,形式简单,创作的主体不是具象事物,而是将表现对象抽象化,用以表明画家对于生命的自我反思的一种姿态。
艺术题材的选择反映了艺术家对于时代生活的观照,艺术能够展现时代面貌,体现时代精神。“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的艺术家以视觉图像表达出时代需求,将艺术价值融入到时代发展,让我们看到不同艺术题材的同一价值表达。
王宽《姿态》 布画油画
150cm×180cm 2018
三、艺术作品的价值
不是所有的艺术创作都能产生艺术价值,艺术创作要把握当下,在感知中表现时代的真实。“在往昔的艺术中,人们根据自己时代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作品”,[3]这种审美判断根植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艺术的价值应是在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中形成,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要在当下社会中寻找。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艺术更需要创新。当代艺术的创作不仅是表现技法的不断完善,还包含了媒介运用、材料转化、题材方向、语言形式等多方面的表达,需要艺术家去探索创新;同时,艺术创新创作不是一味求“新”,而是要能够立足于时代发展,紧扣当下的审美主题,创作具备时代精神的作品,引发社会的思考。艺术是对时代的反映,但不是时代的奴隶,艺术家还要在全球视野下思考艺术的出路,在创作中对社会文化的变迁做出正确判断
通过观看分析“中国艺术新视界2019”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能够感受到青年艺术创作者熟稔的艺术技法和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对民族文化和劳动人民的崇敬、对社会问题和老弱妇孺的关心、对家乡和自然的憧憬,以及对生命与自身的思考。他们是时代艺术的创作者,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审美理解。相信他们会坚定自己的信念,为艺术、为社会、为国家创造新的艺术篇章。
参考文献:
1.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贝尔(美)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9.142
2. 《中国当代美术的六个问题》[M].马钦忠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9.126.
3. 《论美术的现状》[M].让·克莱尔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54.
(作者系云南艺术学院李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