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不能寻找,而是要考我们创造
有时候,我们不是在寻找笑话,而是在寻找能让我们笑的理由。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生活妙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所谓的哲学,但却从未停止过思考关于哲学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从生理层面来说,我们来自一颗受精卵,但这并不足以概括这背后的意义。所以,我们开始翻阅古往今来的书本,试图从那些金句小王子口中,找寻所谓的“意义”。
苏格拉底说,人要过一种美好、公正的生活,而不是毫无约束地嬉闹作乐。
他的学生、享乐主义者亚里斯提卜却认为,“纯粹的快乐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
悲观主义者叔本华眼里,“不想太过悲惨的话,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开心”。
翻完了这39个哲学金句,我想最得我心的句子还是——“如果你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那你就永远没有活过。”人生的意义不能靠我们自己去寻找,而是要靠我们来创造。只有通过无限接近于痛苦、死亡,我们才能彻底地见证自己创造的意义。
我更信奉这样一种观点:意义,是后于存在而产生的。我们能看到,在生活中,很多人用标签为自己下定义,无意间将自己变成物品——那些好像在表明本质先于存在的行为——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双肩一耸,说几句话,就把创造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了——“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随时说走就走,说不干就不想勉强——因为我是射手座啊。”
“我抽烟是因为我有成瘾性人格——我就是这种人”
“我信仰的是亚伯拉罕的神,因为我妈是这么更我说的——我的成长方式就是这样的”
另一种逃避的方式是,将我们的本质天性等同于某个被设定好的角色身份。比如,某位妻子会说:“我是别人的妻子,这就是我的身份。”当然,我们还会选择趋同于社会的潜在设定,在25岁的时候,你就应该和你的同龄人一样,结婚、生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当然,我们选择这样的身份,是完全真实的,但是我们认为自己已经预先被这身份决定好了——这就是我们无法更改的本质天性——那么,我们就把自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一个物品了。
所以,生而为人,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相信绝大多数的人,在中学甚至于更小的时候,就开始在作文中引经据典,对于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一定不陌生。但再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或许这些东西就像是一张网,当你把这些东西贯穿、连接来看,你会发现,原来真的就是这样啊!
同样的议题,穆勒写道“做个怏怏不乐的人,也比做头心满意足的猪要好。宁愿做一个不快活的苏格拉底,也不要做一个笑嘻嘻的傻瓜。”在成长的过程中,相信很多人也发现了,快乐也有高级与低级之分,有短暂和长久之隔。
12岁的时候,我们会因为有了一双心仪已久的运动鞋而欣喜若狂,能开心上整整一周,弄上灰尘都会马上擦拭干净。
24岁的时候,我们逛上一整天的商场,买了衣服,看了一场电影,吃了一顿大餐。但不出三天又立马陷入新的不快乐中。
快乐的阈值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翻倍递增。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越来越难从物质中获得更加充实的满足,或许我们的灵魂在追求的是思想的乐趣。并且很显然,思考的乐趣,也是快乐中的高级货——“大脑享乐主义”。
所以,存在的某种意义在于思考——我思故我爽!
意义的另一层解读,我更倾向于过程。
用我喜欢的一句鸡汤来辅助理解,或许意义在于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跳出意义的界定,那些看似毫无深意、毫无目的性的坚持,或许就是意义呢?
比如
清晨,睡眼惺忪地在阳台上,为一株含苞待放的茉莉花浇水,感受到一种生命力。
用笔在日记本上写上几百上千个文字,感受自省的力量。
骑着摩拜穿过水泥森林,到一个静谧的小山坡,看晚霞西下。
我们所谓的、一直寻找的意义其实也藏匿在我们的【寻找】之中。
作为一个自定义为“安利狂魔”的人格,翻完这本金句段子书,我被种草了两个人——尼采《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和罗素《哲学的价值》,也希望能和在这段文字中和我有所共鸣的伙伴们一起分享。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木心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址:意义不能寻找,而是要考我们创造 https://klqsh.com/news/view/100660
相关内容
生活不是寻找自己,而是创造自己,在不断尝试中发现无限可能追寻快乐的意义:快乐存在于我们永远找不到的地方
怎么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找寻生命意义 让自己活得更快乐
在忙碌中寻找生活的乐趣:我的创作与思考之旅
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哲学家们的思考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绝境中找寻生命之光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无常中找寻生命的永恒之光
《活出生命的意义》:寻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三种途径
觉得活着没意义,你可能不是抑郁,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