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全国生态日 记者为您梳理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购买绿色旅游产品,如生态旅游和低碳旅行。 #生活知识# #生活方式# #绿色生活# #绿色消费#
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首个全国生态日的活动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记者为您梳理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我们一起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共筑洛阳绿水青山。
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生态环境
垃圾分类,低碳生活新时尚
您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吗?根据《河南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
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金属、玻璃制品等适宜回收、可循环利用的生活废弃物。有害垃圾主要包括电池、灯管、药品、杀虫剂等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废弃物。厨余垃圾主要包括家庭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厨余垃圾等易腐烂的、含有机质的生活废弃物。其他垃圾主要包括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之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目前,我市城市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80%,垃圾分类正在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生活垃圾按照分类分开袋装,精准投入小区内及其公共场所设置的分类垃圾桶,举手之劳,便能为保护生态环境出一份力。
绿色生活,从低碳出行做起
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固体颗粒。
洛阳市大气污染防治市聘专家组专家介绍,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对我市秋冬季细颗粒物(PM2.5)来源作出精细化解析,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对我市PM2.5生成的影响最大,“贡献率”高达29.6%。机动车直接排放出的颗粒物并不是很多,但被排放出的颗粒物与大气中的其他物质产生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生成硝酸盐和铵盐等颗粒物,加快了PM2.5的增长速度。
科学统计数据显示,如果我们每个月少开一天车,每辆车每年可减碳约98千克。因此,我们提倡低碳出行,尽量选择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环保又健康。
配合“限塑”,从自备储物袋做起
塑料制品如果在使用环节处置不当,将会造成“白色污染”,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今年,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明确商品零售、电子商务、餐饮、住宿、展览等五类经营者禁止、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连日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市民去商超时自备储物袋的情况明显增加。今年,我市多家医疗机构不再提供免费塑料袋。我市卫健部门呼吁广大市民理解并配合“限塑”工作,在就医时尽量自备储物袋,共同营造节制使用塑料储物袋的良好氛围。
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在经营场所或网站醒目位置张贴、摆放或设置国家禁、限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的标语或链接标识,积极鼓励引导消费者使用替代产品。
节约用电,从你我做起
国网洛阳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每发1千瓦时电需要燃烧400克煤炭,用煤发电不仅消耗地球资源,还会污染环境。
1千瓦时电可以使25瓦的灯泡连续亮40小时、家用冰箱运行1天、普通电风扇运行15小时、1匹空调开1.5小时、8千克的水烧开、电视机开10小时。我们要珍惜节约电力资源,共同打造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生活环境。
该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市民要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并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家用电器即开即用,避免长时间待机;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减少空调使用时间和频次;电冰箱储存食物不宜过满,尽量减少电冰箱开门次数和时间;离开办公室时,及时关闭电器电源,减少待机耗电。
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
昨日,记者从洛阳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022年,我市中心城区总用水量为1.38亿立方米。
洛阳市区有黄河、洛河、伊河、瀍河、涧河等多条河流,但洛阳为缺水型城市,属资源型缺水地区,因此需要积极开展节约用水行动。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该公司工作人员提醒,家庭节水,需要广大市民适量用水,用多少水,放多少水;尽量使用器皿盛水洗漱,短时淋浴,勤关勤开;使用节水型花洒,淋浴时可以用大盆接水,回收的水可再利用;可用淘米水、清洗果蔬的水或养鱼水给盆栽植物浇水,既可节水又能促进植物生长;可收集家庭洗菜、淘米、淋浴或洗衣的污水冲洗厕所。(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申利超 王博东 余子愚 李三旺 通讯员 张果峰 崔建宇 文/图)
举报/反馈
网址:首个全国生态日 记者为您梳理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https://klqsh.com/news/view/141606
相关内容
倡导绿色低碳 生产生活方式节能环保:让绿色低碳成为日常生活方式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低碳行为 十大常见低碳生活方式分享
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风尚
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倡导绿色消费观念.pptx
下列哪种生活方式体现了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理念()
做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来论)
“三晋绿色生活”平台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
河北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