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校园到宣城小院 她用巧手“绣”出匠心

发布时间:2025-08-13 16:12

从北京出发,可选择京沪高速自驾到上海,沿途欣赏长城风光。 #生活知识# #旅行生活# #自驾游线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在宣城“布宣小院”里,36岁的郑婷正低头专注地穿针引线,指尖翻飞间,一幅刺绣作品渐显雏形。这位皖南特色刺绣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身后,藏着一段从南京校园创业起步,到上海深耕非遗传播,最终回归家乡守护文化根脉的动人故事。

南京校园里的创业萌芽

郑婷与手工的缘分,早在南京读大学时就已悄然萌发。彼时她就读于公共关系专业,却对画画、做手工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为了将这份热爱“落地”,她跑到大市场批发小饰品、彩珠等材料,琢磨着把兴趣变成实践。

大一下学期,郑婷在学校门口租下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店铺,开起了美甲店。小小的空间里,她用画笔设计美甲样式,用耐心服务每一位客户。2008年前后,这个校园小店每月能为她带来1000多元纯收入,不仅让她实现了生活费自理,更让她在指尖的创作中,埋下了对“匠心”的最初理解。

“无论是美甲还是手工,都需要专注和热爱,才能做出让人喜欢的东西。”郑婷告诉记者,她从小就痴迷于外婆手中的针线,长大后爱上了画画和手工,尤其喜欢给娃娃缝制小衣裳,美甲店算是一个小小的尝试和起步。

从社区课堂到非遗舞台

在南京度过几年求学时光后,因家人赴上海工作,郑婷也随之来到这座大都市。2010年,她在上海结婚生子,闲暇时仍放不下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孩子一周岁时,她亲手制作布艺、面塑作为礼物,十二生肖面塑在她手中捏得栩栩如生,发到微信朋友圈后意外收获大量关注。

这些手工小物件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有人找她购买,有教培机构请她去授课。随后,郑婷又在社区里当起了志愿者教师。从孩子到老人,她耐心讲解每一个步骤,结合传统节日设计课程,还融入新兴元素定制社区专属手工课,让“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在创作中传递。

此后,她的手艺被更多人看见。2016年底,经社区推荐成为上海老年大学兼职老师;2017年,与几个志同道合者成立了文化工作室;还获评上海市妇联非遗公益项目特聘讲师、上海市民文化节百强达人。在众多身份中,“宣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皖南特色刺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最让她珍视。这份荣誉,让她想起外婆手中的针线,想起家乡宣城的山水。

让老手艺在故土扎根

“敬亭山的云雾、桃花潭的碧水、宣纸的意境,都是我刺绣的灵感。”在上海授课时,郑婷总忍不住说起家乡。越来越多上海朋友被她描述的宣城吸引,这让她萌生了返回家乡的念头。

今年初,郑婷带着家人回到宣城,6月,“布宣小院”试营业。这座小院以皖南特色刺绣为核心,融合掐丝景泰蓝、扎染、面塑、绒花等传统手工艺,成为沉浸式非遗体验空间。几位宣城的全职妈妈加入她的团队,一起接待从上海专程而来的体验者,爱人也带着孩子在此忙碌,“这种充实温暖,是大都市给不了的。”

“自己琢磨比不过系统学习。之前跟老师学过面塑、掐丝景泰蓝,后面计划再去苏州学一下刺绣,让外婆、妈妈传下的老手艺焕发新彩。”郑婷说,技艺要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因此需要持续学习新知识。

从南京校园的几平方米小店,到宣城承载乡愁的小院,郑婷用一针一线,绣出了手工爱好者的成长轨迹,更让传统文化与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南京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址:从南京校园到宣城小院 她用巧手“绣”出匠心 https://klqsh.com/news/view/148919

相关内容

品苏绣匠心,赏花海盛景!苏州高新区开启“苏城环游记”首条非遗主题游
巧手匠心展风采——学校举办手工艺品制作大赛
“中国工人大思政课”暨“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示范活动在九江举行
从老城区到大剧院 济宁老人的“新校园故事”
沉浸式戏曲体验:从校园到社区的文化之旅
南昌大学校园劳动日:以“劳”育人 收获丰收“果实”
走出校园,文化惠民 天津茱莉亚学院携手天津音乐厅奏响“城市之声”
巧手织岁月,匠心暖流年
中国众多传统手工艺的匠心传承与创新发展
手工刺绣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