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精粹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钟启泉主持】
[本书及作者简介]
M·戴维·梅里尔曾在斯坦福大学、杨百翰大学、犹他州立大学等学校任职,他一直致力于研究教学设计,在2001年获得了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颁发的“杰出服务奖”,以表彰他在教育技术的学术研究、教学和领导方面做出的贡献。《首要教学原理》一书被称为教学设计理论跨世纪转型的标志性成果,由国内教学设计专家盛群力教授主译。在《首要教学原理》一书中,梅里尔提出了教学的五大原理,即聚焦问题、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也称五星教学原理,并根据首要教学原理设计了波纹环状教学设计模式,这种模式包括六个步骤,即明确解决问题、设计问题序列、聚焦成分技能、适配教学策略、定型教学设计和安排教学评价。
当前,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形式越来越为教师们所熟悉,未来这股风潮毫无疑问还会延续下去,许多教师都会着手开发自己的微课,怎样更好地设计课程也成为大家普遍遇到的困惑。《首要教学原理》一书体现了教学设计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样适用于日常的教学。未来教育一定是问题解决取向的,而不是知识记忆取向的。在问题解决取向下,首要教学原理成为教学设计当之无愧的第一原理。在书中,梅里尔剖析了问题的内部肌理,并根据这种内部肌理对症下药,真正做到从扶到放,不断加强学习认知结构精致度,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首要教学原理
为了鉴别首要教学原理,我们在对大部分教学理论进行检阅后发现:它们都强调了聚焦问题教学,即便没有包括有效教学的全部四个阶段,也肯定会包括其中几个阶段。下图为说明首要教学原理,以及厘清各项原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这张图应该按顺时针的方向依次解读,分别代表了教学循环圈的四个阶段: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聚焦问题原理表明,这样的教学循环在解决现实世界问题或完成现实世界任务的学习环境中是最有效的。
——摘自《首要教学原理》,第20页
梅里尔将五项原理与教学策略效能水平联系起来解释了这些问题。教学策略效能水平有四种。教学策略效能水平0——只呈现信息。只呈现信息可以让学习者记住信息,但是记得快、忘得快,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并不奏效。教学策略效能水平1——示证新知。示证新知往往与呈现信息一起出现,与只呈现信息不同的是,示证新知会刻画细节,向学习者展示怎样在具体情境里运用信息;教学效能水平2——应用新知。在教学中,应用新知往往以练习的方式出现,然而很多练习是停留在回忆和再现水平上的,应用新知要求学习者能在各种情境中灵活运用技能,这才是真正地掌握。当学习者应用了新知后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有反馈。梅里尔除了提出我们所熟知的矫正性反馈外,还提出另外一类反馈,叫做“内在反馈”。教学策略水平3——聚焦问题。达到教学效能水平2时,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某一技能。但真实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因此,如前所述,聚焦问题是首要教学原理的核心,也是最大的亮点。这里的问题是有结构性的,结构性是指这个问题是真实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是有内在肌理的,可以层层剥开,提供细节和序列,通过解决问题可以不断丰富和改进学习者的心智模式。要达到教学效能水平3,除了聚焦问题外,还需要激活旧知和融会贯通两项原理。激活旧知是指学习前唤起学习者恰当的已有心智结构,而融会贯通是指学习后一方面要将自身的新知与旧知相关联,另一方面要与他人互动,形成同伴合作。
以上这几个原理似曾相识,似乎在所有的教学理论书中都是这样提的,但是同样是这几条原理,概念定义和组合方式不同,差别是很大的。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是拼接式的主题设计,把问题肢解成并列的成分技能,然后作为独立主题分开学习,认为把技能一个个攻破,拼接起来就自然能解决完整问题了。然而事实却是这样的:“这个技能前面是学习过,但已经很久了,差不多已经忘光了”“我搞不懂我学过这个技能和现在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一方面学习者缺乏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因为按先后顺序学习,学习者很容易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因此,梅里尔把聚焦问题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后面的四个教学原理都是因它而起,所以可以说聚焦问题是“首要教学原理中的首要原理”。聚焦问题意味着所有的学习都基于一个完整的问题而展开的,而这个完整的问题是有一个从易到难、从简到复的序列的,一般是先展示完整的任务,然后将各个成分技能组成一个逐步包含的序列,体现在不同的问题里。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拼接式的主题设计模式,首要教学原理倡导滚雪球式的问题设计模式。同时配合问题序列的是教学策略,或称为教学互动。在梅里尔看来,教学互动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向学习者提供内容,有讲解和展示两种,第二类是让学习者对内容作出反应,包括提问和操练两种。讲解就是向学习者提供一般信息,而展示则是向学习者提供细节刻画。而提问要求学习者回忆或再认信息,提问既可以针对一般信息,也可以针对细节刻画。操练要求学习者将信息应用到具体情境中去的细节刻画。问题序列加上教学策略,就是教学事件。
问题解决的五种技能
知识,即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技能,即我们怎么应用自己所知道的东西,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绝大多数学科内容可以看成是一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组合。本书使用“技能”一词来统指知识与技能的组合。成分技能则是知识与技能的组合,这是解决复杂问题或者完成复杂任务所必需的。书中确定了五种主要类型的成分技能:是什么、有什么、哪一类、如何做和发生了什么。每种类型的成分技能都针对不同的内容要素。
——摘自《首要教学原理》,第48~49页
首要教学原理强调教什么和如何教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此,梅里尔区分了五种技能,即是什么、有什么、哪一类、如何做和发生了什么。第一种,是什么,一般是指“事实、联系”。第二种,有什么,一般是指“名称、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要素:整体说明、部分与整体关系、部分名称、部分的描述。第三种,哪一类,一般是指“定义、属性”,包括以下内容要素:类别名称、关键特征、一组实例。第四种,如何做,一般是指“步骤与顺序”,包括具体问题或任务、系列步骤、步骤的示证、每一个步骤的结果、完成所有步骤的结果。第五种,发生了什么,一般是指“条件与后果”,常常用“如果……那么”的句式表示,包括具体问题或任务、条件、条件产生的结果。梅里尔认为在这五类技能中能够成为课程主要目标的,往往是后三类,即哪一类、如果做和发生了什么。前面两种不是课程的主要目标,而是起辅助作用的,即“是什么”“有什么”,后面三类技能里几乎都包括这两种技能,以“如何做”为例,“如何做”会涉及“有几个步骤”和“每个步骤是什么”的技能。
不同的技能对应不同的教学策略。“是什么”一般运用呈现信息和尝试练习,重点要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在长时记忆中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有什么”一般运用呈现信息、示证新知和应用新知,这里的关键是要让学习者包括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哪一类”一般运用呈现信息、示证新知、应用新知的教学策略,呈现信息的关键点在于讲清区分类别的关键特征,示证新知的关键点在于提供正例和反例,无论是正例还是反例,都应该是体现关键特征的,否则就是伪例。应用新知是要让学习者识别包含关键特征的例子,需要提供辅导和矫正性反馈。“如何做”一般运用呈现信息、示证新知、应用新知的教学策略,呈现信息的重点在于步骤及完成的结果,示证新知的重点是展示步骤,应用新知则让学习者逐步尝试自己做,体现从扶到放的过程。“发生了什么”一般采用呈现信息、示证新知、应用新知的教学策略,这里的呈现信息、示证新知关键在于引导学习者主动示证,就是自己猜测条件可否导致什么结果,而应用新知则需要学习者在全新的情境中辨别哪些条件是遇到过的,哪些没有,另外也可以通过追溯的路径,让学习者从结果推测条件。
波纹环状教学模式
波纹环状教学设计模式将实施教学的情境比做一个池塘,投入池中的小石子就是学习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石击水面,这一问题引发了教学设计过程。构成第一道波纹的教学产品是该问题的原型示证与应用。第二道波纹是同一类型问题形成的任务序列,构成第二道波纹的教学产品是序列中的每一个问题的示证或应用。第三道波纹是聚焦解决这类问题的成分技能,构成第三道波纹的教学产品是问题序列中所讲授的每种成分技能的示证或应用。第四道波纹是适配教学策略,包括在问题示证与应用中增加的结构化框架和同伴互动。第五道波纹是定型教学设计,包括界面、导航、补充教学材料的设计定型。第六道波纹是评估设计,包括数据收集、形成性评价和原型修正。
——摘自《首要教学原理》,第253~254页
梅里尔根据首要教学原理设计了波纹环状教学设计模式,这种模式包括六个步骤,即明确解决问题、设计问题序列、聚焦成分技能、适配教学策略、定型教学设计和安排教学评价。
第一步,明确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设计一般始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常常是一种抽象的呈现,而没有教学内容本身。而波纹环状教学设计模式把实施教学的情境比做池塘,投入池中的这颗石子就是要解决的完整问题,我们称之为问题原型。问题原型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明确问题的初始和完成状态,让学习者明白自己的起点和终点;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是学习的途径。其中,第二部分是示证,也就是告诉学习者后面我们会怎样指导他们学习;第三部分是应用,让学生明白他们需要做什么样的练习。
第二步,设计问题序列。问题序列是指一系列复杂性递增的连续性问题原型,体现学习从扶到放的过程。复杂性递增是指后一个问题比前一个问题需要多一至两个成分技能,成分技能是指条件和步骤。因此,这就需要收集各种问题细节刻画的样本,比如,以摄影为例,它的成分技能中的条件包括简洁、三分构图、布局、构图、线条,步骤包括造型、取景、修剪、编辑。根据这些成分技能,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从易到难的问题序列。
第三步,设计成分技能的教学策略。如果第一步和第二步是关于“教什么”的话,那么第三步就是考虑“如何教”了。当我们有了问题序列后,就要考虑其中的成分技能具体怎么教。因为成分技能包括条件和步骤两部分,教学策略主要包括示证和应用两种。
第四步,设计结构化框架和强化同伴互动策略。结构化框架是指激活、组织和利用学习者旧知来创设适合新知学习的心智模式,因为是将旧知结构化,所以被称为结构化框架。以摄影为例,好的照片具有画面简洁、明示布局、三分构图、巧用线条和合理构图这五个特点,这五个特点有个共同联系就是要将观众视线引向某处。因此梅里尔用了漏斗这个隐喻来有效调动学习者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如果说结构化框架是个人层面的,那么同伴互动则涉及人际层面,可以设计各种同伴活动用于首要教学原理的各个阶段,包括同伴分享用于激活旧知,同伴讨论用于示证新知,同伴合作用于应用新知,同伴评价用于融会贯通。
第五步,定型教学设计。定型教学设计是指整体规划一门课程,这里包括对课程的整体设计,为了增加课程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建议在课程开始时有一个整体性的概览,结束时有一个整体性的总结,在课程进行中有一条线索,有助于学习者的整体把握。
第六步,安排教学评价。波纹环状教学设计模式提倡持续性地进行评价,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有相应的反馈机制。
(本文作者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刘徽)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16年10A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