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当:
朝碧海而暮苍梧
睹青天而攀白日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历史上就有一位这样的奇人——徐霞客先生。他历经三十余年的行走,与自然为伍,以实证为言,著成现存六十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在这部被誉为“千古奇文”的典籍中,他以足为誓,丈量名山大川,以笔代心,记录下对祖国山河永恒的热爱。
1613年5月19日,中国明代大旅行家、探险家、科学家,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自浙江宁海出发,开始游历大山名川,足迹遍及现今的浙江、上海、陕西、河南、广东、湖北、云南、北京等21个省份,他写下了60余万字的游记,《徐霞客游记》,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研究中国山川地貌、探寻明代社会历史、启迪人们开拓旅游事业的宝贵财富。
徐霞客的一生几乎都在路上。他自22岁起,便开始了长达32年的旅行生涯,其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徐霞客的旅行路线图复杂而丰富,每一次的旅程都充满了探索与发现。我们来回顾他一生中几次重要的旅行经历:
1️⃣ 初次出游(1607年):年仅二十岁的徐霞客,从家乡出发,游览了附近的太湖,开始了他的探险之旅。
2️⃣ 第二次出游(1609年):这次他选择了水路,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途径山东,游览了泰山、孔庙、孟庙以及孟母三迁的旧迹,最后到达峄山。
3️⃣ 第三次出游(1613年):他先到杭州,然后沿着曹娥江到绍兴,再到宁波,游览了普陀山。接着,他沿着海岸线南行,游览了天台山和雁荡山。
4️⃣ 第四次出游(1614年冬):这次他沿着长江西行,游览了镇江、扬州、南京等地,体验了江南水乡的风光。
5️⃣ 第五次出游(1616年):他先到杭州,然后到安徽游览黄山。经过上饶、铅山,到达福建崇安,游览了武夷山。返程时,他游览了绍兴。
6️⃣ 第六次出游(1617年):因妻子去世,他选择在附近游玩,游览了宜兴的善权、张公诸洞,缅怀故人。
7️⃣ 第七次出游(1618年):他溯长江而上,游览了九华山后,抵达九江,游览庐山,渡过鄱阳湖,经过景德镇、安徽祁门,再次登上黄山。
8️⃣ 第八次出游(1620年):他由水路南下,经过杭州,游览了浙江江山县的江郎山。然后进入福建,游览了九鲤湖、石竹山。
9️⃣ 第九次出游(1623年):他沿运河北上,经过徐州、郑州,游览了嵩山和龙门石窟。然后西行,经过潼关,游览华山。接着沿丹江水路,出陕西,进入湖北,游览武当山。
最后一次出游(1639年):这一年他54岁,游览了丽江、大理、宝山、腾冲等地,他的旅行生涯在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少年时便立志:今生必定要踏遍三山五岳,寻访江河源头,钻研地理之学,成一家之言,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是一种纵横于天地之间不计远近、不计朝暮、不计山海的豪迈与理想。
徐霞客一生走入山水,考察江河,不断纠正旧志书中的很多错误,“探寻长江正源”这一壮举,在后世更是传为佳话。徐霞客出生在江阴,在长江边长大的他一直对长江的溯源有着浓厚的兴趣。徐霞客晚年的西南“万里遐征”,直到在云南双腿俱废,才结束了他万里遐征的最后一站,没能走到长江的源头。
1641年春天,徐霞客病情恶化,躺在床上,看着四处搜集来的标本,脑海中无数美景在闪烁,山川湖海,云卷云舒。
他这一生,都在其中。
他说:“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只是,他们都是因为接受了君王的命令而出行,并非自己所愿。我身为一介草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拄着拐杖、踏着草鞋,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比肩伟人的行迹,我死而无憾。”
徐霞客做这些,只是因为自己喜欢,他所遵循的,是自己的爱好。
说完,两眼一闭,世间再无徐霞客。
徐霞客一辈子,就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他追溯的长江源头是中国,他探访的名山大川是中国,他的游记里记录下来的每一个地点都是中国,徐霞客这种热爱自然,追求真理的精神永远无可替代,永远不可磨灭。
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忠于自己的内心,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
越是忠于自己的人,他所过的生活,就越接近他喜欢的生活,他选择的生活方式,就越接近他喜欢的生活方式。
人生真正的成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人生本无意义,你活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就是你赋予它的意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