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4心理报告》青少年心理抑郁46.2%源于缺失父母关怀!
父母陪伴与理解: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生活技巧# #心理健康建议# #青少年心理自助#
南方老师谈家庭教育
2025-04-24 12:10 郑州 | 放远我们的目光,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1.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每年家访百余家庭,经验皆来源于实战!2.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于青少年情绪障碍,厌学、网瘾、早恋、抑郁、焦虑、精神分裂、双向情感障碍等心理问题的疏导!3.青少年成长实战导师:擅长青少年自我认知调整,学业规划,成长规划!
中国数据开放2025年4月23日综合发布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2024版心理健康蓝皮书。
据中国数据开放平台介绍,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完成,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与专题报告三个部分。总报告为《2024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与服务状况》,对2024年国民心理健康现状与2025年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进一步提出了维护和促进国民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2024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共采集包括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内的总样本逾17万份,《总报告》抽取具备代表性的成年人样本6871份,核心样本的人口学变量特征为:其中男性占43.5%,女性占56.5%;年龄范围从18岁到61岁,平均年龄39.9岁,标准差11.1岁;东部占比46.1%,中部占比13.7%,西部地区占比40.1%,城镇户口占比58.1%,农村户口占比41.9%。除核心检测工具《中国心理健康量表(简版)》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以外,调查同时还使用了《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简版)》《生活方式问卷》《心理咨询服务问卷》等工具,并结合自评健康,生活方式(运动频率,日均步数,网络购物等)以及社会支持(婚姻状态,家庭关系)等多维度指标,构建了综合分析框架。
报告中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深入阐述了抑郁症青少年的早期识别、就诊、治疗、康复、休复学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照顾负担等痛点,提出了促进儿童青少年抑郁预防、治疗与康复的对策建议。
今天为大家分享关于《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调查报告》和《2024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4-2024版)》基于青少年群体的调研和2025年趋势发展的应对策略:
先来看一下几个重点内容:
有留守经历、缺乏父母关怀及亲子沟通、师生关系疏远、同学关系不佳的青少年有更高的抑郁、焦虑风险;心理健康状况好的学生在学习上更努力、有更强的内部学习动机;而心理健康风险较高的学生有更高比例不想上学,学业韧性更差,学习效能感更弱。
近几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叠加学习问题引发家庭、社会广泛关切。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针对家庭和学校这两大关键因素,对五万余名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开展调查,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各占约1/3,51.4%为女生,48.7%为农村户口,33.3%为独生子女,调查包括8937名留守青少年。
本报告聚焦于父母、老师、同伴的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学习表现、品质、动机、效能感等的关系,并基于调查结果对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家庭支持良好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风险指数更低
1. 报告显示留守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风险高于非留守青少年
调查结果显示,在父母均外出的青少年中有29.2%存在抑郁风险,只有母亲外出或只有父亲外出两个群体中的抑郁风险的比例也分别达到28.3%和27.1%,高出非留守青少年十余个百分点。同样,留守青少年中存在焦虑风险的比例也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
2. 父母情感支持高、亲子交流频繁的青少年抑郁和焦虑风险均更低
本次调查表明,受母亲情感忽视程度高的青少年存在抑郁风险的比例高达40.1%,焦虑比例也升至23.1%。而母亲情感忽视程度低的青少年中抑郁风险比例为8.2%、焦虑风险比例为5.8%,父亲忽视的结果与此接近。此外,亲子间“进行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沟通”的频率越频繁,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风险越低,如在“经常”沟通这组,总体存在抑郁风险的比例为6.7%,抑郁高风险占比为1.3%,焦虑风险比例为5.0%;而当父母从来不就心理健康内容与青少年沟通时,青少年中46.2%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风险,约18%属于抑郁高风险,近1/3有焦虑风险。
二、学校中人际支持高,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更低
1. 师生关系好、班主任公平度高,青少年抑郁和焦虑风险更低
认为和老师关系生疏这种描述越不符合自己情况的青少年,存在抑郁和焦虑风险的比例越低,在“完全不符合”这组,抑郁和焦虑风险比例分布为7.4%和5.1%;“完全符合”这组中,超过一半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逾1/3有焦虑风险。班主任在营造和形成班级这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微环境中起到关键作用。认为班主任公平度高的学生中,抑郁和焦虑风险比例分别为12.3%和8.2%,认为班主任公平度“较差”和“很差”青少年中,分别有41.9%和44.9%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24.6%和31.3%存在焦虑风险。
2. 缺乏朋友关心、同学关系差的青少年抑郁和焦虑风险均更高
调查结果显示,报告朋友从不给予自己关心的青少年中,有三成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风险比例为19.3%,随着获得朋友关系的频率增加,抑郁和焦虑风险均有所下降。认为班级同学关系很差的青少年中超过1/3的青少年都处于抑郁高风险,总体逾六成存在抑郁风险,超四成有焦虑风险。
三、心理健康与青少年的学习状况密切相关
1. 心理健康状况好,青少年表现出的学习问题更少
青少年有抑郁或焦虑风险时,有更高比例频繁出现不想上学的想法。在无抑郁风险的青少年中,经常或每天不想上学的不到5%,而在轻度抑郁风险和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中的青少年中这一比例分别高达20.2%和45.4%。无抑郁风险的青少年中,仅有4%存在“不做作业或抄作业”的问题,约3.5%会考试作弊,而在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中,作业和作弊问题分别升至17.1%和14.0%。同样的,有焦虑风险的青少年中存在这些学业问题的比例也显著高于无焦虑风险的青少年。
2. 心理健康状况好的青少年有更好的学习品质
调查结果显示,有抑郁和焦虑风险的青少年报告的学习勤奋和努力程度显著差于无抑郁、焦虑风险的青少年。如无抑郁风险的青少年中,近六成认为自己很勤奋或学习很努力,而在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中,仅两成多认为自己很勤奋或学习很努力。
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风险越高,应对学业压力、挑战、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越弱,即存在抑郁和焦虑风险的青少年其日常学业韧性的得分显著低于无抑郁、焦虑风险的青少年。
3. 心理健康状况好的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内部动机和意义感
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因自身内在的兴趣和需要,而非外在奖励或压力而进行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内部动机往往与较高的持久性、创造性和学习成就有关。内部动机高的个体更看重对学习内容本身的掌握。
本次调查显示,无抑郁或焦虑风险的青少年中,八成以上都同意自己学习的目的是真正学会更多东西,而在有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中这一比例下降至54.1%。无抑郁风险或无焦虑风险的青少年中,仅不到5%同意学习对自己没有意义,而在有轻度抑郁风险的青少年中,同意这一说法的比例升高至12.3%,抑郁高风险中更是达到了28.9%。
4. 心理健康存在风险的青少年学习效能感更低
调查显示,无抑郁风险和无焦虑风险的青少年中,近九成相信自己能掌握学习内容,而轻度抑郁风险和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中这一比例分别下降至67.4%和50.3%,有焦虑风险的青少年中为62.8%。
值得关注的是,心理健康不佳的青少年对自己努力与学习效果间的关系更加不确定,无抑郁风险和无焦虑风险的青少年中超过八成同意“只要我努力,就能学会各种学习内容”,而在抑郁高风险青少年中这一比例下降到55.2%。
四、对策与建议
1. 让“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得到切实地落实
2. 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近端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3. 广泛推行社会情绪学习,提升青少年核心发展能力
4. 防微杜渐心理健康问题对青少年长期学业发展造成的损害
5. 重视促进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6. 培育健康生活方式
通过公共教育、社区活动和企业政策推广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适度上网,预防心理问题并增强心理韧性。
7. 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重点提升媒体、教育及医疗工作者的素养,构建分级教育体系并推广在线咨询服务。
8. 促进婚姻家庭的和谐
实施家庭友好政策,推动工作场所灵活制度,加强社区支持与婚恋教育,增强家庭稳定性。
9. 健康工作,减少过度时长的工作
推行弹性工作制度,加强企业压力管理,关注超时工作人员并提供心理支持。
10. 提升心理咨询服务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规范心理咨询行业,加强专业培训,发展在线平台和单位内部服务,提升服务可及性和质量。
11.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整合多系统资源,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全周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治理联动。
网址:最新!《2024心理报告》青少年心理抑郁46.2%源于缺失父母关怀! https://klqsh.com/news/view/115806
相关内容
蓝皮书报告对话|北大心理学教授王垒:快乐教育能帮助孩子从小远离抑郁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节抑郁的心理学书籍
关于成功心理学的书籍
快乐人生的科学解码:2025年心理学研究揭示幸福新路径
治愈抑郁症的心理学书籍有哪些
关于心理调节书单推荐
心灵呵护 快乐生活:睡眠障碍的心理剖析
“心灵呵护 快乐生活”家庭心理健康系列宣教项目专家为你剖析睡眠障碍背后的心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