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悄悄席卷大家的文艺生活

发布时间:2025-08-13 11:22

社区图书馆借阅趣闻:借书记录成了大家的悄悄话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琐事趣闻# #社区生活新鲜事#

  用优质创作引领新大众文艺

  微短剧正在往精品化的路上蓬勃发展,《2024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截至去年,我国的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超过6亿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如果说微短剧2004年还处在“黎明期”,现在已经进入爆发期,发展非常快,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大,不可忽视。作为整个视听文化里的新形态,张颐武表示,当下微短剧形式多样,其接受的群体非常广泛,把很多老年人也拉到文化消费里来,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受到愉悦、安慰和激励。大量长剧的工作人员也加入到短剧创作中来,长剧平台也推出了一系列微短剧,在出海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盈利模式,微短剧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可以继续通过完善评奖机制、激励创作者、加强平台监管等方式,推动优质短剧不断涌现。同时,创作者自身也需注重内容质量,加强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以打造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新大众文艺”的概念才刚刚提出,尚有许多难题值得探索,但未来经过人民检验的节目,最终才会被推上更大的舞台。 张 楠

  打破“高冷”更具生命力

  很大程度上,新大众文艺与新传媒时代联系在一起。

  新大众文艺的新主体,不再是传统的作家、导演或艺术家,而是每一个普通人。新传媒时代赋予每个人表达和创作的权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一个账号,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

  比如,“想唱就唱”的人们不必经由选秀节目,就能以“唱歌博主”身份被更多人看到,彝族小伙海来阿木就是实证。比如,北京电影学院“90后”保安张中臣就自编自导了电影,还拿到电影节大奖。再比如,南京秦淮红花街道开设“居民文化夜校”,成功举办手机摄影、书法、声乐、爵士等18门文化课程,培育出一批创作型文艺人才。

  这种“去中心化”的创作模式,带来形式丰富、内容多样、角度多元的文艺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戏剧或电影,而是融入了短视频、网络小说等多种形式。他们的作品打破传统文艺的“高冷”形象,甚至轻松、幽默甚至戏谑,充满了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也让新大众文艺更加贴近生活,更具蓬勃生命力。 孔小平

  当普通人成为文艺舞台的主角

  在“外卖诗人”之后,这段时间网上新出来了一名“田间诗人”,昵称为“沂蒙二姐”的三农领域自媒体创作者在网上发布了自己在田间地头写下的诗歌,把白雪比作“老天爷撒的糖霜盐”,把春天比作“花红柳绿的宣言”,质朴生动的语言获得了网友们的点赞。

  回想起来这几年草根出身的野生诗人、野生作家真不少,“菜场作家”陈慧一边卖菜一边写作,写出了一群菜场小贩的人生炙热,在小红书上写父辈回忆录的博主董红伟出版了长篇小说《云边之河》,育儿嫂范雨素写下《我是范雨素》《久别重逢》,触动无数读者的心弦……他们都不是职业作家,但都因为网络走红点亮了不一样的人生。

  在数字化的浪潮之下,人民大众正在从台后走向幕前,从文艺的接受者、欣赏者变成了文艺的传播者、创作者、评价者,人民大众创作文艺,人民大众评价文艺,从内容到形式再到传播,如今的文艺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沈 昭

网址:新大众文艺悄悄席卷大家的文艺生活 https://klqsh.com/news/view/147839

相关内容

新大众文艺新在哪里
创造面向未来的大众文艺 ——“新大众文艺:现象与意义”研讨会在京举行
女大学生必读!励志书单助你悄悄变优秀
夫妻俩街头卖艺表演“钢筋锁喉”,演出结束丈夫满脸心疼,悄悄转头抹泪
河北:文化名家工作室成群众文化生活新热点
东莞新大众文艺从“现象级热潮”升级为“可持续生态”
艺术与生活文案短句,美感爆棚
艺术与生活的文案灵感集
艺术与生活作文800字
文化艺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