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地名的历史文化解读
阅读历史文献,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文化生活# #历史文化研究#
诸暨地名的历史文化解读
诸暨地名的历史文化解读06历本 0605212115 金琦波从纯粹的地理角度讲,地名仅仅标志着某一地域或地点,是人们为区别地域而约定的名称。但是如果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加以审视,地名与文化息息相关。地名因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无不折射出历史文化的记忆,也就无不蕴蓄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地名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成果,它反映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规律。由此可见,地名是地域文化的一种独特且较原始的载体。通过对地名的分析研究,可以窥探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和文化心理取向等。立足这一思想,本文从诸暨市各地名入手,挖掘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一、诸暨的由来诸暨历史悠久,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县(市)之一,历来有西施故里、越国古都之称和“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的美誉。要探究诸暨地名的由来,首先要理顺这一地名的历史沿革。先秦无诸暨之名,自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会稽郡置诸暨县,历代未废,只是几经更名和境域变迁。新莽时期更名“疏虏”;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分诸暨东南部分地入汉宁县,划西南部分地入丰安县;三国(吴)时,改“汉宁”为“吴宁”;隋文帝开元九年(公元589年)废吴宁县,原诸暨部分地复入诸暨;唐光启中改称“暨阳”;五代为“越州”,吴越王天宝三年(公元910年)复名“诸暨”;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改名“诸全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诸全州,设诸暨县。之后诸暨一名一直沿用至今。关于诸暨之名的由来,虽多有学者探求,但众说纷纭,各持一端,没有固定的说法,但举几例有代表性的观点。(一)诸稽说(“诸暨封邑”说)诸稽是上古祝融之后,诸稽受封于浙,建立了诸稽国。据乾隆年间诸暨县志载:“诸暨者,诸暨国之地也。”宋路史将诸暨载入国名记篇中。国语·吴语·疏:“诸稽之裔,以国为氏”。均说明诸暨曾为古国。三国时吴国学者韦昭在其国语·郑语韦氏解中云:“彭姓诸稽,则商灭之”,可知直至商代,诸稽国才被灭亡。清代考据学家郭凤沼认为“诸暨”即“诸稽”,暨、稽声近,同音假借。诸暨最早文字形式是春秋青铜器铭文中的“者旨”两字,诸暨之于诸稽,是文字的通假。(二)“诸侯毕及”说这一观点认为“诸暨”一名与大禹有关。夏禹巡江南和少康庶子无馀,封于会稽为越国两大历史事件,被认为是浙江文化的萌芽。顾颉刚认为,虽然“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但“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诸暨作为古越发祥地之一,自然会产生与大禹有关的地名。据隆庆诸暨县志载:“诸者,众也;暨者,及也”;“诸暨之得名或曰禹会计而诸侯毕及也”。认为“诸”是众的意思,是指禹和天下诸侯,“暨”是及的意思,是指涉及、到达,“诸暨”即为禹及众诸侯所到达停留之地。(三)“诸山暨浦”说这一观点包含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县西有山,山上多槠木,所以称为槠山,省而为诸山,又有概浦,省而为既浦,转音为暨浦,诸暨因此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境有五泄山、七十二峰、峰恋林立,认为诸山即诸多山峰,又有概浦,因称诸暨。但是如果以多槠木而名槠山,省而为诸山,还说得通,而概浦之“概”则很难解释得通。以诸多山峰而名诸,更没有说服力,多山多峰,并不是只诸暨有。(四)诸暨会稽一名说此说出自张仲清的诸暨县名由来新解,观点比较新颖。在该文中,作者通过对越语古音的研究,认为诸暨与会稽实为一名。左传:“禹会诸侯于涂山。”国语·鲁语:“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据左传、国语,所记一事,故涂山、会稽山即为一山,涂即会稽,会稽当为涂的越语复音缓读,皆由“都”字假音缓读而来。越人因都名山,而为都山,借而为涂山,又缓读为会稽山;因都,或因都山而名江、而为都江或都阳江,借而为浦江或浦阳江;读“都”为“句无”,假借而为“诸暨”。秦始皇名诸暨为县,实本于此。(五)图腾说据中国地名辞源载:“诸暨笔画之增损也市,越语地名,诸意为主、王,暨意为蝌蚪,合起来意即蛙主,或蝌蚪之王,反映了古越人的一种图腾崇拜,得名于古越人的部落名称”。以上几种观点,我认为“诸暨封邑”说较为合理,而“诸侯毕及”说、图腾说和“诸山暨浦”说都是从“诸暨”的字面出发加以解释,只以今音来释古音,不免牵强附会。而诸暨会稽一名说,虽然比较新颖,但尚且缺少有力的史料来进一步论证,还需要今后深入研究。二、诸暨地名的文化特征(一)地名与地理环境诸暨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这些反映在地名上,便是数量巨大、层次丰富的各类地名。诸暨地形多丘陵,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有许多地名与山水有关。与山有关的有岭、山、峧、湾、坞等,如山有里龙山、浒山、太山;岭有岭下、后华岭、甘岭;峧有董公、詹家峧;湾有杨坞湾、韩家湾、辽坑湾;坞有红马坞、次坞、蒋家坞等村名。这些与山相关的地名大量涌现说明诸暨先民依山而居,也说明诸暨多山,其中“湾”是三面环山,而“坞”更是四面环山而中间略低的地形。人们或居其中或偎依其旁,故有岭下等名,而这恰恰反映了诸暨地形,及人们的居住环境。与水有关的有江、湖、河、溪、塘、桥等,如江有江藻、草江等。关于江藻,宋初,有祖先居住,当时此地浦阳江无堤埂,江水流经村前成为一片藻地,故名江藻。湖有灵湖、山下湖、毛家湖等。关于灵湖,春秋战国时期胡氏从永康迁居于此,因村落地势较低并有两条溪水流经村口,每遇夏季暴雨时,溪水泛滥,形成一个小湖,故名灵湖。河有河宣、上河等。溪有溪埭、溪塔杨等。关于溪塔杨,宋时,有杨姓祖先从徐家坞分居于此,因村原在云溪之旁,过去山洪暴发时经常聚沙成塔,故名溪塔杨。塘有长塘头、塘下、徐家塘等。桥有枫桥、白马桥、金浦桥等等。这些与水有关的地名充分反映了诸暨河网密布、湖塘成群的水域特征,江藻、灵湖、溪塔杨等地名更透露出诸暨曾经却因这充沛的流量而水漫成灾,然而先人并未就此屈服,而是极力与之抗争,这种决不屈服而致力抗争的性格就是诸暨人性格中“硬”的集中体现。(二)地名与社会心理地名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名与趋吉求雅的传统观念的关系,地名与重宗族观念的关系,地名与宗教观念的关系。下面我将逐一举例说明。与趋吉求雅的传统观念有关的,如云淡坞。清时,有张姓从洪里坞迁此定居,因村后有两座山,一山油竹茂密,一山淡竹郁郁,故称油淡坞,后被邻村取笑为“牛团坞”,为了避免不雅之称就以山湾“仙檀古道,风清云淡”名句,改为云淡坞。又如水底俞,原名赵村堡,明时俞姓迁入,后赵姓绝,俞氏为了改变村庄面貌,在村四周开挖河流,因“俞”与“鱼”同音如鱼得水而发,故名水底俞。与重宗族观念有关的,如以姓氏名的有赵家、周都、边村、王庄、张黄、陈蔡等。以姓氏名的主要取决于村寨中姓氏的多少,以及这些姓氏的在村寨中的地位。以姓氏杂山、岭、坞等地貌的有钟家岭、韩家湾、丁家坞、杜家坑、山头王等。在众多地名之中杂以姓氏的为数最多,足见前人对于宗族姓氏的重视,这不是偶然的,有着悠远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古人迁徙往往以宗族为单位,通常是整个家族,只有家族的兴旺发达,个人才能长足发展,更好的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姓氏冠名就不足为奇了,这既是对宗族兴旺的良好祝愿,也是宗族显赫的一大标志。与宗教观念有关的,地名中多处出现庙、寺、庵、殿等字眼,如小佛庙、殿前、寺山湾、大唐庵。以寺山湾为例,在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建显教寺,寺后山有个唐仁山庄,明末,唐仁寿氏迁此定居,嗣后子孙繁衍,住宅渐多,故名寺山湾。这些村子命名不以其姓氏而是寺庙名,足以说明佛道思想在民间影响是深入人心的,现今每个村落还有为数不少的老人吃斋诵经、潜心向佛。(三)地名与家族分布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的称呼,它往往暗含了更多的信息,而家族的地理分布关系就是其中之一。拥有这种讯息的地名都带有空间性质的字眼如上中下、前后、左右、里外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的思想的萌发影响,又出现了新的形式如新、旧及冠以数字一二三四等。其中代表传统方位性质的,如“上中下”:上张、下张。据传古时张姓祖先迁此居住,发展成宅,以溪水的上游为上张,下游为下张,该村地处上游故名上张。“前后”:山前、山后。明朝中期俞氏从大西次坞迁此,后形成大村,村以渔鲁为界,上称山前,下称山后。“里外”:里东坞、外东坞。里东坞:六十多年前,外东坞部分人家迁入山里定居,故名里东坞。外东坞:约500多年前,祖先从义乌迁此定居,此地为“五鹤驻东”称“五东”,因地处山坞,将“五”改为“坞”,为东坞,100多年前,部分迁至山里称里东坞,原东坞称外东坞。代表新的形式的,例如“新旧”:新岭、新庄。新庄:明末,蒋氏祖先从绍兴迁入本地乐角园定居,后因人口增多而分居,另建新村,故得名新庄。数字:乌一、乌二。乌二:原居乌岩蔡,因造石壁水库迁来,分东西两村,一村为乌一,一村为乌二。具有以上形式的地名说明两地之间是同祖同宗的,传统带空间性质的村落名,都以某物为划分依据,如上张与下张是以溪水的上下游为划分依据的,山前与山后是以山为划分依据的,而里东坞与外东坞则是以坞为划分依据的。而新出现的形式就不再以具体物象为划分依据,只是依据他们之间的地理位移和彼此的排序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四)地名与神话传说诸暨流传着开天辟地时女娲补天的传说,流传着黄帝时代大臣仙人们的传说,流传着大禹治水计功的传说,也流传着当地民间诸神的传说。古代传说促使了部分地名的形成,地名的形成又映射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地名是历史的化石,实际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原始社会景观的一个侧面。例如石柱山,在今同山镇,又作八柱山。神话传说称该山为“女娲遗石”。根据暨阳同山边氏宗谱载:“石柱山者,吾暨县龙发脉处也。地在城南同山乡二十都之日入坞,离城八十馀里,与浦邑界相交。其间若重围而壁垒却奇特,有巍石兀立,状如柱,因以柱名,或者取砥柱之义焉。有诗云:娲皇炼就石嶙峋,侍卫重重好出身。”至今民间仍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而遗石于此之说。又如会稽山。会稽山脉在绍兴、诸暨、嵊州、上虞、东阳等县市间。主峰(东白山)位于诸暨界的地名“会稽山”更与圣君大禹有关。史记·夏本纪云:“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地名中蕴藏的神话传说总是充满着先人质朴而又丰富的想象,因而显得弥足珍贵,需要继承和传颂,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三、诸暨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上述诸暨地名,体现了人类生产活动社会化的结果,这样的地名体现了简便、易别、好记、稳定的特点。每个地区的文化既有其独特性,又有其共同的倾向,如地名中反映出人们趋吉避祸的心态就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全国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倾向。通过对诸暨地名与地理环境,社会心理,家族分布、神话传说关系的分析,从中可以得知诸暨当时河网密布,水系纵横,不仅是鱼米丰盛,也时常因为充沛的水量而泛滥成灾;诸暨地形丘壑纵深,多山坞之地,以及诸暨先人的思想观念如祈福趋吉求雅和宗教信仰多信佛道;地名的演变与地域的历史发展形势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加深对诸暨地名的历史文化解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地名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进一步了解当地的特定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网址:诸暨地名的历史文化解读 https://klqsh.com/news/view/120556
相关内容
解读沅水历史文化之谜扬州启动“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工程”
谥号“僖”的历史文化解读
历史教案解读历史文化.docx
《海西州地名历史文化释义》(藏汉对照)出版发行
中国古都历史文化解读
文化历史变迁解读.doc
【本土】黄河准格尔大峡谷的地理、历史、文化解读
人权概念的历史和文化解读
历史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