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调和中的“文明密码”: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文化意蕴与价值

发布时间:2025-08-11 04:12

尊师重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生活知识# #生活理念# #传统文化生活认知#

敖静

摘要: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是味觉的艺术,更是文化的载体与文明的“密码”。从“五味调和”的烹饪哲学到“食以载道”的文化意蕴,中华饮食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本文通过梳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脉络,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旨在揭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如何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承载着民族千年智慧。在当代,它既是健康生活的指南,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探究其文化意蕴与价值,对传承中华文明意义深远。

一、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哲学内涵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更是饱含了华夏对美食的热爱。早在《诗经》《礼记》中便有关于饮食的记载,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朴素哲学。以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为代表的“八大菜系”饮食体系,不仅展现了地域特色,更蕴含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逻辑。

1.五味调和的烹饪哲学

“五味调和”是中国饮食文化精要。《周礼》中记载 :“五味,醯(醋)、酒、饴蜜、姜、盐之属。”醯、酒、饴蜜、姜、盐五种食物分别代表着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酸、甜、苦、辣、咸五味的平衡,体现了中医“阴阳调和”的思想,也暗含儒家“中庸之道”的智慧。如《黄帝内经》所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饮食不仅是口腹之欲,更是养生之道。

2.饮食与礼乐文化

孔融让梨使其带上了礼让谦逊的标签,屈原纵身河中后村民投掷粽子以表敬仰,端午节因此得名。这表明从“孔融让梨”到“周公制礼”,饮食行为被赋予道德教化的意义。节日饮食是礼乐文化的活态传承,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清明吃青团、端午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体现了“以食为礼”的传统。每一个节日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宣扬,更凸显美食的独特性——吃的不只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感情、一种情调。《尚食》里说“巧思制得佳肴宴,玉盘珍馐品人心”,一蔬一饭间,既抒写出古人日常生活的美好诗意,又寄寓着古典中国的审美情怀。《至味中国:饮食文化记忆》在梳理饮食历史的过程中,捕捉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探寻中国饮食文化形成的脉络。

二、饮食文化的艺术表现与生活美学

美食与艺术的交融。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也是艺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和扬弃。但艺术并不是“遗世而独立”的,因为只有通过艺术鉴赏,通过欣赏者能动的艺术再创造,艺术作品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才能将自身的设计意义与审美价值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才能得到真正地完成。如《随园食单》所述,烹饪是“技进于道”的艺术,讲究色、香、味、形、器的和谐统一。美食艺术亦是如此,食物是塑造、充实人们肌体的基础,同时也展现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假设一道佳肴仅陈列而无人品尝,便无法真正成为美食文化的一部分——唯有通过“品尝”的互动,其艺术价值才能得以确证。苏轼创制的“东坡肉”,正是将美食升华为文化符号的典型,诠释了“生活即艺术”的东方审美。

饮食文学的情感表达。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以饮食为媒介,抒写人间烟火与乡土情怀:汪曾祺先生的《人间滋味》《人间草木》《人间有味》《慢煮生活》等,以及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心若淡定、便是从容》等作品都写得非常详细、全面,令读者仿佛亲尝其味,亲观其形,特别勾人食欲,令人口舌生津,非得立即寻一美食解馋不可;汪老先生的散文,一蔬一果、一餐一饭,都极具趣味,即使是很微末的生活小事,也能从他的笔下咂摸悠远的回味,朴实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诗经》中《采薇》《七月》等46篇(《诗经》共311篇)涉及饮食的篇章,不仅展现了先民对自然与生活的诗意观照,更反映出当时已形成食物养生、祭祀等观念,印证了古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视。

三、南北饮食的差异与融合  

饮食文化在南北地区存在差异。其一,饮食习惯与口味偏好不同。南方饮食多以米、粉为主,口味清淡,注重食材本味,擅长清蒸、白灼等烹饪方式,如糯米糍、油条、米饭、米粉、青菜、竹笋、白切鸡等;北方则偏爱面食与肉类,口味浓郁,善用炖、烤、烩等技法,如馒头、烤全羊、涮羊肉、大锅菜、炸酱面等。其二,节日习俗各具特色。北方节庆多以饺子为主食,端午节喜食甜粽;南方则较少以饺子为节令食品,粽子口味以咸香居多。虽然南北饮食各有特色,但随着交通运输、通讯技术的发展,南北饮食逐渐交融:南方餐厅引入北方特色小吃,北方市场也出现新式融合菜品。这种交融不仅丰富了味觉体验,更推动了文化的互鉴创新。

四、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当代传承价值

1.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是健康中国的指导思想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为现代健康生活提供启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理念,通过调和脏腑阴阳、顺应五行五味等方法,利用食物特性调节机体,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例如,《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传统食养服务,结合现代营养学,制定适合不同体质人群的食养指南,以促进健康。此外,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药食同源理念,如使用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进行烹饪,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保健食品行业,帮助预防和治疗疾病。因此,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食疗文化是其当代价值的重要体现,遵循和应用好食疗文化能够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降低亚健康人群数量,保持国民综合健康指数,实现社会人才资源的高效运转。

2.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传统饮食文化独具特色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写道: “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 事事皆落人之后, 惟饮食一道之进步, 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 固大盛于欧美; 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 又非欧美所可并驾。”孙中山先生所言并非只是饮食,更重要的是饮食背后的文化。就如全聚德等“老字号”餐饮通过标准化工艺与故事营销,成为文化输出的先锋。据统计,海外中餐厅超60万家,年产值逾2500亿美元,其中“文化体验型”餐厅客单价较普通中餐高3倍。美式“左宗棠鸡”、日式“麻婆豆腐丼”等产品,既保留核心风味符号,又融入当地饮食偏好,成为文化对话的成功案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以美食为载体,向全球传递“和而不同”的东方哲学。

3.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是社会凝聚力与和谐理念的具象化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渗透“和”的思想,“和”是中华饮食的核心哲学。“家和万事兴”“和运昌盛”等都承载着“和”的理念,融合、平和、中和之美也由此深入到饮食当中,铸就了饮食文化“和”的灵魂。五味调和、食材配伍(如药膳“君臣佐使”原则)、宴席节奏(冷热荤素交替)等,均体现道家“阴阳调和”与儒家“中庸之道”。这种“和”的理念超越餐桌,成为社会关系的隐喻。这种“和”的理念超越餐桌,成为社会关系的隐喻——包饺子时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火锅宴上共享热络的氛围,都通过饮食强化了人际纽带,正如墨西哥食客洛佩斯所言,中餐“混合食材、协调口味”的特质,恰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

结语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是“五味调和”的“文明密码”,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传承这一文化遗产,让饮食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正如古语“治大国若烹小鲜”所喻,饮食之道,亦是文明传承与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史修竹.论“五味调和”的文化内涵[J].文教资料,2010,(08):81-82.

[2]李洪梅,朱卫丰,陈晓凡,等. 秋冬季传统食养指导[J]. 中国中药杂志,2024,49(17):4567-4571.

[3]吴言明.文化传承视角下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特征[J]. 大众科技,2012( 12) : 197-198.

[4]肖向东.全球化背景下“中华老字号”饮食文化软实力研究[J]. 美食研究,2016,33(4):1-5.

[5]蒲丽娟,王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和”之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农业考古,2013,(06):239-243.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

网址:五味调和中的“文明密码”: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文化意蕴与价值 https://klqsh.com/news/view/136286

相关内容

五味调和中的“文明密码”: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文化意蕴与价值
美食文化:解读中国传统菜肴中的文化密码!
传统美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烹饪艺术与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萧放
舌尖上的中国:探寻传统美食的文化密码
美食与文化的交融:探寻舌尖上的传承密码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追寻美食背后的中华文化 读《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
在美食中探寻中华文化图谱 品味美食背后的文化韵味
“十种中华美食文化,探寻中国传统味道和文化吸引力!”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