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人气更聚活力
节日特别的家庭聚会让气氛更浓烈 #生活乐趣# #家庭聚会#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课题组在2025中国(厦门)休闲旅游大会上发布了《从“旅游流量”到“发展增量”的休闲集聚空间——城市文旅品牌发展报告2025》。报告指出,旅游休闲集聚区是“旅游城市”走向“城市旅游”的典型实践,它既是风景与场景交融的产业新天地,也是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同时还是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识别区。通过场景营造、业态更新、文化融合、技术赋能等方式,旅游休闲集聚区正在将“旅游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成为城市更新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旅游休闲集聚区汇集了一个城市最靓丽的“风景”,如北京的中轴线、上海的外滩等,历史建筑、生态景观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凸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不仅如此,它还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等文旅要素的集成化供给,形成多元体验和消费场景,构筑起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旅游休闲集聚区突破了景区的概念,重“生活”而非“观光”。集聚区除了有自然风景、历史人文之外,还有商场、超市、菜市场等一系列的生活化场景。游客和居民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当一个城市、一片区域整体变成旅游休闲目的地,游客和当地居民共同拥有城市资源,游客分享当地生活,当地居民通过旅游来提升生活品质。体验百姓的真实生活同样受到入境游客欢迎。
旅游休闲集聚区构建起具有多元业态的连续消费空间。深圳南头古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的新地标,并未选择单一的历史复原路径,而是引入书店、文创店、设计师品牌、咖啡文化空间、青年创客工坊等新型文化业态,并与片区内的公园等形成联动,共同构建起“历史文化+公共休闲+现代生活方式”的复合空间格局。青岛市市南区的青岛老城文化旅游区充分挖掘庭院、街区、历史建筑等老城资源,融合时尚业态与品牌项目,不断探索“旧里院+新经济”“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等多元融合的新模式与新业态,引入餐饮、文创、民宿等新业态289家,形成涵盖食、住、购、游、娱的综合性消费体系。
在旅游休闲集聚区的建设实践中,越来越强调将公共文化服务、历史建筑保护、非遗传承等和旅游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旅游休闲集聚区也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样板区。大运河杭州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以“历史保护+创意再生”为理念,整合东巢艺术公园、萧然山街文创园与五七公社文化园区,探索形成“工业遗产活化—场景多元赋能—全域文旅共生”的空间转型路径。
传统景点、景区和街区等正从封闭单体走向开放片区,通过空间串联、功能复合和体验延展,构建起多节点、多业态的旅游休闲集聚区。西安大唐不夜城在“广场+演出”模式基础上,整合周边街巷、文旅商业和美食空间,形成多维度的夜游文化消费场景,并实现和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有效衔接。厦门市思明区以环岛路为动线,串联书法广场、音乐广场、溪头下婚纱摄影基地等,打造形成“山海相依、文商旅融合”的城市旅游黄金带。
数字技术是主导旅游体验设计、服务流程优化和治理机制创新的关键力量,推动旅游休闲集聚区的旅游方式从“下车拍照”的浅层打卡型消费,向智慧旅游支撑的参与型“深度体验”加速转变。深圳欢乐海岸广泛使用AI、AR、VR等技术,与光影艺术、多媒体展示等结合,打造出海洋奇梦馆、光影艺术街区等互动项目,让游客沉浸其中,获得更加立体的感官体验。邯郸广府古城通过灯光亮化、项目更新和内容创新,打造“梦回邯郸”3D光影秀、沉浸式游船项目等新型体验,推动传统文化空间向智慧旅游场景转型。
旅游休闲集聚区已成为城市文旅品牌塑造和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如何提升旅游休闲集聚区的文化表达力、情绪感染力、空间包容力与品牌持续力,是旅游休闲集聚区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报告建议,应重“网红”更重“长红”,重故事更重情感,重旅游更重生活,重宣传更重推广。
网址:聚人气更聚活力 https://klqsh.com/news/view/125787
相关内容
“团聚社区·邻里季”——激活“邻”聚力 乐享“邻”里情亲人团聚的温暖时光,让生活更美好
好友聚会:焕发生活青春活力的妙方
欢乐一家人!如何让家庭聚会更热闹?
郁南连滩:社区相聚活动激起温暖“邻”聚力
聚会必备!微气泡气泡酒,喝出浪漫与惊喜!
春节与家庭团聚:为什么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不冷场经典话题:家庭聚会上,哪些话题能让气氛更加融洽欢乐?
开放式厨房:烟火气里的生活聚场
乐触生活 魅力共享 惠普乐触家庭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