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赋能 文化传承:“设计+”激发泥哇呜非遗传承的蜕变与新生
传统泥塑艺术,传承文化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手工艺生活# #日常手工艺#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系列决策部署,落实“三下乡”活动推动文化惠民、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工作安排。2025年7月16日至20日,北方民族大学“艺术赋能·文化传承”社会实践团走进贺兰县星光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团前往星光村调研 伍风云供图
文化溯源:从泥哇呜中触摸生肖图腾脉络
贺兰山下的星光村,黄河胶泥被匠人的指尖赋予生命,化作一只只能吹响岁月的泥哇呜,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赋能·文化传承”实践团通过七天的反复调研以及图案绘制,泥哇呜形象以十二生肖插画的形式重生:羊角蜿蜒如泥哇呜的吹管,龙鳞闪烁似窑火淬炼的光芒,兔耳轻摇若黄土中跃动的音符——非遗与艺术的对话在此展开:当传统乐器遇见现代插画,当泥土的厚重碰撞色彩的灵动,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悄然奏响。
实践团成员高娇在调研笔记中写道:“泥哇呜是黄土高原的‘声音生肖’,而插画则是它的视觉转译。”成员们发现,杨达吾德制作的十孔改良泥哇呜,其音孔排列竟与十二时辰暗合——子时对应鼠形音孔,午时呼应马形气道。这种“声形合一”的古老智慧,成为插画构思的核心逻辑:不仅要画出生肖的外形,更要让每一笔线条都流淌着泥哇呜的韵律。
实践团在与杨达吾德的深入交流中,逐渐萌生了创作十二生肖插画的想法。他们希望以十二生肖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主题,结合泥哇呜的特色,创作出一系列既能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又具有现代艺术感的插画。
图为实践团前期调研 伍风云供图
图为插画设计草图 “艺术赋能·文化传承”实践团供图供图
艺术创新:插画设计赋能泥哇呜传承
实践团成员陈玥静、王毓冰在设计过程中提及:“棕(生泥)青黑(氧化焰)赭红(还原焰)金黄(窑变)。插画中大量运用这些色彩——羊身青绿背景象征未烧制的胶泥,龙身黄色呼应窑炉烈焰,兔子红色云纹暗喻窑变奇迹。我们让每一幅插画的色调都对应泥哇呜的一个烧制阶段,希望能从视觉上‘听’到火焰的声音。”
此外,实践团还在插画中融入了许多与泥哇呜相关的元素,如音孔、吹管、指纹压痕等。这些元素不仅增加了插画的文化内涵,还使生肖形象与泥哇呜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猴子的插画中,猴子的身上装饰有类似泥哇呜音孔的花纹,尾巴的形状也设计成了吹管的样式,使猴子形象既可爱又具有泥哇呜的特色。
图为生肖插画设计图 “艺术赋能·文化传承”实践团供图
装点未来:艺术赋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在星光村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北方民族大学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杨达吾德的合作,就像一颗种子,在传统与现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十二生肖插画作为他们合作的成果,不仅是对泥哇呜文化和十二生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对古老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积极探索。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图为实践团与泥哇呜非遗传承人杨达吾德合影 伍风云供图
实践团指导教师徐双全:看着同学们将十二生肖与泥哇呜融合的插画定稿,很是欣慰。从最初对非遗的陌生,到主动挖掘乐器形态与民俗符号的关联,他们用设计思维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这段实践印证了:非遗传播不必拘泥于技艺复刻,用年轻人擅长的方式赋予其新表达,恰恰是活化传承的另一种可能。
实践团队长张家杰:在星光村的七天,白天跟着师傅们摸泥巴、学捏坯,听着泥哇呜的调子在村口飘,才慢慢想明白:非遗哪是锁在玻璃柜里的老物件啊,得让它“走”进现在的日子里。我们的设计方案,就是想给传统和现代牵牵手,让老手艺也能跟上年轻人的脚步。
实践团成员贾淑洁:创新不是瞎改,而是用插画给泥哇呜搭个“小舞台”,用咱们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讲它的来龙去脉,让更多人愿意凑近了说句:“哎,这泥巴做的小东西,还挺有故事!”
实践团成员高娇:把小老鼠、小兔子这些生肖画进泥哇呜时,看着纸上的小家伙们像在吹调子似的,突然心里一亮:非遗传承就是用咱们这代人看得懂、喜欢看的方式把故事讲明白,让老手艺“变”成年轻人手机里的壁纸、书包上的图案。
实践团成员伍风云:泥哇呜的肚子装着的可全是乡土的念想——是传承人蹲在田埂上吹的调子,是村口老槐树下孩子们追着跑的笑声,是窑里柴火噼啪响时师傅们的期盼……我们把这些“藏”进插画里,创新不就是让它从“老古董”变成“身边的回忆”,离大家的心更近一点嘛。
实践团成员吴江渝:作为一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第一次为非遗乐器做设计。将十二生肖与泥哇呜结合时,特意保留乐器的原始轮廓,让生肖形象环绕其上。画“龙”时反复调整,既想体现威严又不失亲切感。这次实践使我明白:创新不是给传统换张“新面孔”,而是给传统披件“新衣裳”。
实践团成员李晨阳:调研时听老人说“年轻人不爱这老玩意儿”,心里不是滋味。我们设计的生肖插画,特意用明快色彩和萌系风格,就想吸引年轻人目光。画“马”“羊”时,想着能印在文创上,让更多人通过插画认识泥哇呜,这种感觉特别有意义。
实践团成员张栋梁:以前觉得插画就是好看,这次为泥哇呜设计生肖图,才知背后要做多少功课。查生肖寓意、摸透乐器形态,只为让两者自然融合。画“蛇”“猴”时反复修改,就怕曲解了传统。原来好的创新,是带着敬畏心去创作,让更多人愿意了解背后的故事。
实践团成员陈玥静:团队汇总插画时,看着十二生肖凑齐,泥哇呜仿佛有了表情。我负责的“猪”形象,想通过“猪”憨态可掬的形象传递轻松感。这次实践让我明白,创新不用轰轰烈烈,哪怕是一幅画,只要能让更多人多看非遗一眼,就是有价值的。
实践团成员王毓冰:离开星光村时,我们的插画成了最珍贵的成果。从构思生肖主题到细化每个形象,都想让泥哇呜“被看见”。画的时候总想着:也许有人因为这幅画,会去搜泥哇呜的故事。这种“微小的连接”,或许就是我们能为非遗做的最好的事。(通讯员:高娇 吴江渝)
举报/反馈
网址:艺术赋能 文化传承:“设计+”激发泥哇呜非遗传承的蜕变与新生 https://klqsh.com/news/view/123751
相关内容
短剧《傩戏》热播 非遗为核传承文化自信唐进文:省级非遗冈西剪纸的传承与创新者
大国工匠刘更生:于榫卯间创新传承非遗技艺
传承之美:宣恩庆祝妇女节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
烹饪艺术与文化传承:美食传承,弘扬民族精神
人民文化遗产观察:为何非遗焕新的影视作品总能激发大众热情?
文博机构专家与学者齐聚澳门,热议科技赋能文化传承新路径
“六个行动”看东胜:文化传承与创新绘就城市新名片
【人物访谈】非遗文化传承人
多彩的文化活动:点亮生活,传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