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端午“快乐”兼谈中华民族的快乐文化

发布时间:2025-08-06 23:14

趣谈中的幽默能带来生活快乐 #生活乐趣# #乐趣# #社交趣谈#

1.“端午安康”腾然而起

曾几何时,一股风潮悄然兴起,人们开始谨慎地谈论端午节的祝福。原本耳熟能详的“端午快乐”似乎成了避之不及的忌讳,取而代之的是“端午安康”。这源于一种说法,端午节是在恶月,五毒盛行,且伍子胥、屈原等历史人物又都在这天被祭奠,因此应当保持庄重,不宜轻言快乐。

回溯历史,确实如此。在清明节尚未盛行之前,端午节曾是祭奠逝者的主要节日。那时,人们会在江边焚香祭拜,寄托对先人的哀思。粽子不仅是节日的美食,更是承载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伍子胥的悲壮、屈原的忧愤,都融入了这浓重的节日氛围之中。因此,说“端午快乐”似乎有些不合时宜,毕竟,快乐与哀伤并存,如何能够轻易言欢?

2.端午习俗不离快乐

然而,时代在变迁,习俗也在演变。如今,当我们再次审视端午节,或许会发现它早已不再是那个只属于哀思的节日。龙舟竞渡的锣鼓喧天,五彩线的精美别致,粽子的清凉甜美,佩戴香囊的清新驱蚊……这些元素早已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欢乐符号。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热闹的活动之一。龙舟在水面上飞驰,船头的人奋力击鼓,船尾的人则拼命划桨。两岸的观众欢呼雀跃,为每一支队伍加油助威。这一刻,人们仿佛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和忧愁,只有快乐和激情在胸中激荡。这难道不是快乐吗?

五彩线,是端午节另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它代表着五彩斑斓的生活,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们手腕上系着五彩线,仿佛拥有了无尽的快乐和力量。他们奔跑在田野间,嬉戏在溪流旁,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童年的快乐。这难道不是快乐吗?

粽子,更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它不仅是节日的象征,更是家的味道。每当端午节来临,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吃粽子。那清香的粽叶、软糯的糯米、香甜的馅料,都让人回味无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粽子,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和幸福。这难道不是快乐吗?

至于佩戴香囊,更是端午节的一种独特习俗。香囊里装着各种草药和香料,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人们将香囊挂在腰间或床头,既可以驱蚊避虫,又可以增添节日的氛围。那清新的香气仿佛能够驱散所有的烦恼和忧愁,让人心情愉悦、神清气爽。这难道不是快乐吗?

在祭祖习俗被移到清明节后,端午节似乎变得更加纯粹和快乐了。它不再是一个只属于哀思的节日,而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幸福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可以尽情地享受美食、参与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样的日子里,不说“端午快乐”似乎都有些说不过去了。

3.快乐文化是中国的民族魂。

我们中华民族是“快乐崇拜”的民族。如果说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最深的书,应该是《论语》,《论语》开篇就讲“悦”“乐”,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复习复习、实践实践,也就是看看书、干点儿事很快乐;来朋友了,一起吃吃喝喝、论学取友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生气,甚至“贫而乐”,这里的“贫”我认为也可以指穷途末路,阮籍穷途时哭,但传统的思想确实该乐的。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仿佛总不缺少快乐——我们善于苦中作乐。除夕夜本来是一年中最冷、最黑的一天,大家却出于安全,聚到一起,点火畅谈。有人往火里扔竹子,竹子由于封闭,里面空气膨胀爆开,成了爆竹。大家觉得崩得火星四射很喜庆,于是爆竹流传开来。

无论现实多么苦闷,我们总能从中找到快乐。就像抗战时期,迁都重庆,老舍、梁实秋等作家,还给大家说相声。抗美援朝时也有文工团将文艺工作者调往战地一线,帮助基层连队开展文化活动。所以《上甘岭》电影中,战士们在防空洞讲故事、唱歌,应该是真实的事。

回到开头,端午处于恶月不假,但我们让恶月换发出来快乐的生命力——所以,我觉得说“端午快乐”,不仅是对端午习俗的一种真实反映,也是对中华乐感文化的一种回溯。

网址:谈谈端午“快乐”兼谈中华民族的快乐文化 https://klqsh.com/news/view/114301

相关内容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端午节音乐会奏响节日华章
快乐的节日: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欢乐时光
端午节的文化与教育意义:让孩子在节日中感受中华传统
端午佳节的安康与快乐:文化内涵与现代应用
端午祝福之困:谁说“快乐”就是没文化?被“伪文化”毒害罢了!
浅谈“快乐活动”与“快乐作文”
《谈谈读书之乐》范文5篇(七年级)
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如何丰富生活
快乐文化民俗体验教学设计.docx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