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型“选秀比赛”:宫廷选妃制度,颜值高的能“稳赢”吗?

发布时间:2025-08-06 04:43

根据活动主题选择款式,如复古、现代或宫廷风格。 #生活知识# #时尚搭配建议# #晚礼服推荐#

遴选嫔妃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皇帝的选妃立后,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

隆重而又盛大的事情

。选妃一般指

后妃选纳

,是中国古代皇族内部为男性皇室成员挑选出多名符合一定条件的女性作为

皇室配偶候选

,再从中选出优秀者作为君主或其他男性皇族之配偶(如皇后、妃嫔、皇太子妃、王妃)的制度。宫廷选妃与普通民间合两姓之好的婚姻有着许多上的区别,它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

联姻

,统治集团内部在对后妃的选纳上也有一整套严密的宫廷选妃制度。

中国古代皇朝选妃源始

人们常说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与下文中提到的周代礼制不无关系。讲宫廷选妃制度,首先要了解皇帝频繁选妃的原因,除去封建社会中一些人文方面的影响因素,

皇帝多配偶的原因还在于古代医疗卫生条件差,幼儿夭折的频率要远高于现在,

为了保证宗族血脉得以延续,江山后继有人故而皇帝要多多延续后嗣。妇女的生育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要想多子就要多配偶,这是出于对现实的考虑。

1、周代礼制下的后妃制度

古代后妃体制源始于

周代

,此后历朝历代都大体不离周朝定制。皇帝拥有许多后妃其实是从

奴隶社会

时期延续下来的习俗,表示上下尊卑有别,与皇帝的权威和实力。

《礼记·昏义》

中记载:“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七十二侍妇,八十一御妻

”,起来当时的周天子拥有的后妃加起来林林总总约有一百二十六个,且级别、名称各有不同,这也是有关于古代帝王后宫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不过,现有的史料中对周朝具体的选妃制度并无记载,

我们唯一可以推测出的就是自周时起,作为天下共主的统治者就已经可以有多个妻妾。

周朝帝王

2、选妃制度的滥觞——汉代

皇帝选妃同样有政治因素在里面。皇帝之所以要定期举行大型的“选秀”,更多的时候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即通过选妃来联络各个政治势力,形成各大家族与皇室联系的重要渠道。

汉代,

随着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出现了册命后妃之首――皇后的礼仪,

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有明文规定的宫廷选妃制度。

明史有载,

汉灵帝时期立宋美人为皇后,奉玺绶,这是也史籍保留最早的册后礼仪

。自武帝起,开汉代册免皇后之先例《后汉书·皇后纪》载:东汉和帝废阴皇后,“帝使司徒鲁恭持节赐后策,上玺绶”,充分表明自汉时起,册立与罢免妃嫔已经制度化,有明确的与之相对应的各项具体制度。

那么汉代的选妃制度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以册立宋皇后的仪节为例。首先来看礼仪举行的时间,《后汉书·灵帝纪》中有:“癸丑,立贵人宋氏为皇后”。当时

册立仪式举行的时间应当是尚书官员们经过慎重选择后上奏皇帝的“吉日”,

其中更是以册后吉日为重中之重,需要通过龟卜来决定。接下来再来说主要参加者,选妃时是需要“天子临轩”,也就是皇帝亲自参加的,这其实并不难理解,除去政治等因素的约束,皇帝选妃的本意便是觅得良人,自然需要亲自去过目。可以说从汉代起,宫廷选妃制度被正式确立了起来,并一直被后世朝代所沿用与发展。

历代选妃制度初探:颜值并非制胜法宝

1、对参选者的身份与地位的要求

不同朝代的选妃制度虽然大体上承袭前朝,但往往会略有不同。一般来讲,立朝之初皇帝选妃为会首先从

文武百官

的女儿中挑选才貌俱佳之人来充实后宫,随着政治局面与人民生活逐步走向正轨,皇帝便会下诏

普选天下适龄女子

来充实后宫,唐朝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唐代妃嫔

唐代后宫女子来源依据:美色与才艺

可以说,

唐代后妃的选纳制度是与门阀制度、门阀观念密切相关的

。唐代宫廷会对豪门大族的和官宦人家那些美名远播的女子进行挑选,然后礼聘入宫。唐太宗在《册崔宏道女为才人文》就以称崔氏女“门称著姓”为由将其接入宫中。这些礼聘入宫的女子大多出身高贵,气质高雅,以德、才、美色而闻名,如太宗徐贤妃,就以才学驰名。这些女子受到皇家的特别优待,往往一入深宫就被予以册封,成为有名位,有身份的妃嫔和女官。

采选也是唐代后宫女子的重要来源之一

。唐代宫廷会定期向民间采选良家女子入宫,以充实后宫和太子东宫以及诸王王府。据史料记载,高宗时期曾派出名为“花鸟使”的官员为其采选良家女。

这样的选取不看出身,不问门第,不分贵贱,只要美色、才艺出众的,一律被选入后宫。

重门第与女德的宋朝

宋朝挑选妃嫔与皇后也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把门第放在第一位,其次便是女德。

知谏院司马光曾在《后宫等级札子》中提出“皆择良家子以充后宫”,北宋时期,妃嫔的出身和皇后相差无几,都是从“勋望之家,谨择淑哲之媛”,例如太祖的第一任皇后王氏就是彰德军节度王饶之女,太宗的第一任皇后,是淄州刺史李处耘之女。直到南宋时期,这样的制度逐渐被破坏,一些出身低微的少女也可被选入宫中,如若遇到皇帝、皇太后的宠爱,还会晋升为妃嫔。

正是因为宋朝在选妃立后之时大多注重门第与德行,因而宋朝皇后大多

知礼守法

,循规蹈矩。提起宋代的后妃大多会与政治相挂钩。仁宗时确立下来的垂帘听政制度可谓开后妃干政之先河,

此制虽然可以弥补家天下皇位继承制产生的缺陷,但在后期也出现了后妃专权,

祸乱朝政的违制行为,为大宋王朝最终走向没落埋下伏笔。

专权后妃:刘太后

2、择妃具体程序与制度

明朝吸取了宋朝后妃干政与外戚专权的教训,择选后妃的制度十分复杂与规范。在《明懿安皇后外传》中对明朝的选秀过程有着详细的记载,用现在的话来说,

差不多要经历海选、面试、初试、复试、四个过程才能被选入宫中。

先来看选拔嫔妃的第一步——“海选”

,《谷山尘笔》有云:“本朝后妃多出于民间,勋妻大臣不得立”,选秀前要先“期选天下淑女年十三至十六者”负责选秀的内监会以银币作为应选女子的聘礼,命其父母在正月把她们送到京师集结,待五千人云集京师后,一同被选入都。

入都后的女子们会被分成几百人的小组,并且迎来第一批的淘汰,那些稍微以及过于高矮胖瘦的少女都会被淘汰掉,这一轮从整体外形上“凡遣归者千人”。等到

第二天,内监们会“谛视耳目口鼻发肤腰领肩背”,只要有一项不合法相的人都会被淘汰

,不仅如此,秀女们还被要求“自诵籍姓年岁”,此举的目的是为了检查被选者的口齿是否清晰,以免在侍奉皇帝时失了礼节。再过一日后,内监会手执量器,来量女子手足,对那些腕稍短、趾稍巨的加以淘汰。量完后,还会让她们周行数十步,以观其风度。

如此经过层层筛选的

三天下来,留下的只有千人左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千人只是成为了宫女,至于能否成为后妃,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首先,有

宫娥来对宫女“扪其肌理,察其贞洁”,对其肌肤的要求是不能有一丝疤痕,

必须细腻光泽,待优中择优出三百人之后,皇帝会专门派遣宦官花一个月的时间“汇评其人之刚柔愚智贤否”,只有具有智慧且性情敦厚贤惠的五十人能够晋升为妃嫔。

此时会由皇太后出面择选三人供皇帝钦定

,最后,由皇帝选一人立为皇后。经过这样一套体系严密甚至可以说是

苛刻

的程序之后,选妃方才能告一段落。

选妃制度的极大成者——清朝

1、唯旗人女子是宠

清军入关后,关于选择和册立后妃的礼制逐渐完善。

清朝宫廷选后妃,即所谓的选秀女

。为保证血统的纯正,与保持满洲贵族的尊严和特权,首先要求参选者必须是血统纯正的八旗官员的女子,然后才追求女子的才貌与素质。被选秀女的年龄,

必须是十三岁至十七岁的未婚女子

,经太监两次挑选后,最后报皇帝选定,或被纳为妃嫔,或被指婚给亲王或王子为妻。

2、与政治密切相关的“选秀”

八旗秀女每三年一选,由户部负责

,主要从满族中挑选,其次是从蒙古族中挑选,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以联姻的方式来加强与蒙古各部族之间的联系。《养吉斋丛录》中详细叙述有挑选八旗秀女的做法,大致是由内务府将年龄在13至16岁,

身无残疾的满蒙八旗女子秀女带到神武门后,由太监按班引入顺贞门,经两歇挑选后报皇帝选定

,当意者,留名牌,不留者,撂牌子。凡是应选的旗女,严禁在未阅选前私自与他人结婚。

清朝后宫

总结

选妃制度源起于周代礼制,至汉朝形成定制,

经唐、宋、等朝的不断发展,最终在清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妃制度。选妃制度不仅仅关系到皇室血脉的延绵,还往往与一朝的政治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对参选者的要求以及选秀的具体程序,不同朝代在选妃制度方面的不同也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通过选妃制度,固然有一些女子能够荣登皇族,获得万千殊荣,但

更多的女子一生被困于厚重的宫墙之内,

陪伴她的只有夜间一盏摇曳的烛光和无尽的孤寂与哀愁。

参考文献:

1、《选妃立后》

2、《明史·后妃》

3、《旧唐文》

4、《清代后妃制度初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古代大型“选秀比赛”:宫廷选妃制度,颜值高的能“稳赢”吗? https://klqsh.com/news/view/107758

相关内容

古代大型“选秀比赛”:宫廷选妃制度,颜值高的能“稳赢”吗?
宝钗参加选秀落选后,薛姨妈为何大张旗鼓的送宫花?
选秀比赛下载
比赛分类 / 艺术爱好 / 选秀比赛
宝藏作者11:御井烹香,玩得了宫斗,拉得起队伍《贵妃起居注》
如何看待大学选秀比赛
选秀比赛
婉容显然比文绣聪明得多,为何溥仪选后时,先选的是文绣
选秀比赛成绩只是一时!师兄指教如何找准“戏路”
歌唱选秀比赛策划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