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勒的旋律再次响起:阿璞的光,暖了后面的路

发布时间:2025-08-09 15:44

《正面管教》-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供了一种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生活技巧# #家庭教育建议# #家庭教育书籍#

郭威与王子安(中)共同演奏开场曲《四季·冬》 唐兴 摄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秦小杰 实习生 武依洋

8月初的一个傍晚,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道,晚风轻轻推开“冰兄士多”公益微站的门,一阵中提琴声正从屋里飘出来。视障少年王子安弓子轻抖,马勒《大地之歌》的旋律缓缓流淌——这是陈元璞(阿璞)生前最爱的曲子。如今,王子安已成长为在美国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的中提琴演奏家,而在他的成长路上,始终印着阿璞的影子。

那个用画笔和音乐为生命添彩的青年,虽已离去,却像一盏灯,照亮了无数特殊青少年的前行路。羊城晚报与阿璞有着不解之缘:从他1998年出版个人画集《无音之乐》,到2020年他去世后举办的盛大个人画展,再到“璞育特殊艺术家计划”的落地;从他与古典音乐的缘分,到更多特殊青少年的艺术突围,羊城晚报始终持续关注报道,也见证着这块“璞玉”如何温暖了一片天空。

璞玉初琢:在自由里扎根生长

“他的画有特别令人震撼的意境。”广州市少年宫融合教育创始人关小蕾至今记得1984年初见阿璞画作时的惊喜,那时的阿璞大约9岁。

和规范化写实教育下的刻板线条不同,阿璞在白纸上的涂鸦满是奇幻想象,像是从另一个世界带来的创意。那时的他总爱在画室里转来转去,缠着老师问个不停,身子却弱得像易碎的瓷瓶——画壁画时突然流鼻血,哮喘犯了就攥着画笔蜷在角落,可稍稍缓过来,又立刻扑回画纸前。

关小蕾发现,要是老师给个固定主题,阿璞的笔就僵得像生了锈;可让他自由发挥,色彩立刻在纸上活了过来。“他不是不会画,是受不了被框住。”在少年宫,阿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角落,他在初中的年龄阶段偶然在画室听了老师播放的古典音乐,想不到这个“偶然”却成了陪伴他一生的另一种“语言”。

每当马勒的《大地之歌》响起,这个平时不太会察言观色的少年会突然安静下来,手指跟着旋律在空气中轻轻画着线。“他能把马勒的旋律画出来,像一条流动的彩色河。”关小蕾2021年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

命运的考验却从未缺席。19岁那年,精神分裂症找上了他;30多岁时,腰椎肿瘤突发破裂导致他下身瘫痪。康复后,他每天需携带导尿管生活,还常常因细菌感染住院,抑郁症、脑中风又接踵而至。对很多人而言,或许其中任何一样磨难都已是灭顶之灾,阿璞却用瘦弱的身躯一一扛了下来。“马勒的慢板能止痛。”他曾对来看望他的老师说。直到突发脑中风、生命走向终点的最后一刻,他仍在画着钟爱的马勒,床头的收音机里播放着《第九交响曲》。“要把新画的星空挂在少年宫走廊。”这是他临终前的叮嘱。

微光聚合: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阿璞生前,他的画作在一场慈善拍卖会上拍出60万元。阿璞与父母商量后,决定将这笔钱全数捐出,用于帮助困境中的特殊孩子学习艺术。关小蕾担心这个家庭后续的生活来源,因此一直拖着没有推进此事。直到阿璞去世,他的父母仍坚持要遵照儿子的遗愿捐出这笔钱。最终,关小蕾提议由阿璞家拿出30万元,与廖冰兄家属捐赠的30万元合并,共同构成了“璞育计划”的种子基金。

如今走进“冰兄士多”公益微站,墙上挂满了特殊青少年的画:32岁的王浩画了一万多张速写,层层叠叠像本摊开的生命日记。四岁时,妈妈见他坐不住,想让他认认动植物和身边的人,就把蜡笔塞到他手里。现在,他能画画精准抓住动物眨眼的瞬间,却很难说一句完整的话,有时连从小认识的恩师都认不出。“他的画会说话。”妈妈摸着画里猫的胡须,灯光下白发泛着光,“这一万多张画,是我们一家人走过来的一万多个日夜。”

在广州大学周鲒教授的疗育课上,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好多妈妈是第一次拿起画笔,颜料在纸上晕开时,有人红了眼眶:“原来不是只有我半夜躲在厕所哭,不是只有我怕‘死在孩子后面’。”她们中有人曾靠抗抑郁药熬过漫漫长夜,现在却能在绘画里互相“搭把手”。这些曾被无力感困住的家长,慢慢成了倡导者,加入“璞育妈妈艺术家计划”,带着自己的故事走进社区,告诉更多人:“孩子的画里,藏着我们没看懂的光。”60个家庭借着画笔,看到了孩子的可能性,视觉工具成了他们超越语言与肢体的表达方式。

音乐也成了跨越障碍的桥。被称作“阿璞精神延续者”的王子安,带着心爱的中提琴和乐观的心走遍山区。在四川大凉山布拖县的高三教室,他拉起《骑士王的荣耀》,彝族少年们听得入了神。王子安笑着说:“他们可能不懂复杂的乐理,却会跟着旋律拍手。”在一次公益演出中,他和几十个特殊人士围坐成圈,琴声飘过孩子们抿紧的嘴角,有人突然跟着哼起来,手指在膝盖上敲出节拍。在“冰兄士多”公益微站的“阿璞与子安的音乐故事会”上,王子安带着阿璞最爱的古典乐回到社区,像是用琴声与这位思念的知音重逢。当《第九交响曲》的慢板响起,观众们跟着旋律轻轻晃动身体。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点点公益,一点点的活动,一点点的爱,也许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希望总会在明天升起。”王子安坚信,“黎明总是会到来,我们一条道不会走到天黑,一条道只会走到天亮。”

向光而行:让每一种不同都被看见

每周日下午,社区课堂里总挤满孩子。唐氏综合征孩子们的到来,让这个小小的公益微站充满了更多可能。老师们不光教这些孩子们画画唱歌,也教普通孩子怎么去包容、理解他们,想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帮助。

“有个小朋友说,原来哥哥画的太阳是方的,是想给更多人温暖。”关小蕾望着打闹的孩子们,眼里闪着光,“融合不是让特殊孩子变成我们,而是让我们都变成‘我们’。”这种融合的力量,藏在璞育计划策划的一场场展览、音乐会和艺术衍生品里,让更多人透过那些特别的线条,看到不一样的心灵世界。

阿璞曾说,艺术是生命的拐杖。如今,这根拐杖长成了森林,庇护着每个需要被看见的灵魂。就像小时候阿璞在少年宫墙上画的那只鹰,哪怕翅膀带着伤痕,也一直朝着光的方向飞。

当《骑士王的荣耀》《第二圆舞曲》等旋律在微站流淌,阿璞钟爱的动漫音乐与古典乐章交替响起,仿佛他从未走远。正如王子安所说:“如果今天做不到,就把希望留给明天,成就明天的希望。”

编辑:邬嘉宏

网址:当马勒的旋律再次响起:阿璞的光,暖了后面的路 https://klqsh.com/news/view/129768

相关内容

马勒《第九交响曲》:向生命告别的绝唱
75岁亚当·费舍尔坐镇,再现80分钟马勒《第九交响曲》
马伊琍谈李娟作品《我的阿勒泰》温暖心灵
音乐的魔力:治愈与快乐旋律的交响
旋律一响,一下就回到了当年
旋律响起,便让人坠入梦“镜”
音乐疗愈:为老年人的心灵奏响安康旋律
哪些旋律触动了你的奋斗心?揭秘最火十首励志歌背后的力量
欢快生活的旋律:如何与家人共同享受快乐时光
人民网评:凝聚网络正能量,唱响奋进主旋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