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我不是看开,我只是饿得没力气纠结了!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提起苏轼,大家想到的都是他豁达、洒脱、看透人生。但你有没有想过——他不是天生乐观,而是被生活逼成了“情绪管理大师”。
从“乌台诗案”入狱九死一生,到一贬再贬,黄州、惠州、儋州……别人被贬一次就心态崩盘,苏轼却在一路颠沛流离中吃出了境界、写出了光、活出了彩。
为什么?因为他没得选。
贬到黄州,穷得吃不起羊肉,他就啃没人要的羊脊骨,还美其名曰“嚼汁声可听”。贬到惠州,连饭都吃不上,他就研究荔枝,“日啖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海南岛,那可是宋朝最偏远的蛮荒之地,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你以为他是真洒脱?其实是他太聪明了。
他知道愤怒没用、抱怨没用、躺平更没用,不如笑对风雨,边吃边写边自嘲。他用幽默对抗命运,用诗词治愈自己。
其实苏轼心里哪有那么“空明”?他也曾写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落寞,也曾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无奈。但他没有沉沦,而是在最低谷里,活出了最高级的人生姿态。
我们总说“学苏轼的豁达”,但真正该学的是他的“清醒式乐观”——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今天的我们,也会遇到低谷、被误解、被打压、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
这时候不妨想想苏轼:他在最苦的地方都能笑着吃肉(哪怕是骨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挺过去?
所以别再说“苏轼看得开”,他是扛得住、熬得起、吃得下、写得出的大宋第一心灵导师!#苏轼# #苏轼诗词# #东坡居士苏轼# #苏轼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