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人父母的这条路上,每一位家长都是新手,都同样跟孩子一起在跌跌撞撞中成长。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家长就不断地问自己:
“怎么才做一个好爸爸/妈妈?”
“该怎么样教孩子才是最好的?”
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逐渐进入了青春期,家长也会面临更多的困惑与挑战:
“我到底该怎么办?”
“我应该做出哪些调整呢?”
那我们该如何缓解这些情绪呢?如何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呢
或许,从 李希贵校长这本《家庭教育指南》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会是一个选择。
《家庭教育指南》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希贵
这不是一本书
而是一份行动清单
在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李希贵校长不断收到家长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深知家庭教育的痛点所在,也深知家长们自我成长的困难。
传 统的家庭教育方法需要家长们学习各种教育理念,把自己先变成教育专家,然后才能教育孩子,这让家长们望而生畏。因此,李希贵校长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凝聚成了这套精美的家庭教育指南。它可以放在家中任何一个地方,比如茶几上、餐桌上,供家长们随手翻看、查阅。
这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的工具书, 54 张活页, 54 个工具,不说大道理,只解决动作问题。告诉你,这样做就行了,你做一次,第二天感受还不错,你继续做,慢慢就会有效果,甚至改变你的观念。
教育学就是关系学
前段时间,李希贵校长在北京教育学院为中小学教师做了“家庭共育”的主题演讲,这次演讲的主题是“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可谓是刷屏网络,很多老师和家长们都深受启发。李希贵校长深耕教育三十多年,对家校共育、师生关系建设有着长期深入的思考。老师和家长为什么总产生误解?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老师该如何与家长有效协作,帮助孩子成长?这些问题,李校长都给出了答案。
文章篇幅较长,京教君把其中的精彩要点提炼如下:
1.教育不仅仅是在校园里,也可以在任何地方。教育场景的多元化,往往会帮助教师完成校园课堂上无法达成的学习任务。
2.家校关系不是主辅,是协同;不是上帝,是伙伴;不是群体,是个体;不是两方,是三方。家校关系中,不是只有家长、老师跟学校的关系,最重要的一方其实是孩子。所以,在思考家校关系时,如果我们不关注孩子和家校的关系,就会迷失方向。
3.在学校里面关系其实很多,但最重要的一定是师生关系。如果我们解决不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就永远解决不好。但非常遗憾,大部分学校和教师是在解决家校关系。
4.衡量学校的校风最为重要的是同伴关系,起主导作用的是师生关系,但大多数学校的管理者认为这个地方没有问题。
5.任何行当都必须以服务的态度重新定义。
6.一定要从孩子自身的情况去寻找家长。那些特别正气,从品格到各方面习惯都特别好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一般来说也会具备同样的习惯、同样的品格。
7.家长教师委员会指的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组成一个委员会。他们在一起讨论重大问题时,往往能够有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他们互相之间不断地沟通,会解决家校协同中的绝大部分问题,只有少部分问题才会提到年级或者学校。
8.能力就是用最少的力气做最好的动作。
9.家长应该怎样看待青春期男女生的交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孩子创造交往的多样性,而不只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面,建立一对一的关系。
10.家长要跟孩子最崇拜的老师搞好关系,就能把你的一些想法转变成孩子最崇拜的老师的想法去影响他,这条路径是最短的。
11.你在校园里和家庭里不方便进行教育的领域,或者你缺乏专业能力的领域,比如自我保护、两性关系、生育等,可以通过电影进行教育。
12.现代的教育已经不是知识教育,更多是一种情感的影响。这种情感就是把人区别于聊天机器人的特性。有这样一句话,过去的工作与肌肉有关,现在的工作与大脑有关;但在未来,工作将与心脏有关。
为感谢各位朋友一直以来
对“京城教育圈”的关注与支持
京教君特别推出
评论留言赠书活动
快快了解一下吧
参与时间
2023年5月21日-5月29日12:00
参与规则
关注“京城教育圈”微信公众号
在本文底部留言区
评论留言
我们会选取评论区
点赞数前20位送上
李希贵《家庭教育指南》
留言点赞活动禁止机器刷赞行为。
后台监控程序一经发现,立刻取消获奖资格。
请大家自觉文明参与活动。
书籍图片仅用于展示,
寄送图书请以实物为准。
留言点赞统计时间,
截止至2023年5月29日12:00。
获奖结果将于5月29日晚上
在京城教育圈文章中公布。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京城教育圈所有。
赶快大显身手
咱们评论区见
END
我知道你 在看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