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人群情感调适的社会学研究》侯荣庭著著【摘要 书评 在线阅读】
阅读社会学著作理解社会现象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读书生活感悟# #文化熏陶#
商品参数 作者: 侯荣庭著著| 侯荣庭著编| 侯荣庭著译| 侯荣庭著绘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1版次:1印次:1印刷时间:2018-01-01字数:260千字页数:255开本:小16开ISBN:9787568036269 版权提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研究主体与研究方法/1
第一节 研究主体/2
一、艾滋病人群的生存现状/2
二、我与艾滋病研究的遭逢/6
三、研究主体:生病历程中的情感跌宕/11
第二节 研究何以可能/17
一、方法论层面的理论支持/17
二、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18
三、具体层面的操作执行/21
第三节 研究伦理的深层考量/25
一、以知情同意为前提/26
二、严格遵守先无害后受益的准则/26
三、时刻铭记调查的严谨性/27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视角/29
第一节 情感社会学研究/30
一、情感社会学的发展历史/31
二、情感社会学的研究现状/33
三、情感社会学的未来趋势/41
四、情感社会学的本土化与土生化/43
第二节 社会学视野下的艾滋病研究/46
一、艾滋病研究的化/46
二、艾滋病防治的本土发展/51
三、艾滋病人群的情感研究/55
第三节 本书的理论视角/58
一、情感社会学理论/58
二、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66
第三章 获得性“需要缺陷”综合征/69
第一节 证明自我需要的缺失/72
一、核心自我的崩解/73
二、潜在身份的失能/76
三、角色身份的污名/80
第二节 获益交换需要的缺乏/83
一、公平就医被拒*/83
二、身份信息被利用/88
第三节 群体归属需要的缺陷/91
一、初级生活圈的变迁/92
二、单位和社区的排斥/100
三、亲朋与好友的疏离/104
第四节 信任需要的缺场/106
一、信任危机:预期行为带来的失落/107
二、依赖困境:信任破裂引发的退出/110
第五节 真实需要的缺憾/113
一、与他者的共存/114
二、与污名的遭逢/117
第四章 获得性“期望不足”综合征/123
第一节 期望状态的模糊性/127
一、角色选择的无奈/128
二、地位获得的迷茫/139
第二节 期望达成的局限性/151
一、新增范畴单元缺少同质性/152
二、普遍范畴阻碍清晰性/156
第五章 获得性“惩罚泛滥”综合征/161
第一节 体制领域的惩罚/164
一、意识形态的限制/164
二、符号媒介的排斥/168
第二节 分层系统的资本分配不均/176
一、布迪厄“四种资本”的尽失/177
二、情感资本的负积累/180
第六章 情感呈现/185
第一节 情感抑制的形成/190
一、失望悲伤的痛苦体验/190
二、羞愧内疚的强化改变/191
第二节 负性情感的再转化/196
一、置换与投射/196
二、升华和反向作用/198
第三节 情感的外指呈现/202
一、社团单元的愤而离场/203
二、范畴单元的怒而扩散/205
三、宏观结构的持续恶化/207
第七章 情感调适:存有与呈现的动力机制/211
第一节 存有与呈现的应对视角/212
一、冲突与博弈/213
二、结构与功能/217
三、互动与系统/220
第二节 情感调适的社会效应/224
一、负性情感与社会变革/224
二、正性情感与社会结构/226
第三节 研究反思/230
参考文献/232
后记/244
侯荣庭,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台湾地区辅仁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教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性社会学和精神分析。先后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7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9篇,其中1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本书主要采用“生病叙说”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30名情况各异的感染者就其生病体验的主观陈述与情感表达入手,将情感社会学理论与现代精神分析的发展相结合,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研究感染者的情感跌宕,以主体建构的视角,结合现象学的思考提出情感存在与呈现的动力机制。 本书从理论层面来说,并非对特纳理论的简单应用与检验,而是将精神分析理论与情感社会学理论相结合,是一种受精神分析理论启发的质性研究,是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一种补充、完善与本土化。从实践层面来说,本书分析艾滋病感染者的情感存在与呈现,是对日常生活中情感跌宕变化动力机制的探索。既非采用实验室对照下的量化研究,也不是对温和情感的简单描述,而是在自然状态之下对强烈情感反应做出解释性的质性研究,且填补了国内著作对感染者情感研究的空白。
艾滋病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近年来,艾滋病的“社会”属性越来越受到社会与学界的重视,但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活生生的人,其日常生活、疾病建构、生存困境、情感呈现及自身重构等社会问题依然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
艾滋病的防治与研究,应该是个一体多面的工作,社会科学对艾滋病的研究刚刚起步不久,对它的研究并不完善。总的来说,主要分为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两个方面。描述性研究集中在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和治疗上,基本实现了对艾滋病防治体系现状较为清晰的阐述,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医学和流行病学领域,而缺少对艾滋病感染者的不平等性、关系断裂、性别歧视、归属感、回归社会、污名化等方面的现状描述与分析,缺少对其情感、精神与心理状态、社会态度、流行趋势等方面的解释性研究,也缺少对专门群体比如恋、青少年、吸毒人群、医源染人群的关注。虽然艾滋病感染者的人群是庞大的,但学术界对其的关注与研究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在上,越来越多的研究意识到,当医疗手段越来越发达之后,艾滋病逐步从一个“致命”疾病慢慢向慢性病靠拢,那么,如何从医疗空间过渡到社会空间,进而至生活空间,是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讨的问题。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好!这也是研究者及社会工作者可以携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同推进的现实议题。
网址:《艾滋病人群情感调适的社会学研究》侯荣庭著著【摘要 书评 在线阅读】 https://klqsh.com/news/view/135155
相关内容
《艾滋病人群情感调适的社会学研究》【价格 目录 书评 正版】艾滋病社会学研究丛书
艾滋病人群情感调适的社会学研究
《大学生激励教育研究》陈乐敏著【摘要 书评 在线阅读】
《居里夫人自传(励志版)》[法]玛丽·居里著【摘要 书评 在线阅读】
《这样轻松去工作:让亿万上班族拥有轻松、快乐的工作状态》马勤编著著【摘要 书评 在线阅读】
推荐5本心理学巨著,值得反复阅读
《影视作品评析 完全攻略》王锋等编著著【摘要 书评 在线阅读】
研究生必读四本书,考研需要哪些书籍
《影视作品评析考试完全攻略》王锋等编著著【摘要 书评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