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精选10个)

发布时间:2025-08-08 07:14

精选的励志故事,激励自我成长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故事精选# #心灵鸡汤分享#

相关推荐

激励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精选10个)

  留守儿童有太多太多的期盼,他们需要情感交流,他们需要关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激励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激励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精选10个)

  激励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 1

  小亚楠是一个十分可爱但又可怜的留守儿童,目前在奥琪尔留守儿童学校上5年级,1991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水寨乡高庄村一个偏僻的农家,他喜欢夜深人静时一个人遥望星空。

  小亚楠的父亲亭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没技术,二没学问,在村里大家都称呼他“老实头儿”,早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也没有一个人来提亲,直到38岁那年,才经邻村一个媒婆牵线,花7000元钱娶了一个身有残疾的二婚寡妇荣。

  亭和荣婚后相处倒也和睦,曾过了一段清贫但很宁静的生活。大约一年以后,随着小亚楠的出生打破了家庭的宁静。荣死于大出血,爷爷也因家里的突然变故伤了元气,一病不起,不久也离开人世,家里的生活境况可想而知。

  小亚楠是个不幸中的幸运儿。他完全靠热心的乡邻一口口喂养才慢慢成长起来。为了养家糊口,在小亚楠2岁时,亭不得不收拾好行囊,跟着同村的人去广东东莞打工挣钱,他含泪靠别了年迈的母亲和哭喊着让爸爸抱的小亚楠。亭只好放下行囊,看着孩子渴望的'眼神,亭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抱起孩子亲了又亲,眼泪吧嗒吧嗒滴到孩子的脸上,揪心的哭声让亭不忍心放下孩子,惹得同伴直催,没办法,亭只好给小亚楠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说是等到晚上天空有星星出现时就回来抱他玩,给他买好吃的面包和他最喜欢的玩具。天真的小亚楠信以为真,竟破涕为笑,催着爸爸上路。从此以后,小亚楠就这样傻傻的等呀等……直到现在,他最期盼的就是过晚上,喜欢天空有星星出现,他常常望着天空发呆,他多想让爸爸早些回来呀!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亚楠自小跟奶奶相依为命。5岁就学会帮助奶奶干家务、做饭。6岁时被送到离家6里远的一所寄宿制留守儿童学校学习。家里的经济处境和学习上的独立,使小亚楠从小就学会了节约和自理,从不乱花一分钱。买东西时就买便宜而又实用的,每一分钱他都会花在刀刃上。每到周六,他准会在下午将家里家外彻底清扫一次,并帮奶奶做家务,此时,他就像个小大人一样煮饭、洗衣、做菜。生活的磨砺让小亚楠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和坚强。

  在学校亚楠是个好学生。他学习很刻苦,课堂上,他认真听讲,课下他细心做作业,为了省钱,他常常以手代笔默写生字、词语和句子。由于勤奋和努力,期末考试竟考了双百分。到上二年级时,小亚楠就开始做起了班干部,并主动承担起了帮助班级个别差生补课的义务。班上的同学与他相处得很融洽,也深受同学们的爱戴。他从不张扬,与同龄孩子相比,显得稳健。上课时,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倾听着老师的讲课,而且积极主动的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讨论并思考着,课堂气氛常常在他的带动下变得热烈起来,班上的很多同学也受他的影响,主动参与到讨论与思考中来。学习上他自己安排得井然有序,他的学习习惯很好,除了每天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外,还养成了及时复习和提前预习的习惯。闲暇时间,他还抽空背诵一些文章。

  在家里和社会上亚楠是个好孩子。他奶奶70多岁了,身体也不好,小亚楠只要在家,知道该怎么做,眼里老有活。做饭、打扫院子、帮奶奶捶背、盛饭、刷碗等,就像一个小大人,惹得周围邻居不住嘴的夸奖,都说小亚楠懂事、勤奋、成熟、长大一定有出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小亚楠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他连续多年获得校“三好学生”以及“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每次考试总是班级第一名。由于他勤奋上进,学习成绩优秀,事迹突出,前不久,他被学校推荐参加“全国十大自强奋进留守儿童”评选活动并顺利入围,于8月19日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颁奖盛典,在颁奖晚会上见到了杜春梅、常思思、朱之文、刘大成等众多明星,并和他们合影留念。

  每次成绩出来时,他都会在晚上夜深人静时遥望着星空,默默的给远在外地打工的父亲汇报学习情况,期盼着爸爸早日回来团聚。

  遥望星空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耐人寻味道理:一个人只要有信念、有理想,通过不懈努力,理想总会实现。

  激励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 2

  在河埠中心小学旁边,有一排居民房,11岁的郑建宇就租住在这里。本来郑建宇是在郑家村小读书的,但是读五年级的姐姐要到乡中心小学读书。为了更好地照顾姐弟两人,70多岁的爷爷郑仁义在河埠小学门口租了一间房子,把小建宇带到中心小学就读。

  租的房间面积不到十平方米,一张床和一张小桌子是房里仅有的摆设。每天一放学,郑建宇就和姐姐一道,在这个房间里做作业。然后,收拾好桌子,铺上桌布,开始吃饭。

  今年8月,郑建宇特别开心。妈妈从厦门赶回来,接他和姐姐到厦门玩。坐在火车上,小建宇总是笑个不停。这个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小男孩,看什么都觉得新鲜。在厦门的日子,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小建宇感觉特别温馨。“从出生到现在,这是孩子和爸爸妈妈呆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次。”爷爷告诉我们,小建宇出生不到一个月,其妈妈就将儿子放在老家。

  小建宇的爸爸在厦门做保安,妈妈在工厂做工人,收入不算高。但是,为了儿子和女儿,他们还是尽其所能。休息日,他们带着儿女,到鼓浪屿冲浪,到公园里游玩,到大型超市购物,让姐弟大开眼界。

  暑假很快就过去了,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能回来?”在厦门,小建宇每天都要问同样的问题。回来的那天,小建宇躺在爸爸的怀里又问。爸爸说,不要多久,等赚够了钱就回去。火车开动的时候,小建宇从窗口看到挥手的爸爸妈妈,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激励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 3

  为了“创造美好的生活”,父母背井离乡去了浙江打工。他们除了回家和孩子一起过春节外,一出去打工就很少有联系。张瑞琪同学缺少了父母的经常性关爱和监护,由外婆教育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她。因为她的外婆多是乱喊乱叫,只怕孙女磕着冻着,虽有教育孙辈的精力和体力,却没有教育孙辈的能力,也不会有教育孙辈的文素养,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她整天愁眉不展,上课经常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不讲个人卫生,成绩一落千丈,难以提高。

  为了让她重新感受父母的爱,我及时与她家人取得联系,讲述了孩子的情况,并提醒她的父母,虽然外出打工是养家活口之必须,但决不能为了口袋,忽视了孩子的脑袋。希望家长“不要因忙而忽视家中孩子,不要因累而对孩子力不从心,不要用钱来代替父母之爱”。同时要求家长做到“四个一”,即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与老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另外,我还与她奶奶交流,希望她不要溺爱、姑息、迁就孩子,要经常向孩子的爸爸通报真实情况,不能报喜不报忧,督促孩子,关心孩子成长。一个个电话,一封封书信,终于让她又感受到久违的父母之爱,爱心行动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

  接着,我又从张瑞琪同学的思想动态、学习态度、言行表现各方面入手,处处留心观察,进行访问和谈心,发现问题及时询问了解,时刻注意关心和爱护他。比如: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时常利用放晚学以后的时间与她沟通,面对面地指导学法、批改作业、辅导功课,教给她汉字的书写笔顺规则,让她扬长避短,改掉那些坏习惯,帮助她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当她取得进步的时候我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她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激励与困难做斗争,让她永擎不断奋进的火炬。还有,在安排座位时,我安排了一名学习有潜力、上进心强的同学与她同桌,帮助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她课堂上专心听讲,作业与时俱进,学业与日俱增。

  为了巩固成果,我和班委筹划了一个特别的'生日会,全班同学在班干带领下,都向她靠拢了。虽然礼物一般,只是些蛋糕、卡片、糖果等,但她非常感动。在作文里,她写道:“这是我有生以来最难忘的一次生日。虽然没有妈妈炖的鸡,烧的肉,没有爸爸订的蛋糕,但是有这么多的同学为我庆祝,这么多人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我真的很开心……”虽然这些无法替代父母的关爱,但至少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离群等情绪得以淡化。通过这些活动,张瑞琪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融入了快乐的集体生活中。

  爱心,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照亮学生未来的灯烛,让我们共同创造无私真挚的爱的氛围,让祖国的新一代在温馨、幸福的爱的暖流中茁壮成长。

  激励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 4

  因为离家很远的缘故,已经习惯了对家乡和父母的遥望,这些遥望常常是伴随着童年的回忆一下子涌到我面前的,这一涌就总是湿了视线。每到回忆的深处,我都恍惚觉得那些时光的温暖并没有走远。我看到了父母——他们年轻时的形象就那样充满生机地站在眼前,连同那些再熟悉不过的言语和喜怒。有些事情虽已陈年,但对我来说,它们永远是特别的`。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它们让我因为父母和他们给予我的这份独特的财富,而安分快乐地做一个平凡的女儿。

  印象中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为盖房子的原因经常出差。如同当年的父亲一样,故事中赶回家团圆的“爸爸”在用心一点点建立家园的完满,建立起女儿对他的重温和信赖。其实,他给孩子带来的何止是家的感觉和爱的抚慰,带来的还有孩子投入的依恋,和“爸爸”离去后再次的守望。

  故事里的“我”有了一枚硬币,那硬币里更多的是我的遥想、感激和眷恋,它已存在我心里多年了,只是今天我才通过这个故事交给父亲。

  激励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 5

  今年1月-3月,《教育时报》开设专栏,专题讲述她与她的“编外”儿女之间的感人故事,在社会上引进强烈反响。

  她,就是被大家称为留守儿童的“妈妈老师”的王西梅,郸城县实验小学一名普通教师。

  “爱自己孩子的是人,爱别人孩子的是神。王西梅应该能称得上咱学校的‘女神’!”王西梅得到全校师生的称赞。很多网友了解到王西梅的故事后也纷纷点赞,向王西梅和孩子们送上美好祝福。

  现在县城上学的王梦娇只要提起王西梅,一脸的幸福感和满足感。2007年,王西梅还在郸城县东风乡大树张小学任教。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寄养在外婆家的王梦娇,正读小学一年级。王西梅看她时常哭着、流着鼻涕找妈妈,就把带她到家里和女儿一起,给她辅导功课,买好吃的,带她玩。三年级时,梦娇的姥姥身体不好,王西梅干脆就把梦娇接到自己家,吃住在一起,给她洗衣洗澡,买衣服玩具。

  到五年级时,梦娇的父母不好意思再麻烦王西梅,就把梦娇送到一所寄宿制民办学校。可梦娇只待了一个月,便哭着还要跟着王西梅上学。王西梅二话没说,又骑自行车把她接回了自己的家。

  去年,王西梅调到县实验小学,又把梦娇带进了县城。晚上,接女儿和梦娇回家;早上,准时送她们去上学。吃穿住用,两个孩子一样看待,梦娇成了王西梅的又一个女儿。2015年春节,王西梅陪着梦娇等务工回家的妈妈到凌晨3点,梦娇妈妈流着泪说:“王老师,您对梦娇的好,胜过对自己的孩子。等梦娇长大了,我一定不能让孩子忘了,也要她为您尽一个女儿的责任。”

  “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的留守孩子,其实最需要的,还是父母的深切关怀。”王西梅说。

  她的`班务日志上记满了每一个孩子的活动轨迹,手机上记满了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QQ好友列表里都是留守孩子父母的号码。她还建起了QQ群,方便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

  在王西梅现在的班上,诗诗原是个叫人头疼的女孩,为一点小事,就会骂人甚至打人,班上很多男孩子都怕她。她把语文老师的手抓破过,把数学老师气哭过。王西梅知道,这样孤僻倔强的孩子,多半是长期缺少父母关爱,想通过自己的暴戾行为引起大家的关注。王西梅就耐心地开导她,带她到自己家写作业,推举她当“小老师”,让父母和她时常视频通话。渐渐地,诗诗成了一个积极、活泼的孩子,再没有了以前的乖戾。

  每到寒假,王西梅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王曼路。2012年,当时的王西梅还是东风乡大树张小学校长。一天,她无意中发现一个孩子从地上捡起其他孩子扔掉的火腿肠包装皮、饼干包装袋舔着吃。这个孩子叫王曼路,母亲严重智障,父亲每天带着5岁的弟弟外出捡破烂,一走就是一天,曼路有时连饭也吃不上。王西梅减免了曼路的学前班杂费,拿钱让邻居给小曼路买吃的。一到寒假,她就和在乡供电所上班的丈夫商量,买些东西去看望小曼路。丈夫开着三轮车,车上装着衣服、鞋子、面包、饼干等。“你这当的是老师,操的却是当娘的心啊。咱闺女要是看到你这样,该‘吃醋’了。”丈夫幽默地说。

  学生单桂君,家庭非常贫困,三间破旧的砖瓦房,连个院子都没有。从2006年起,王西梅就开始资助她,一直到她读高中了,王西梅每星期还都要给她拿100元的生活费,不时买些衣服送到学校。2014年,单桂君考上了辽宁科技学院,王西梅每年都要给她拿2000元学费。其实,王西梅的家里也并不富裕。丈夫心脏不好,身体差,去年连续住院一两个月,加上家里盖房子,欠下四五万元的外债。“不管家里多困难,只要是你愿意干的事,我都支持你。”丈夫动情地说。

  王西梅帮助一个又一个贫困孩子完成了学业,有的已经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已经踏入社会小有成就,而她仍然在资助的路上默默前行。近年来,她先后获得河南省关工委先进工作者、周口市文明教师、周口市优质课教师、郸城县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西梅好,无私天地宽。爱洒留守儿女心,情暖桃李盼亲愿。赢得几多赞。”《教育时报》专题讲述王西梅的故事后,一位老师送给王西梅的一首词。

  “作为教师,有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那就是像王西梅那样,用爱心给学生输送温暖,用奉献呵护孩子走向快乐、触摸幸福。”这是一位老师所写的学习王西梅心

  激励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 6

  “老师,黄貹在哭!”一个女同学怯怯地来到我的办公室说。

  “什么事?”

  “某某同学不愿与她同坐,说她邋遢!”

  这时,一个山村留守儿童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蓬松的头发下露出一张面黄肌瘦的脸,一看就知道是营养不良,再加上穿着破旧,就显得愈加格格不入。她也很不合群,下课时,总是一个人在校园里自顾自地玩着。

  “知道了!”

  上课了,我吩咐黄貹同学去打扫我办公室,然后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想临时开一个班会,主题是‘善待同学’,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发言!”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同学们都在静静地思考,教室里显得十分安静。短暂的沉默后,一个胖墩墩的男同学发言了:“对待同学,我们要互相帮助,要团结友爱,要……”接着,同学们一个一个地发言了。

  “同学之间,要互相谅解,不能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闹矛盾,伤害同学感情!”

  “同学之间不能以强欺弱,以大欺小!”

  “同学之间不能动手打人,动口骂人,应该懂礼貌!”

  ……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同学们说得多好啊!可是,我们班就有少数同学不是这样啦,对待同学不讲礼貌,动手打人,动口骂人,甚至还不愿与别人同坐呢——”我望了望那位不愿与黄貹同坐的男同学。此时,他红着脸,不好意思的低着头。“你们知道吗?我们班的黄胜同学是根‘小草 ’,她的母亲在她还只有3岁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丢下他们父子俩,她基本上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双目失明,奶奶年纪大了身体很不好。父亲呢,由于家里很困难,要去挣钱,很少顾及她。后来呢,她爸给她娶了个‘后妈’,对她也不是那么好……记得去年过年时我路过她家,别的孩子穿着漂漂亮亮,头上扎着小花,而她却穿着一双烂布拖鞋,衣服依旧是那样破旧……可是,作为同学的我们有理由欺负这位弱小的同学吗?作为同学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去帮帮她吗?”

  “老师,你别讲了,再讲我们心里真过意不去!”

  “老师,让我们给她捐一点什么吧!”

  “老师,我们组欢迎她!”

  “老师,让我和她一起坐吧!”一位女同学诚恳地说。

  “太好了!”一颗颗闪亮的童心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凸显出水晶般的纯美来。

  班会开得差不多了,打扫房间的黄貹也回到了教室。我静静地扫视了一下全班,然后吩咐学生预习课文……

  之后,我发现黄胜身边的同学多了,围着她说说笑笑,和她跳皮筋,玩游戏,甚至还送一些学习用品给她……当然,黄胜也变了,穿着干净了,学习劲头大了。我心里美滋滋的`。

  龙应台先生说过:“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坚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那么,不妨拿来套用一下:学生如同散落的珍珠,到处乱滚,老师的谆谆教导就像那根柔弱而又坚韧的细线,小心地串起来,就成了美好的人生。

  激励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 7

  一天,妈妈告诉我,我被导演选中去演一部有关留守儿童的电视剧,认我演一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这是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词汇,导演说我要想演好这个角色,就得去看看真正的留守儿童什么样,于是我和妈妈来到了江西南昌的留守儿童之家。

  一进院门儿,就看到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拿着特别大的扫帚在打扫院子,那个扫帚看上去比那小朋友还要重,可他们却一下一下努力而认真地扫着,屋檐下,还有几个小朋友蹲在那里,每人面前有一个盆子,他们在仔细地洗着什么,还没来得及和他们打招呼,就听有人喊:“开饭了!”只见所有的小朋友都一溜烟儿地朝一个方向跑去,我也跟着跑了过去,只见有很多小朋友,有的拿着一个大茶缸子,有的拿着一个碗,还有的拿着我叫不上来名字的盒子在排队打饭,我凑上前去一看,就是一盆黑不溜秋的咸菜和一盆炒大白菜,本来已经饥肠辘辘的我,立马就没了食欲。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些小朋友不回家,要在这儿过这样的生活

  一位留守儿童之家的义工告诉我们,这些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出门打工了,有的好几年都不回来一次,把他们留给家里的老人照顾,可是老人年纪越来越大了,没办法照顾他们,只能把他们送到留守儿童之家来,由于资金短缺,在这里他们要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卫生,就连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

  我震惊了,看看他们拿的大扫帚,想想我的.各色玩具;看看他们那黑不溜秋的咸菜,想想我天天嚷着吃的肯德基麦当劳;看看他们望向我和妈妈时羡慕而期盼的目光,想想我每天晚上缠着爸爸妈妈讲睡前故事…相比之下他们太可怜了,以后我再也不惹爸爸妈妈生气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本事的人,做一个能帮助留守儿童改变生活的人!

  激励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 8

  天阴沉沉的,下着蒙蒙细雨,我撑着一把小雨伞,站在村头的马路边焦急地等着爸爸妈妈归来。昨天晚上,妈妈打电话回家告诉我,今年她和爸爸要回家过春节,今天就可能回到家了,她还告诉我说,她给我买回了很多的衣服和玩具。寒冬的傍晚,四周格外寂静,只有刺骨的寒风带着冰冷的雨点还在呼呼地吹着。我的思绪随着寒风冰雨飞扬,飞回了那个遥远的童年。

  那是七年前的一个春天,我还未满三岁,春节刚过,我的爸爸妈妈便决定和同村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去广东打工,把我吒嘱给奶奶抚养。那天早上,天还没有大亮,一阵噪杂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看见爸爸妈妈正背起行囊,匆匆地离开家门,我迈着蹒跚的脚步拼命地在后面追着,哭着喊着,想要把他们留下来,可当时年幼的我还不会怎样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妈妈三步一回头地看着我,她脸上的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簌簌往下落,爸爸更是头也不敢回便匆匆的躲到车里去了,奶奶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说:“孩子,别哭了,你的爸爸妈妈去做工,赚好多的钱回来,帮你买好多的玩具,他们今晚就回来了”我拼命地挣扎着,但终无济于事,车开了,在蜿蜒的马路上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远处的茫茫群山之中。 从此,每当夕阳西下,倦鸟归巢时,我常常跑到村头的马路边,守候爸爸妈妈归来。日出日落,花开花射,爸爸妈妈还是没有回来,他们在我的脑海中已慢慢地淡忘了。有一次,我和同村的一个小伙伴正在村头玩游戏,他的爸爸妈妈从地里做工回来了,我的小伙伴见到他的爸爸妈妈,高兴得像一只小鸟一样边喊着“爸爸妈妈”边向他的爸爸妈妈跑去,他的妈妈也高兴的把他搂到怀里,说:“好孩子,真乖!”。“爸爸妈妈”这句久违的话,又在我的脑中浮现,我竟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爸爸妈妈——”。周围的人一阵哄笑,一位老伯伯告诉我,他们不是你的爸爸妈妈,你的爸爸妈妈在广东那边打工呢!我惭愧地跑回了家,从此,我开始学会了沉默,开始喜欢独自一个人玩,喜欢独自享受自己的快乐,独自承担自己的`痛苦。

  七岁那年,我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开始到学校读书了。开学初,我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哭着要回家,只有我没哭,因为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独立的生活,老师表扬了我,并让我当班长,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放学后,我把这个喜事告诉了奶奶,可奶奶还是和平常一样,只是淡淡地说:“好呀,你以后要继续努力学习,你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一定会给你买回很我衣服和玩具的。”我想打电话告诉我的爸爸妈妈,让他们和我一起分亨我的快乐,可当我拿起电话的时候却又把它放了回去,因为我每次给他们打电话的时候,他们都是哭着和我说话的,我不想让他们伤心,算了吧。

  “孩子,回家吧!你爸爸妈妈可能明天才回来,我们还是回家里等吧!”不知什么时候,奶奶已经站在了我的身后,温和地对我说道,这句话她已经对我说了几年了,我回过身,看到奶奶花白的头上挂满了晶莹的雨珠,美丽极了,可是岁月已在她那慈祥的面容上刻下了无数条深深的皱纹,生活的重担把她瘦小的身躯压弯了。奶奶确实苍老了很多,我的心里不禁一阵心酸。我跟在奶奶的身后,在风雨中坚苦前行,在泥泞的路上留下了一大一小,深深浅浅的两道脚印。

  激励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 9

  在遥远的山村里,住着一个名叫小明的小男孩。他的父母为了生计,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远赴他乡打工,留下他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小明却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小明的家离学校很远,每天天不亮,他就得起床,走几公里的山路去上学。冬天,山路被大雪覆盖,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夏天,烈日炎炎,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但小明从未迟到过,他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的命运。

  在学校,小明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榜样。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和科学,更是他的强项。每当遇到难题,小明总是耐心地钻研,直到找到答案。他还乐于助人,经常帮助同学解答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除了学习,小明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飞翔。他常常仰望蓝天,想象着自己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为了这个梦想,他开始自学航模制作。没有材料,他就用废旧物品拼凑;没有指导,他就上网查找资料,一点一滴地摸索。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小明终于制作出了一个能够飞行的航模。当他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航模在空中翱翔时,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喜悦和自豪。

  小明的励志故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他成为了村里的骄傲。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激励着村里的'其他留守儿童。他们开始相信,只要心中有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

  如今,小明已经考上了重点高中,他的飞翔之梦也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他深知,前方的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准备好,用知识和勇气去迎接每一个挑战。

  小明的故事告诉我们,留守儿童虽然面临着生活的艰辛和孤独,但只要他们心怀梦想,勇于追求,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的故事,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也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传递的正能量。

  激励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 10

  在遥远的山村里,有一个名叫小明的留守儿童。他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赴他乡打工,留下他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小明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梦想的执着。

  逆境中的坚持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小明已经背起书包,踏上崎岖的山路前往学校。学校距离家很远,但他从不迟到。放学后,他还要帮奶奶做家务、干农活。尽管生活忙碌,小明总是挤出时间来学习,夜晚常常在昏黄的灯光下读书到深夜。他知道,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走出大山,见到更广阔的世界。

  梦想的光芒

  小明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每当夜深人静,他仰望星空,心中便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他知道,要实现这个梦想,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于是,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借阅图书馆的书籍、参加学校的科学兴趣小组,甚至通过网络自学编程和科学知识。

  逆境中的成长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科学竞赛中,小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获得了一等奖。这次胜利不仅让他收获了自信和荣誉,更让他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可能。他开始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科学,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对未来的憧憬。

  星光下的希望

  如今,小明已经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他知道,这只是梦想之路的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他。但他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就一定能够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明的故事,是千万留守儿童励志故事的缩影。他们虽然生活在逆境中,但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梦想的执着。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照亮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为这些星光下的梦想者点赞,愿他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网址:激励留守儿童的励志故事(精选10个) https://klqsh.com/news/view/122732

相关内容

励志儿童童话故事(精选10篇)
励志儿童故事精选
儿童励志故事(精选24个)
精选儿童励志故事四篇
儿童睡前励志故事(精选30个)
励志儿童故事(精选27篇)
儿童正能量睡前励志故事(精选11篇)
励志儿童故事(精选26篇)
儿童励志寓言故事(精选25篇)
儿童励志故事范文(精选三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