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角度深度解读经典《肖申克的救赎》魅力与价值所在

发布时间:2025-08-03 13:34

分享一部近期热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度解读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电影评论#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上映于1994年,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是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费里曼等主演,豆瓣评分高达 9.5的优秀电影。它不仅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的多项提名,在IMDB当中被超过160万以上的会员选为250个佳片中的第一名,并入选美国电影学会20世纪百大电影清单。

影片主要讲述了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自己的妻子及其情人,后被判处无期徒刑后进入肖申克监狱服刑。后来,安迪不仅在该监狱里赢得了自己的地位和声望,还历经20年后终于越狱成功的故事。

影片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是强大的。安迪在进入肖申克监狱之后悠闲、自信的态度;安迪依靠自己专业、卓越的工作能力为狱友们赢得福利的事例;甚至安迪不声不响、坚持不懈的努力20年并最后越狱成功的结局都令人深深的折服。影片不仅呈现出了很高的艺术观赏性,也具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

下面,我将从拍摄方式、“救赎”的多层含义两个角度对该影片进行解析。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还会探讨探讨体制下的年轻人应该如何走出个人的困境。

01、拍摄方式:独具匠心的拍摄方式,呈现出来的镜头画面都极具震撼

剧中的两次升降镜头完美的阐释了肖申克监狱内的自由从无到有的的过程,暗示出主角内心的真正意图;三次俯视拍摄则渲染了不同的气氛,推进了剧情的发展和变化。

电影中总共出现了三次俯视的拍摄手法。

第一次俯视拍摄:当安迪最初走入肖申克监狱的时候,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俯视视角的拍摄手法。此处,也是影片第一次使用升降镜头。安迪就是由此为起点,开始了他近二十年失去自由的荆棘之途。此处不仅有狱友们犹如观看异类一样阴暗的眼神,还有笼罩在整个监狱上空的阴沉灰暗的天空,加上低沉伤感的配乐,镜头里处处都透露出沉闷的氛围。

此处选择用升降镜头和大广角鸟瞰视野的画面,为影片平添了很多英雄末路的悲壮色彩。不仅用浓重的镜头语言宣示了安迪自由的沦陷,也昭示着此刻的肖申克监狱根本就没有自由可言,它是自由的绝缘体,它是囚禁人心灵的监牢。

进入了肖申克监狱后,安迪仿佛被人从以前光鲜亮丽的生活中生生的剥离出来,就像是折断了翅膀的飞鸟,永远的失去了自由翱翔的机会。

第二次俯视拍摄:后来,安迪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慢慢的赢得了一些权利。有一次,安迪为所有的狱友播放了唱片,这是影片中第二次出现了俯视视角的拍摄手法,也是影片第二次使用升降镜头。此时的俯拍镜头下,肖申克监狱里所有的犯人,三三两两的站着,认真的倾听着自己根本听不懂 的音乐,脸上却呈现出不曾有的表情。

此处是影片第二次采用升降镜头和大广角鸟瞰视野的画面,但是却为影片带来了很多柔软的温情。对比第一次的升降镜头和俯拍的画面,此处的画面更加的明媚,富有活力并饱含着深情。

就像旁白说的那样:“我未搞懂她们唱什么,其实我也不想弄懂,此时无言胜有言,她们唱出了难以言传的美,美的令你心碎,歌声直窜云端,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宛如小鸟飞入牢房,使岩墙消失无踪,就在这一瞬间,肖申克众囚徒仿佛重获自由。”

正是因为如此,此处也昭示着肖申克监狱是可以有自由的,这种自由在于人心灵上的自由和随意驰骋。只要心灵是自由的,就不在乎高墙圈囿。

可是阴暗始终属于肖申克监狱的本色,这一点仿佛未曾改变过,典狱长枪杀汤米的那一段就尤其的经典。为了阻止安迪翻案,为了让安迪继续为自己免费处理各种财务问题,典狱长无情的枪杀了安迪案件的重要证人汤米。

第三次俯视拍摄:当汤米被枪杀后,镜头再次切换到了俯视视角,这是影片第三次使用俯拍的手法。这样的镜头下,看上去就像是上帝在查看人间的罪恶一般,审视着典狱长阴冷地走过汤米的尸体旁。但是上帝并没有做什么,而是任由这一事情在肖申克监狱肆无忌惮地发生。

此处具有明显的讽刺意味,其讽刺的意味就如同典狱长办公室的那一幅字写到的一样:“主的审判迅速降临”。上帝视角是在讽刺正义,讽刺正义有时候会被恶毒的人冒领,并肆意利用。而那句话则是在讽刺罪恶,在失去自由的地方,罪恶反而当上了上帝,随意决定着人的生死。

升降镜头和俯拍的视角都为影片增色很多,使得影片不仅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展现手法,也为观众带来了多种多样的观影体验。

02、“救赎'”的多层含义:救赎在影片中富含多种含义,将影片的立意的深化

①安迪对于自己的“救赎”:重新获得自由,走出监狱,重返社会。

其实,主角安迪并没有枪杀自己的妻子及其情人,在进入肖申克监狱之后,越狱这个念头就始终萦绕着安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主动接近了监狱中的风云人物——瑞德,并让瑞德为自己搞来了越狱需要的各种工具。经过二十年的卧薪尝胆,安迪终于在某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重获了自由。

在肖申克监狱这个封闭的环境中,安迪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放弃对于自由的追求。他理智、坚定甚至是安静的为自己的越狱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终于,仅凭着自己的智慧,靠着自己的智慧带来的各种机会,安迪冲出了牢笼,完成了自己对于自己的救赎。

这种救赎,不仅体现在身体上的重获自由,更在于安迪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心灵上的自由。他的心并没有被岁月和一成不变的环境禁锢在肖申克监狱中,而是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行进的。

②安迪对于瑞德的“救赎”:给瑞德的心灵解锁,让他获得新生。使他即使出狱后也抱有希望。

瑞德作为旁观者,目睹了安迪的整个监狱生活。但是,瑞德和安迪并不是怀抱同样信念的人。在他经过两次假释申请并失败后,他踏上了和影片中老布一样的路途,他不再期盼自己可以出狱,他甚至觉得一辈子待在监狱中也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瑞德的思想已经被禁锢了,长久的监狱生活使得他失去了对于自由的渴望,也丧失了对未来的希望。他不再期盼作出改变,不再向往监狱之外的生活,而是安于现状。甚至,他很害怕面对改变,他怕自己像老布一样,出狱以后反而不适应真正的社会生活而只能最终选择自杀。

但是,安迪的做法却深深的震撼了瑞德的心灵,也给了他出狱的希望。因为,安迪越狱之前就曾嘱咐瑞德,出狱后一定要去寻找自己留给瑞德的东西。也正是在安迪成功越狱以后,瑞德得以重返社会。但是,他并没有像老布一样无所适从和不知所措。安迪留下的东西成为了瑞德的支点,并支撑着瑞德继续前进去寻找新生活

安迪对于瑞德的“救赎”不仅在于在心灵上为他解除了禁锢和枷锁,更在于给了他出狱后活下去的渴望。安迪的越狱使得瑞德明白了“希望”的重要性,也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虽然自己的身体是存活的,但是心灵却像枯槁一般。

安迪将瑞德从这种麻木不仁的状态中叫醒并解脱出来。与此同时,安迪也为瑞德出狱后重新找到自己做好了安排,朋友相伴,瑞德以后的生活更会富有生机。

③影片对于观众的“救赎”:每一个观众都被影片感染并洗涤了心灵。从而也感受到了影片传达出的信念的力量和对于自由锲而不舍的追求。

其实,影片中的“肖申克监狱”隐喻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或者说他代表着某种体制。对于在监狱里呆了很多年的的老布来说,改变意味着毁灭;但对于年轻而富于激情的安迪来说,改变则是一种救赎。

根据现实情况来考虑,现代人同样身处在各种各样的“肖申克监狱”中。任何禁锢着我们的事物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无形的监狱。面对这样的禁锢,有些人像老布一样熟悉了、习惯了,也就顺其自然的盲从了,不再挣扎了,甚至恐慌于某一天来到“监狱”之外,自己反而无所适从了。

但是,影片却告诫我们,像老布一样在牢笼里生活是不对的,甚至是极其危险的。一旦离开所谓的“监狱”,我们也就失去了继续生存的机会。而像安迪一样回归到真正自由的氛围中才是正确的选择。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击倒高墙的勇气,不要认命,不要妥协,要饱含着热情、坚持着对自由的向往,一步步的打破藩篱,拥有真正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观念正是影片对于所有观众的“救赎”。

由影片联想到当代人的生活,其实各种“监狱”始终存在,只是影响程度或轻或重而已。其中,“体制”就是当代人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这几年,网上关于年轻人是否应该脱离体制的讨论就不绝于耳。那么,接下来我就来探讨探讨体制下的年轻人应该如何走出个人的困境。

03、体制中的人做到以下这两点,让你也可以自由翱翔

①改变心态:或许体制带给了你一些限制,但是也从某种程度上保障了你的生活。我们需要改变心态,乐观、正确的面对体制。

很多年轻人抱怨体制内的工作,不仅工作内容枯燥,没有激情可言,而且还发不了大财。但是,因为体制内的工作机会得来不易,或者体制外的工作风险太大却轻易不肯辞职。其实,这样的心态本身就是狭隘的:只看到了体制内工作的枯燥,却看不到体制内工作的稳定;只看到了体制外的人挣钱多,却看不到体制外的人工作风险大。

这就是典型的什么好处都想要的心理。想要解决关于”体制“内工作的困惑,首先要正确的认识”体制“内的工作:体制内的工作虽然容易让人没有激情,但是确实很稳定,适合居家过日子。而且,体制内的工作虽然无法发大财,但是确实给自己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生活保障。

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心理的天平就不会被自己羡慕的事物夺去太多的重量,对于体制内的工作也就不会片面的、一味的厌烦。正确的认识之后,才可以理智的作出衡量和取舍。

②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任何时候,有一身真本领都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有能力的人,无论在不在体制内,都可以来去自由。

其实,无论在不在体制内,只要自身拥有足够强硬的本领,到了哪里都是人才,都可以过得如鱼得水。说到底,人们对于是否离开体制的恐慌有一部分还是来自于自身的实力不够强大。

很多人之所以一开始就选择了体制内的工作,就是因为觉得以自己的实力,即使到了外面闯荡可能过得更惨,还不如直接跳进体制内。而很多人迟迟不肯走出体制,也是因为自身的素质不够强,连调到体制外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难以适应体制外的生活,也就失去了去外面闯荡的勇气。

解决这个困境的核心因素还是在于自身。从根部着手,我们要做的就是,练就一个或者多个过硬的技能,让自己即使在体制内也可以成为重要人员,升职加薪都不在话下;哪怕真的决定去体制外也可以保障生活,最后过得风生水起。

最怕的就是,你一边感叹体制内的工作没有给自己足够选择的机会,一边又因为自己没本事而一辈子困在里面走不出去。

总结一下: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通过描述一个坚持不懈、不屈服于命运的励志的故事,完成了多种意义上的救赎,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也获得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影片同样具有很多的借鉴意义,希望在我们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困境的时候,可以从影片中汲取力量,获得自己生活上的“自由”!

举报/反馈

网址:从多角度深度解读经典《肖申克的救赎》魅力与价值所在 https://klqsh.com/news/view/101388

相关内容

《追风筝的人》深度解读:人性与救赎的交织
《追风筝的人》深度解读:人性救赎与成长
重温经典《了不起的盖茨比》,多角度解读其经久不衰的魅力
励志小说排行榜前十名:肖申克的救赎上榜,给予你坚决向上的勇气
追风筝的人:经典语录与深度解读
《追风筝的人》深度解读:人生的风筝与救赎
阿富汗的救赎之路:《追风筝的人》深度解读
咖啡的魅力:从四个方面解读咖啡文化的深度影响
《追风筝的人》深度解析:为何值得一读
解码影迷心头好:趣味电影深度推荐与品鉴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