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篇来自某省官微的文章《谨防脱口秀滑向性别对立的泥潭》引发了广泛关注。还没读过的朋友,建议补个课。这篇文章从一开始,就以一种看似严谨的方式,探讨了今年脱口秀表演的发展动态。文章指出,在一位脱口秀新人被誉为“行业瑰宝”时(我猜可能是房主任或者小帕),也有网友表达了对脱口秀内容滑向性别对立泥潭的担忧。
接着,文章将目光锁定在了今年未参与两档线上脱口秀节目的杨笠身上,拿她出“鞭尸”。一个广为流传的梗“他看起来那么普通,但却如此自信”,被作者视为具有明显偏见的“群体性攻击”。虽然作者巧妙地通过网友的言辞埋下伏笔,但从整篇文章的倾向来看,这显然代表了作者的立场。接下来,他提出,如果脱口秀一味地靠性别对立吸引流量,最终只会导致“三输”:削弱喜剧的社会功能,压缩理性讨论的空间,伤害行业的长远发展。
这些大帽子放在脱口秀界的头上,尤其是女性脱口秀演员的身上,简直无法承受。毕竟,任何行业的健康成长都需要上到下的保护与引导,而不是下到上的责问与追责。如果脱口秀行业真有被伤害到的“长远发展”,那伤害它的必定不是女演员们仅仅在讲述自身困境时引发的共鸣。
至于“他看起来那么普通,但却如此自信”这一梗的流传,其实并非杨笠故意制造性别对立,而是因为几乎所有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过类似的困惑。这只是一个问句,没人给出答案,女性只能相互扶持,慢慢摸索。而杨笠,像《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孩子,充当了“说出真相的人”,只是将大家心中的疑问说了出来,然后随着风飘散到更远的地方。总得有人先说出问题,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你不能因为有人指出问题,就去解决说出问题的人。
女性脱口秀演员以及女性发声的根本目的,从来都不是制造对立,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事实上,男性脱口秀观众以及年轻的男性群体,正逐步从这些流行梗中得到启发和成长。如果你身边有00后男生,不妨留心一下。你会发现,他们对女性想法的包容度明显增高,对于一些常见的“普信”和“油腻”问题,他们比父辈们更为警觉。毕竟,过去的父辈们从未听到女性敢于说出“为什么你那么普通,却如此自信?”更没人将这种问题编成梗,通过正规渠道让男性意识到这是一个亟需反思的社会问题。
传统文化中,女性对男性的不满从来不被视作社会问题,而是家庭内部的纠纷。无论女性在什么场合遭遇伤害,最终都会被淡化为她们自己的问题。久而久之,女性便被塑造成了缺爱、感性、话多、敏感的形象。只有这样,当她们抱怨男性时,社会才容易将其轻描淡写——“女人嘛,就是爱抱怨,刀子嘴豆腐心”。但如果仔细想想,这个“刀子嘴豆腐心”往往很少用来形容男性。其实,许多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规训,虽然女性是主要受害者,但这种规训同样对男性造成了伤害。
回溯到上世纪80、90年代,那时港片黄金时代流行的影视作品,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男性的塑造往往是油腻且无趣的,而女性则被简化为单一的形象——美丽、爱男人、被男人欺负。正是因为男性掌握着话语权,这些男性才会认为油腻的行为代表率真,伤害女性的言行是“本事”。这种对立带来的伤害,并非因为女性发声,而恰恰是因为女性长期的沉默。
小帕分享过一个段子,让我印象深刻。她提到,从小她总是被男孩欺负,每次找父亲倾诉,父亲总是这样安慰她:“哎呀,小男孩儿嘛。”这个沉重的主题,在小帕的幽默收尾下显得既辛酸又有趣,她说:“爸,美国往广岛扔了颗原子弹。”父亲的回答依旧是:“哎呀,小男孩儿嘛。”
这个梗太妙了。一方面,霸权与父权的支持,往往无条件,另一方面,这种支持本身就是一种霸权。你能说这是一个高级的脱口秀段子,不是挑衅喜剧的底线?如果你认为这在吃男女对立的红利,拉脱口秀进了性别对立的泥潭,那我只能说,你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观察,且有意装作听不懂。
这些话可以送给那些担心女性脱口秀演员毁掉脱口秀的人。很多批评者会辩解,自己指责的是性别对立的情绪,而非某个女演员。可是,实际上,他们无意中承认了,女性脱口秀演员讲述女性困境让行业变得“不健康”,而在过去,这些男性脱口秀演员所讲的困境和段子,却从未被如此挑剔。这个世界对女性的苛刻要求恰恰表明,她们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因为你不公平,所以我必须讲。
总有一天,男女对立不再是红利,女性脱口秀演员的创作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到那时,女性不仅能够坐上桌,还能站在舞台上发表自己的声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