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七千年文化传承 四十载新章再续
学习烹饪历史,体验传承千年的烹饪文化 #生活乐趣# #美食烹饪乐趣# #烹饪文化#
从七千年前河姆渡先民的智慧星火,到五百年前王阳明思想的璀璨光芒,再到近代四明山上的红色壮歌……余姚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而独特的文化基因。四十年来,余姚人始终秉持“文明不断”的坚定信念,不仅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更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行动做好传承工作,让沉睡的基因苏醒,焕发出蓬勃的时代生机。
文化传承开新篇:余姚文化基因的活化利用
1993年5月12日,全国首座以“河姆渡文化”命名的专题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30多年里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成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爱国主义与研学教育重要基地。2023年,河姆渡文化大型特展亮相国家博物馆并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余姚的史前文明推向了世界舞台。同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启动数字化改造提升项目,通过前沿科技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七千年文明,让远古生活场景跃然眼前。目前,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正酣,建成后将实现遗址保护、生态维护与民生发展的有机融合,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持续“活”起来、“热”起来。
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效果图
作为“姚江学派”发祥地,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思想精髓早已融入余姚城市血脉。为持续守护弘扬这份思想遗产,余姚市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吾心自有光明月”中秋诗会成为普及阳明文化的重要平台;“阳明读书社”厚植城市书香底蕴;更具突破性的是阳明文化的“年轻化”与“产业化”探索——从创意潮玩公仔到融入“知行”理念的生活用品、文具和工艺品,丰富的文创产品成为传播阳明思想的生动载体,引领了文化消费的新风尚。
阳明文化相关文创产品
巍巍四明山,滔滔姚江水。余姚的绿水青山间浸润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浙东革命的波澜壮阔,激励着一代代余姚人。近年来,余姚将红色基因转化为精神动力和发展资源,推动红色旅游成为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等一批革命遗址,并精心打造“红色记忆”主题线路,创新开发沉浸式红色研学项目。这些举措让“红色记忆”变得可观、可感、可参与,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四明大地上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非遗古韵发新声:余姚非遗的创新实践
余姚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财富,在灿若星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姚剧无疑是其中闪耀的一颗。
回溯四十年前,姚剧扎根乡野,演员们肩挑戏箱,跋山涉水,只为与观众相遇。如今,姚剧已登上国家大剧院,走向世界舞台。四十年来,姚剧创作硕果累累,《王阳明》《童小姐的战场》《浪漫村庄》《乡村心事》等多部原创力作摘得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赢得广泛赞誉。姚剧的生命力也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第九代年轻演员的加入,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了蓬勃的朝气。他们不仅潜心苦练传统唱腔与身段,更勇于拥抱时代潮流,在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上以年轻化的语态和创意形式,重新演绎姚剧之美,让古老艺术在数字时代绽放新芽。
姚剧《王阳明》赴贵州省展演。吴大庆/摄
在姚剧等非遗文化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目前,余姚已建立起完善的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11项、宁波市级41项、余姚市级104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元领域。与之相匹配的是强大的传承力量:全市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位、省级9位、宁波市级45位、余姚市级122位,拥有宁波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基地46个。
近年来,余姚非遗不断在“年轻态”与“产业化”中探索新路,通过解锁文旅体消费集市新体验,巧妙融合体育赛事、旅游集市、节庆活动、景区景点和城市窗口。梁弄大糕一条街的兴起,激活了当地的旅游市场;土布展示馆、越瓷坊精彩的研学之旅,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探访“打卡”;而璀璨的打铁花、灵动的车子灯、雄浑的犴舞等非遗技艺,也成为了全市各类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华彩仪式……这些古老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延续了历史的文脉,更让余姚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抽枝散叶,迎来新生。
群众文化启新程:余姚文化生活的多彩画卷
夜幕降临,位于姚江北侧、城东路西侧的市公共文化中心广场上热闹非凡。有人散步乘凉,有人跳舞做操,还有不少人直奔剧院观看演出。这座占地86亩,集剧院、图书馆、多功能活动中心、文化馆等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自2022年7月启用以来,迅速成为了点亮市民文化生活、凝聚城市人气的璀璨核心。“以前看演出要跑到宁波,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文化大餐。”正在排队入场的市民张女士感慨道。40年来,余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市民在余姚市公共文化中心逛集市。方文/摄
从分布乡间的自然村文化活动点,到设施完备的行政村村落文化宫,再到功能齐全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以及矗立城区的市级公共文化中心,余姚已织就一张覆盖市、镇、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文化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一个角落。
类似的“文化大餐”,也在基层乡村上演。傍晚时分,河姆渡镇翁方村文化礼堂内,悠扬的姚剧唱段准时响起,村民们陶醉其中。“过去看戏文,得在露天搭台子,或跑老远去看。现在在村文化礼堂里就能看,还经常有市姚剧团的名角儿来演出呢!”一位老戏迷乐呵呵地说。
村民的这份喜悦与期盼,正是专业文艺力量扎根基层的动力。“余姚百姓对姚剧的热爱,是我们最大的支撑。”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黄利明介绍,“中心每年坚持安排下乡演出300场以上,足迹遍布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让乡音乡韵真正回荡在田间地头。”
姚剧下乡的盛况,是余姚持续深化“送文艺下乡”工作的一个缩影。2003年起,我市年年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2014年,余姚市组建“文艺家志愿服务团”,8个专业分团常态化深入乡村;2023年,余姚市创新推出“‘艺’起公益”品牌,聚焦影像、书法、戏曲等8大项目精准服务;2025年3月,余姚市重点打造“show余姚 ‘艺’起来”街角演艺,将舞台搬到城市街巷,让艺术随时与市民邂逅,成为点亮日常生活的“惊喜盲盒”。
姚剧《王阳明》在阳明古镇精彩上演
设施网络的完善、服务供给的丰富、品牌活动的创新,共同滋养着余姚这片沃土,让文化如春风化雨,浸润着百万姚城百姓的心田,更绘就了一幅“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的动人画卷。
四十载耕耘,古老文明、先贤智慧、红色信仰、传统文化、群众文艺,皆化作了滋养城市、润泽民生的蓬勃力量。当前,余姚,正以文化为笔,饱蘸时代之墨,在姚江大地续写着“文明不断”的璀璨新篇,让千年文脉在时代脉搏中永恒跃动。
来源:余姚发布
网址:余姚:七千年文化传承 四十载新章再续 https://klqsh.com/news/view/131416
相关内容
元宵节: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四川新增48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年轻化梯队保障传承活力
从历史解读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节日大盘点:文化内涵与习俗传承
“六个行动”看东胜:文化传承与创新绘就城市新名片
郑光荣领衔,叫卖声奏响文化传承新乐章
元宵赏灯:如何在创新中赓续民俗文化传统?
传承千年的南昌米粉,究竟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穿越千年,趣享传统文化体验之旅
市北文化馆公益课开讲,非遗传承人讲述孔子与青岛的千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