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携手“绣”乡村:从蝶变家园到共守乡愁的融合路

发布时间:2025-08-11 11:37

品尝到一道地道的家乡菜,勾起乡愁的幸福。 #生活乐趣# #生活点滴# #日常幸福瞬间#

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第四届海峡乡建乡创,吸引众多台青参与。

东南网8月10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 文/图)“乡创乡建要注重人与人的沟通,村民的获得感是根本。”最近一段时间,台青郑麒峻忙着带团队在南平延平区星光社区开展入户调研,了解居民对家园改造的需求。2023年大学毕业后,郑麒峻来到福建加入“跨界自造”团队,投身乡建乡创,参与了多个项目。他表示,台湾在乡村振兴、社区营造方面已有多年经验,而大陆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方面发展迅速,很适合台湾青年发挥特长。

近年来,福建大力推动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构建全过程服务体系,吸引了像郑麒峻一样的大量台湾优秀建筑师、规划师和文创团队来闽扎根基层。这些台湾团队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理念,为福建乡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改善了乡村面貌,推动了产业发展,更留住了那份浓浓的乡愁。

乡村焕新:营造幸福“生活圈”

走进罗源县起步镇桂林村,蜿蜒村道干净整洁,幢幢民房错落有致。该村入选2024年福建省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项目后,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台胞吴正隆带领的乡建乡创团队入驻桂林村,挨家挨户开展田野调查,查阅村史资料。历经80余次村民座谈、15轮设计方案调整,梳理出“一街一溪一基地”的改造框架。

“只有深入了解居民需求,才能为他们带来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吴正隆摒弃大拆大建,以小投入、微改造方式实现接地气、更添魅力的村庄风貌。团队整合分散的公共空间,修缮闲置楼房,打造桂林村乡村会客厅——七彩基地,建成全民共享茶室、研学基地、闽台园艺创客中心、老年公益课堂、妇女学习空间、儿童希望书吧等,惠及老、少、青、妇各群体。

吴正隆在桂林村开展普惠型适老化改造,让养老变享老。以75岁以上老人居所卫生间改造为切入点,对报名参加适老化改造的村民,吴正隆团队入户实地查看,根据居所实际情况和老人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改造,以微投入模式实现老年群体居住品质提升,已有58户参与改造,户均改造成本不到1000元。

在三明市尤溪县联合镇,白墙黛瓦的新式民居错落有致地沿丹溪铺展。2023年10月,联合镇入选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集镇后,福州乡念设计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台胞张孟珠从联合梯田的曲线中汲取灵感,秉持“微改造、小投入”理念,通过立面整治、闲置空间活化,相继打造出青银书吧、农耕文化长廊等特色空间。

“我们争取以小尺度空间改造撬动大范围社群效益,在‘方寸间’营造幸福‘生活圈’,展现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本关怀与在地创意。”张孟珠说。

产业造血:让“美丽风景”变成“共富钱景”

闽台乡建乡创给乡村带来的,远不止镇区面貌的改变,还在于为乡村注入产业活力,让“美丽”转化为“生产力”。

 

南岭镇 “飞牛集市”。(资料图)

南岭镇曾是福清最落后的乡镇,虽因大姆山草原获“福州版呼伦贝尔大草原”美誉,每年吸引40万游客,却因商贸业落后、餐饮匮乏、公共空间不足,留不住人消费。

去年1月,该镇围绕“山海草原第一镇”主题与吴正隆团队深度合作,结合村民整治需求与集镇发展规划,将集镇老旧闲置宿舍改造成集长者食堂、妇女技能培训、青年创业指导中心、美食商铺、闽台乡建乡创驿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飞牛集市”——名称灵感源自“冬天风大,牛都要飞起来”的趣谈,既保留乡土味,又赋予新功能。

合作激活了乡村“造血”能力,吸引农特产品馆、飞牛咖社、见稻咖啡等特色小店相继开业。今年2月福清市泛南岭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揭牌。度假区以大姆山为核心整合“三镇一街”资源,规划建设观光步道、山野公园等项目,目标直指高品位旅游度假胜地。

类似的蜕变也发生在连江古石村。这个曾默默无闻的“空心村”,在两岸文创团队手中,通过活化百年石屋古厝打造文旅业态,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

 

连江古石村台胞陈柏菁带领团队将原始石厝改造成文创基地。(资料图)

台胞陈柏菁带领团队将原始石厝改造成涵盖奶茶咖啡馆、青年旅社、民宿等的文创基地,他不仅自己做样板开阔村民视野,更通过培训带动村民参与经营,“乡村振兴不仅要自己的业态赚钱,还要实现共同富裕,提升乡村文明。”

而在盛产柿子、香蕉、杨梅的上山村,郑麒峻则从“土特产”破题。去年10月入驻后,为提高柿饼知名度,他和团队与村里联合策划“首届安溪县‘柿饼王’评比大赛”,让柿饼的大小、甜度、包装都成了销售卖点。“乡村振兴要给村民带来收益。”未来,还将针对不同季节的时令水果,进行品牌营销、包装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等,并推出研学体验、手工制作等活动,增强产品与消费者的连接,助力产业振兴。

留住乡愁:传承文化守护记忆

乡村,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乡愁是连接游子与家乡的情感纽带。闽台乡建乡创在推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努力留住人们心中浓浓的乡愁。

漳州平和县被称为“大陆迁台第一县”,300多万台胞祖籍在此,其中台湾雾峰林家便源于该县埔坪村:1746年,林氏十四世孙林石渡海入台,后定居台中雾峰发展为“台湾五大家族”之一。

来自台湾高雄的台青李志章和团队,以埔坪村“思永楼”为载体,设立雾峰林家迁台记忆馆和平和迁台记忆馆,通过影像资料、典藏旧物与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平和迁台历史与文化繁衍。

为筹建展馆,李志章往返两岸近20次,推动雾峰林家后人捐赠近百份家族史料。“记忆馆让失联多年的后人得以回乡祭祖,铺就了台胞回家的路。”他希望更多台湾同胞知道“根在这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的改造,则更贴近“日常的乡愁”。这个千年古镇去年入围合作样板集镇后,台青陈榆文团队走街串巷,与村民同吃同住,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多维度记录“峡阳人的一天”,并将这些在地特色融入空间改造:清晨的市集烟火、古街的闲谈漫步、文昌阁的乡宴文化、公共学堂的长者讲学、夜幕下的南剑戏与战胜鼓……如今的古镇,让村民们由衷感叹:“记忆中的样子又回来了。”

据统计,截至目前,福建共引进了174支台湾团队,643名台湾专业人才入闽服务近600个村庄,覆盖93%的县(市、区)。这条闽台共绘的乡村振兴路,既是共富之路,更是连接两岸情感的纽带。 

网址:闽台携手“绣”乡村:从蝶变家园到共守乡愁的融合路 https://klqsh.com/news/view/138367

相关内容

当市集的风吹回乡村
疯马牛牧场乐园│“乡村+亲子”旅游成新宠:体验农文旅黄金时代
看,乡村文化生活“实力圈粉”
乡村大舞台:文化与生活的新交融
乡村剧团演到城里去
从风景到文化:乡村游的新体验与活力
走近乡村游:感受“文旅+”带来的田园魅力
【乡村旅游创新驱动下的袁家村发展路径——陕西省咸阳市袁家村】
大兴魏善庄镇举办“村晚”,把乡愁和期盼写进情景剧
醉美乡村:体验乡村生活的田园乐趣,感受到生活的纯粹与美好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