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世界:七十岁开启旅居生活的5种智慧方式

发布时间:2025-08-13 12:22

世界七大洲的旅游线路推荐 #生活知识# #旅游生活# #旅游线路#

很多人到了七十岁,就把自己活成了一件珍贵的古董。摆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接受儿孙的瞻仰,但轻易不敢挪动。生怕一动,就磕了碰了,散架了。年轻时总想着等有钱有闲了,就去周游世界。可真到了有钱有闲的岁数,腿脚却被自己心里的绳子捆住了。

所谓的旅游,在今天成了一件苦差事。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跟着一群人赶场子。回来累得半死,除了几张照片,什么也没留下。样的折腾,对七十岁的人来说,不是享受,是消耗。

别再去赶那种集市了。晚年的出行,不是为了看风景,是为了换一种心情。不是为了告诉别人你去过哪里,是为了跟自己好好待一会儿。旅居,不是旅游。是换个地方,慢慢地生活。你不需要走遍世界,你只需要找到一个能让你心安的地方,住上一阵子。下面五个门道,是给那些还想出门看看,但又不想折腾的老伙计们准备的。

一、 忘掉行程单,像本地人一样去生活

扔掉你的行程单。什么一天逛三个景点,两天走一个城市的计划,都撕了。到了一个地方,你的任务不是去“完成”景点打卡。你的任务,是去生活

找一个能短租的房子,带个小厨房最好。别住酒店,酒店是驿站,不是家。安顿下来,第一件事不是去最有名的那个古迹,而是去最近的菜市场。看看当地人都吃什么菜,怎么讨价还价。听听那你不懂的方言,感受一下那里的烟火气。

明代有个叫徐霞客的人,一辈子都在路上。他不是游客。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考察山川地貌,记录风土人情。他会在一个山里住很久,就为了等一场雨,看瀑布最大的样子。他把旅行当成了一门学问,一次探究。所以他写出来的东西,几百年后还在被人读。因为他写的是一个地方的骨肉,不是皮毛。

你的旅居,也要有种探究的精神。探究的不是地理,是生活本身。上午去公园看人下棋,下午找个茶馆喝茶。晚上自己开火,做两个小菜。把自己看作一个临时的居民。

日本的俳句大师松尾芭蕉讲过,日子就是旅程,旅程就是住家。把旅途当成家一样经营。

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有个说法,要想造出永恒的建筑,人得先让自己变得永恒。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方,你得先把自己的节奏,慢得和地方同步。

二、 不带目的地,只带一个主题出门

不要再抱着“我要去桂林” “我要去大理”的想法。换个思路。把你的旅行,变成一个主题活动。

比如,你喜欢吃,那就来一次“寻味之旅”。找一个以面食出名的小城,每天的任务,就是去吃一家不同的面馆。吃完,自己琢磨,回来试着做。或者,你喜欢听戏,那就去一个有地方戏种的小镇。白天在街头巷尾溜达,晚上就去戏园子听戏。和票友们聊聊,甚至跟着学两句。

这样的旅行,有根。你的所有行动,都有一个中心。你不再是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而是在一个你喜欢的领域里,做一次深度挖掘。你会发现,一个小小的爱好,能带你看到一个地方最深处的样子。

加拿大有个作曲家,叫默里·谢弗。他开创了一个叫“声景”的学问。他的旅行很特别,就是去世界各地“听声音”。他会带着录音设备,去一个古老的村庄,录下清晨的鸡鸣和傍晚的钟声。去一个港口,录下轮船的汽笛和海浪的声音。他通过声音,去感受一个地方的性格。他的旅行,不是用眼睛看的,是用耳朵听的。

电影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讲过,艺术家有责任成为一个仆人,成为艺术的载体。你的爱好,就是你的艺术。你的旅行,是为你的爱好服务。

音乐家约翰·凯奇也说过,世界上没有空无一物的空间或时间。总有东西可看,总有声音可听。当你带着一个主题出门,你的感官就全被打开了。

三、 行囊要轻,心也要轻

出门的东西,越少越好。带几件换洗的衣服,带上必需的药品,足够了。别把家都搬过去。你的目的地,不是蛮荒之地,什么都买得到。行李太重,累的是你的身体,也是你的心。

比行李更需要减负的,是你的头脑。把你的老习惯,老观念,老脾气,都留在家里。不要到了一个新地方,还用老眼光去挑剔。抱怨饭菜不可口,抱怨别人生活方式不健康,抱怨年轻人不懂规矩。你是去适应新环境的,不是去改造新环境的。

美国有部电影叫《在云端》。里面那个主角,是个常年飞来飞去的人。他有个理论,就是把人生所有的人际关系和物质财产,都想象成一个背包。背包越重,人走得越慢,越不自由。晚年的旅居,就是一次练习如何清空背包的机会。

你得学会欣赏不同。吃不惯的东西,可以不吃,但要去品尝。看不惯的习惯,可以不学,但要去理解。心里的东西清空了,新的东西才能装进来。

日本的整理专家近藤麻理惠有句话,问自己想拥有什么,其实是在问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问自己出门要带什么,其实也是在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才能活得自在。

古罗马的斯多葛派哲人爱比克泰德早就看明白了。一个内心没有欲望和恐惧搅扰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放下你的挑剔和预设,就是放下了精神的包袱。

四、 一个人出门,但不要一个人待着

老两口一起出门最好。如果是一个人,也不要怕。一个人出门,不是为了享受孤独,是为了拥有更多与人相遇的机会。

不要把自己关在租来的房子里。主动走出去,和人发生点联系。不需要你会说外语,也不需要你有多会社交。一个微笑,一个点头,就是最好的通行证。

每天去同一家店买东西,去同一个公园散步。时间久了,自然就和人混熟了。学几句最简单的当地方言,比如“你好”“谢谢”。当你磕磕巴巴地说出来时,对方回报给你的,一定是善意的笑容。

我从一个朋友那里听来一件事。一位英国老太太,丈夫去世后,独自搬到了意大利的一个小山村。她一句意大利语都不会。她就每天去村口的面包店,用手比划着买一个面包,然后对老板娘笑笑,说一句生硬的“你好”。日复一日。后来,老板娘开始请她喝咖啡。再后来,村里的人都认识了她,请她去家里吃饭。她没有刻意去交朋友,她只是把自己,真诚地放在了那里。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讲过,我语言的极限,就是我世界的极限。多学一个词,你的世界就大了一圈。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也有个说法。两个人的相遇,就像两种化学物质的接触。只要有反应,彼此都会被改变。不要怕和陌生人说话。每一次交谈,都是一次小小的化学反应。

五、 身体是本钱,别拿它开玩笑

七十岁了,出门在外,安全和健康是头等大事。别为了省钱,去住那些不安全的便宜旅馆。别为了挑战自己,去爬那些没开发过的野山。你的身体,不是年轻时候的身体了。它需要被尊重,被呵护。

选择目的地,要考虑当地的医疗条件。出发前,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把所有常备药都带足。买一份靠谱的旅行保险。这些不是麻烦,是让你玩得安心的保障。

慢游,本身就是一种对身体的爱护。不赶时间,不透支体力。累了就歇,困了就睡。每天保证足够的散步,但不要走到筋疲力尽。吃得清淡,吃得新鲜。

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后半生都被固定在轮椅上。他的身体不能旅行,但他的思想,在整个时空里漫游。他没有被身体的局限困住。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他的旅程。他的例子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种和自己身体和平共处的方式。

作家村上春树是个常年坚持跑步的人。他在书里写,痛是难免的,苦却是甘愿的。年纪大了,身体上有些不舒服是正常现象。但不要让它变成一种精神上的痛苦。接受它,然后绕开它。

古希腊的柏拉图早就说过,缺乏运动会毁掉每个人的良好状态,而运动和有条理的体育锻炼可以拯救并保护它。旅居,就是一种温和的,持续的锻炼。

别再把世界关在门外了。你的人生,还没到谢幕的时候。换一种方式,走出去。不是为了征服世界,而是为了和世界,和自己,温柔地相处。你的心情,会因为窗外不同的风景,而永远明媚。

举报/反馈

网址:漫游世界:七十岁开启旅居生活的5种智慧方式 https://klqsh.com/news/view/148146

相关内容

哲学书籍十大排行榜:开启智慧之旅的必备读物
人生必读的十本书:开启智慧之门,照亮心灵之路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3套漫画书:冒险、文化与智慧的启蒙之旅
七种生活哲学,智慧生活,思想洞察,精神世界充实!
六大旅行方式助你畅游世界
人工智能与漫画:开启未来智慧生活的新篇章
改变人生的5本书,开启智慧与成长之旅
老年生活的智慧法则:十句话让你无忧无虑
70本经典书籍开启智慧人生的旅程
人生必读的十本书:启迪心灵的智慧之旅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