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刘柳晗
单位 | 武汉清晨创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发展的社会服务;音乐疗愈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社区康复领域运用广泛,其通过音乐这一载体,能很好地修复、维持及改善生理、心理的健康,促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对自身及其自我世界有更深地了解。
武汉清晨创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22年3月委派7名社会工作者开展“洪山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社会工作者在项目启动后,通过日常走访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及其家属深入访谈,并在持续的康复服务中了解社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对于个人爱好方面、缓解生活压力等方面的想法;
社工发现,绝大多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长期居家,生活模式单一,缺乏沟通,社会交往能力弱,且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居家康复期间通常倾向于使用听音乐或唱歌的方式打发无聊时间。
鉴于此种情况,洪山区项目执行团队在辖区内开展了为期6节的音乐疗愈小组服务,以音乐为媒介,以专业的音乐治疗督导知识为支撑,通过引入不同的音乐形式、展示音乐节奏的变换,舒缓服务对象压力,放松身心,提升服务对象愉悦感;
通过小组活动促进服务对象间建立朋辈互助支持与情感联接,提高服务对象社交频次,有助于服务对象社交能力提升。
二、分析预估
(一)需求分析
1.服务需求
小组工作是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集合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服务方式。
这种小规模且面对面的互动小组,使小组组员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及信任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获得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从而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
许多服务对象在长期的居家康复过程中,会使用音乐这一载体缓解精神压力;众所周知,音乐具有交流、沟通及表达情感的作用,合理地使用音乐这一载体,可以更好地帮助服务对象表达负面情绪,有助于康复者的身心健康,也能通过积极向上的音乐形式,带给康复者更多的活力;
音乐所营造的轻松的氛围,也有助于服务对象放松情绪表达自我,从而使服务对象提高其沟通能力。
(1)病耻感及长期的自我封闭
社工在日常接触及入户探访中发现,许多服务对象长期居家,除家属外无其他社会交往,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深度剖析原因后发现,绝大多数服务对象因疾病的病耻感不敢同外人交流,且生病后长期脱离社会,沟通能力减退,不知如何开口。
(2)因精神疾病导致其社交能力受损难以重新适应社会
大多数服务对象患病时间较长,因长期住院等情况脱离社会环境,恢复良好转为居家康复后,受损的社会功能未完全恢复,短期内难以重新适应社会,这种情况常使他们感觉到孤独和无助,服务对象社区康复过程中需要为其构建一个平台,能使其信任且安全地表达自我,从而促进其修复弱化的社交功能。
(3)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居家康复中接触音乐的时间占比较多
服务对象在家中经常以手机及电视作为日常消遣工具,打发无聊的时间,据服务对象及家属反馈,他们通过手机及电视接触到音乐的时间较多,大多数服务对象会以听音乐、唱歌等方式为日常生活增色,且平时在看电视、浏览短视频平台时,多半时间会接触到音乐,音乐在无形中融入于服务对象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定的影响。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三、理论依据
(一)音乐治疗理论
音乐治疗小组通过增强音乐的乐趣专注于诸如培养听力技能和了解同伴、遵循指示、增强对社交场合的信心、发展创造力和轮流发言等目标。此外,音乐治疗还有助于培养阅读非语言社交线索的重要能力,帮助康复者从社交互动或社交信心支持中受益。
音乐疗法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提供独特的体验。在充满音乐,趣味和欢乐的环境里可以影响康复者的行为,有助于康复者的沟通技巧、社交和认知技能的发展。使用音乐疗法来帮助他们改善沟通、注意力和社交互动。
在“欢歌悦己·灵动内心”音乐疗愈小组中,以音响所播放音乐的旋律、节奏、拍子以及强弱,为康复者营造轻松的氛围,帮助康复者将内心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出来,使康复者更好地表达自我、增强自信;以开展合唱的学习方式,使康复者在小组过程中尝试进行团队协作,寻求共识,从而增加组员间信任感,提高凝聚力。
(二)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在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通过音乐治疗小组康复者可以满足其自身渴望与人交往的需求。
(三)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是“将三个或更多的人有目的地连接起来,并将他们之间建立关系及连锁反应”。
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大都由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和一定信任程度的人所组成。
社会支持网络在规范个人行动和态度时发挥着重要影响,也是个人的重要社会资源。
音乐治疗小组活动通过互动社交,结识其他康复者,使康复者间通过活动产生信任、彼此支持是社会支持网络得以存在与维持的基础。
四、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通过引入不同的音乐形式、展示音乐节奏的变换,舒缓服务对象压力,放松身心,提升服务对象愉悦感。
2.通过小组活动促进服务对象间建立朋辈互助支持与情感联接,提高服务对象社交频次,有助于服务对象社交能力提升。
(二)服务对象
此次音乐小组的服务对象均为精神障碍康复者,参与人数一共7人,其中有两位精神康复者因疫情反复原因在第三节活动时退出小组,活动最终共5位服务对象全程参与,具体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音乐疗愈小组组员具体情况
组员(化名)
性别
年龄
疾病
患病
时长
参加情况(学习内容、参与情况)
C1
男
49
精神分裂症
24年
首次参加活动时表现紧张,不与其他组员交流,发言内容很少,声音小;通过参加活动,社工观察到该组员越来越放松,主动发言次数增多,微笑次数增多,分享发言时内容更加丰富,说话声音增大,通过该组员反馈及社工观察,该组员身心得到放松,愉悦感增加。
C2
女
50
精神分裂症
32年
首次参加活动时有些紧张,发言需要社工引导,和其他组员没有眼神接触;通过参加活动,该组员在活动中的主动发言次数增多,发言内容更加丰富,从表情反馈可以看出,该组员活动中微笑次数增多,线下沟通中,组员反馈在小组中很开心、在活动中很放松,和组员熟悉后,会在活动中主动向有需要的组员提供帮助。
C3
女
43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34年
首次参加活动时较拘束,不愿意发言,参与活动时配合度一般,比较喜欢手工;通过参加活动,该组员参与度越来越高,微笑次数增多,在社工引导下,开始进行简单的发言,活动中主动帮助组员,需要帮助时会主动向其他组员或社工求助。
C4
女
42
精神分裂症
10年
首次活动时母亲陪同参加 ,活动中较紧张,较少与其他组员眼神接触,表达对音乐和唱歌的态度时不自信,认为自己唱歌不好听,五音不全;通过不断参加活动,该组员开始尝试独立出门参加活动,活动中主动发言次数、微笑次数、主动帮助组员次数明显增多,唱歌的声音越来越大,自信心逐渐提高,活动中更加放松,活动后期主动和组员分享自己的梦想及未来规划,对自己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
C5
男
36
精神分裂症
28年
首次参加时母亲陪同入组,拒绝同其他组员接触,活动参与度一般,第二场活动开始,该组员独立入组,活动参与度增加,配合活动且开始尝试发言,活动中发言频率增加,明显观察到该组员表现放松,第三节活动时因疫情反复原因,该组员选择退出小组。
C6
女
35
精神分裂症
21年
首次参加时比原定时间晚到20分钟,母亲陪同参加,首次参与度一般,一直坐在外圈,不愿意分享讨论;通过不断参加小组活动,与组员建立信任关系,该组员积极性越来越高,第二次活动开始,愿意和组员一起坐在圈内进行活动,分享环节也愿意同其他组员分享自己的想法,唱歌声音洪亮,节奏感好,整体变化很大;小组结束后,该组员母亲发来反馈视频,其在家中经常跟随伴奏演唱小组合唱曲目。
C7
女
44
精神分裂症
7年
该组员首次参与活动时表现良好,在社工引导下发言,与其他组员有良好的眼神接触,但三节活动时因疫情反复,家中有年迈的父亲,担心感染的原因,选择退出小组。
(三)服务信息
1.小组名称
“欢歌悦己,灵动内心”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音乐疗愈小组
2.小组类型
支持型小组
3.小组时间
2023年5月12日-6月29日每周五上午9:30-11:00(其中第三节小组活动因天气及疫情原因往后顺延一周开展)
4.小组地点
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
5.小组人数
原定7人,后因疫情反复原因退出两人,最终5人。志愿者:1人。社工:2人
6.招募方式
社工通过海报、电访及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发布小组招募信息,邀约康复者及家属参加
(四)服务内容
本小组共分为6节活动,围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的社交能力提升及身心放松,社会工作者为每次活动设定了不同的目标和主题,具体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2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服务目标和活动内容设定情况
活动次序
目标
活动内容
第一节
1、组员初步了解音乐疗法;2、组员认识彼此,每位组员该节活动至少发言一次;3、共同制定小组契约并遵守执行;
名称:增进信任 建立关系。
内容:
(1) 小组活动意义及音乐疗法介绍。
(2) 认识彼此,并学习《你好歌》与《再见歌》。
(3) 分享音乐趣事,讨论音乐对我们的积极影响。
(4) 讨论并制定小组契约。
(5) 引导康复者记录活动感受。
(6) 告知下次活动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
(7) 医生进行医疗评估。
第二节
1、组员尝试肌肉渐进放松训练并学习如何运用于生活中;2、组员间通过活动增加熟悉度,建立融洽的团体氛围;
名称:跟随音乐 放松心情
内容:
(1) 合唱《你好歌》,回顾上次活动并介绍本次活动流程。
(2) 互动环节:姓名接龙小游戏。
(3) 热身游戏击鼓传花、组员分享周内趣事。
(4) 体验肌肉渐进放松训练、分享感受。
(5) 合唱歌曲鉴赏及合唱曲目选择。
(6) 社工分享组员变化、约定下次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合唱《再见歌》。
第三节
1、活动过程中能与其他组员主动互动,增进情感交流;2、带领大家使用奥尔夫乐器即兴表演,释放压力、表达感情;
名称:即兴音乐演奏
内容:
(1) 合唱《你好歌》,回顾上次活动并介绍本次活动流程。
(2) 讲解奥尔夫打击乐器并分发给组员。
(3) 跟随音乐进行奥尔夫乐器即兴演奏。
(4) 分享即兴演奏感受。
(5) 学习合唱歌曲《想把我唱给你听》第一段落。
(6) 合唱《再见歌》,总结并确认下次活动时间地点内容。
第四节
1、引导组员进行语言和情感的互动;2、提高组员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3、80%的组员能主动分享自己喜爱的歌曲;
名称:音乐鉴赏
内容:
(1) 合唱《你好歌》,回顾上次活动并介绍本次活动流程。
(2) 组员在组内分享自己喜欢的歌曲。
(3) 合唱歌曲《想把我唱给你听》学习。
(4) 回顾组员表现,引导组员讨论分享感受。
(5) 合唱《再见歌》,约定下次活动时间地点内容。
第五节
1、社工引导组员进行歌曲细节打磨,90%组员能跟随原曲演唱整首歌;2、通过合唱排练,提升组员自信心,展示组员活力;
名称:合唱会演排练
内容:
(1) 合唱《你好歌》,回顾上次活动并介绍本次活动流程。
(2) 互动环节:“夸夸我自己”小游戏。
(3) 合唱歌曲学习《童年》《萱草花》《同一首歌》。
(4) 引导组员分享讨论活动感受。
(5) 合唱《再见歌》,约定下次活动时间地点内容。
第六节
1、最后一次小组活动,回顾团体历程,总结整个活动。 2、引导组员分享参与感受、将自己对小组活动的感想反馈给社工;3、处理离别情绪,使组员带着积极情绪结束活动;
名称:暖暖合唱团
内容:
(1) 合唱《你好歌》,介绍此次活动流程并回顾之前的活动。
(2) 合唱歌曲最终排练及调整。
(3) 合唱歌曲表演及视频录制。
(4) 自制奥尔夫乐器、引导组员尝试在生活中用乐器表达心情。
(5) 社工总结并为组员颁发纪念奖牌及奖状。
(6) 填写完成调查问卷。
(7) 合唱《再见歌》,总结并合影留念。
五、服务过程
(一)小组前期
小组前期的目标,一是建立组员在小组中的认同感和彼此的信任关系;二是带领组员了解音乐、并感受音乐对情绪的积极作用。
在小组初期,组员往往会有焦虑担心、相互客气、观望沉默等心理特点和表现,以致康复者或多或少出现抗拒心理和行为。
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主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协助组员互相认识和建立关系,引导组员介绍自己、分享感受及生活趣事,促进社会工作者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关系的建立,并通过音乐引导想象,使组员逐渐从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带来的积极作用。
小组初期社工通过组织热身阶段的“破冰之旅”,活跃小组气氛,使组员进入状态,尽快融入组内;并通过社工的带动及环境营造,使组员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情绪的流动;在小组初期,帮助组员澄清对小组的期望,共同讨论并制定专属的小组契约。
在每次带领组员充分感受活动内容后,社工引导组员真诚地表达自己,使组员在活动中感受不同的音乐形式带来的情绪变化,并将体会在组内分享,维持良性的信任关系。
(二)小组中期
小组中期主要围绕音乐展开不同的体验,从躯体上,带领组员感受肌肉渐进放松训练带来的压力变化,从兴趣上,带领大家了解并实践奥尔夫乐器的即兴创作,打开节奏表达情绪的神秘大门;从情感上,邀请每位组员分享自己喜欢的歌曲,并诉说背后的故事,共同聆听“我最爱的歌”,使他人感受“我的感受”。
小组中期,社工进一步强化小组中的认同感和巩固彼此信任关系;协助组员更进一步认识自己,鼓励组员彼此尊重、关怀、互相帮助;寻找每位组员的优缺点,帮助其在组内活动时深入探索,使其获得个人成长;同时通过引导组员真诚的反馈,使组员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组员熟悉后,在观点表达时,组内会出现不同的声音,社工在活动中不断地引导,使组员针对不同的观点给予同理、接纳的态度,且音乐小组在初期制定契约阶段就共同表明,相互尊重是很重要的;
所以,组员们对待他人的表达时,往往是肯定、鼓励、尊重的态度,这使得小组可以良好地开展下去;也使组员在小组活动中建立了更深层次的朋辈支持。
(三)小组后期
社工在小组后期主要是带领组员进行合唱歌曲的学习和打磨,结合“夸夸小游戏”,让组员对自己的优点更加了解,并通过同伴的真诚夸赞提高组员的自信心;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及学习过程中社工及其同伴的鼓励,使组员建立大胆表现自己的意识;提高自信心的同时,唱歌的过程对组员也是一种情绪的抒发,有助于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小组后期,社工将组员的合唱作品进行拍摄留念,并为组员发放精心准备的奖牌及奖状,以此向组员表达鼓励,并通过回顾总结,整合学习成果,并协助组员将小组成果运用于后期的日常生活中,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使组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带着最大的收获结束小组。
社工最后一次小组活动中,带领组员用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制作奥尔夫乐器,并向组员分享观点,只要喜欢音乐,身边的任意物品都可被我们用来创造音乐,生活中可以用音乐陶冶情操,用音乐舒缓情绪,也希望大家在小组中学到的沟通社交知识,能在后期的生活中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位组员写下了自己最大的收获,并写成贺卡卡片,希望将这份美好和喜悦传递,在小组结束前,组员们完成了小组满意度调查问卷,并拍照留念记录。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六、服务评估
(一)评估方法
小组评估采用的方法有问卷测评法、观察法和访谈法。每节小组活动结束前,社工会组织组员,通过访谈法的形式,了解组员参与活动的感受、对此节小组活动的满意度及评估小组目标达成情况,从而总结出小组活动成效;
在最后一节小组活动结束时,邀请组员填写《参与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组员通过此次小组活动的收获及变化,回应目标;在小组过程中,社工通过观察,对组员参与分享讨论的积极性进行评估,并了解组员在活动中的变化。
(二)评估内容
社工运用观察法,通过每次单节活动时对组员表现的记录,将组员眼神、微笑次数、主动发言次数、发言表现及参与活动时积极度进行纵向对比;对第六次活动时组员填写的《参与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享及访谈法,了解组员参加小组的收获,了解小组的服务效果,经过评估,具体成果如下:
1.小组目标基本达成
(1)组员通过参加小组活动,在活动中感受不同的音乐形式及节奏的变换,六节活动后,组员反馈,心理压力在活动中得到释放,身心得到放松,愉悦感大幅提升。
小组实施过程中,组员们积极分享感受:之前对音乐不了解,只知道听音乐可以打发时间;此次参加活动,系统地接触到一系列音乐相关的活动内容后,在小组中静下心来感受,才发现音乐的魅力如此之大,音乐不仅可以用来听、用来欣赏,还可以用乐器即兴表演表达情绪,可以大声唱歌舒缓压力,可以通过音乐交朋友,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和帮助。
(2)组员通过参加小组活动,与其他组员间建立了良好的朋辈互助支持与情感联接,使组员在活动中社交频次明显提高,社会交往及沟通能力均有所提升。
小组活动中,社工通过不断地引导,鼓励组员表达自我;通过阶段性的小游戏,提升团队凝聚力,提高组员在活动中的发言次数及组员间的沟通频率;
小组这个团体的作用之一是达到一种普遍认同感,组员在小组中可以认识到团体其他的成员与自己有类似的经历、想法、感触和生活经验时,产生一种自己并不孤单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和信任感带到团体中时,可以对组员产生正向影响,使组员渐渐开始尝试沟通交流、表达自我。
并在朋辈支持建立之后,带领组员聆听歌曲、选择合唱歌曲,合唱歌曲排练,到最终的合唱成果展现,这一过程,每位组员一起前进,过程中商讨、沟通交流,可以大大提高组员的社交能力,通过社工观察,每位组员在该阶段,表达的欲望及频率都大幅提升。
2.参加者意见分析
小组结束后,社工向组员发放《参与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并对表格数据进行梳理汇总,组员对小组时间安排、场地选择、小组内容、活动的丰富性、工作人员表现、组员的相处、自己在活动中投入程度、综合能力提升情况等对本次小组活动的综合评价满意度较高,组员反馈,通过此次小组活动收获了朋友,得到的关怀,学到了音乐知识,感觉到放松。
七、总结反思
1.在团体活动中要注重成员的表达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可以展现自我、探索真理,带来视界的开阔。
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小组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组员都有权利进行表达,带领社工不应因组员的前期表现(不会、不想、恐惧说话等)去主观判断这个环节组员的表现,直接略过这个组员,或者代替他发言都是不可以的,在任何交流表达的环节都要一视同仁地鼓励每位成员发言。
2.社工的总结在小组中的作用
带领社工的总结在团体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活动中的重点在于引发组员自己的思考并与其他组员分享;活动过程中带领社工要鼓励参与者给予一些反馈,让成员表达他们对经验、领导者和其他成员的感受;感受可以引导我们的行为,且对组员在小组团体中有绝对的影响,假使这些情绪没有被表达出来,就无法真正实现团体的疗效。
3.最佳程序形式
在音乐小组中,最佳的程序形式是团体成员自由、自然、自发地互动。但是,这样的形式不会自然而产生,需要我们作为带领社工主动地塑造团体氛围。
4.处理小组冲突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解决冲突最好的方法是当冲突发生时,社工带领组员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解决,切勿私下解决,容易使组员之间产生不信任;解决冲突时可以运用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是帮助组员澄清冲突的本质;二是增进小组组员对自我的理解,以增进自我了解和对他人处境的敏感度;三是重新调整小组规范和契约;四是协助组员面对和解决由冲突带来的紧张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五是运用焦点回归法,即将问题抛回给组员,社工协助组员让他们自己解决。
总的来说,音乐本身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而通过音乐这一介质,达到的结果才是更重要,社工从六节音乐小组的带领过程中感受到,参与者身体语言的重要性,当作为主要带领者推进活动时,要注意快与慢的节奏,组员动与静的状态,乐与愁的情绪等变化。
社工与组员们搭建基于信任的、强化的专业关系的前提,更多的是双向或多向的沟通互动。
无论是在音乐小组的准备阶段还是活动进行阶段都需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在活动中,有人喜欢看,有人喜欢听,有人喜欢感受,有人喜欢思考……我们需要兼顾他们的需求。
游戏带领是小组活动的必备技能
如何成为带领游戏的高手?
对近200游戏的梳理
满足了一线社会工作者服务需要
《社会工作游戏集》
收入囊中
↓↓↓
【社工客书屋】
收录社工精品好书
↓↓↓
【社工客线上课堂】
收录社工精选好课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你有做过小组社会工作吗?欢迎分享你的经验或总结~
社工客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