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
而国学就像是一杯热茶,在寒冷的冬日里,给我们带来温暖;在疲惫的时候,给我们带来力量。
读国学,不需要你有多高的学历,也不需要你有多深的学问,只要你有一颗愿意学习的心,它就会用它的方式,温暖你的心灵,照亮你的生活。
它是那些古老的智慧,是祖辈们用一生的经验总结出来的道理,是那些写在书本上、流传在口头上的故事和教训。
国学里藏着很多温暖人心的东西,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善良,要懂得感恩,要尊重别人。
就像《论语》里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简单易懂,却能让我们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更加懂得换位思考。
国学还告诉我们,无论生活有多难,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就像《庄子》里说的,“顺其自然”,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要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今天分享5本经典的国学好书,值得每个人去反复地读。
01
《王阳明全集》
作者:王阳明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能被称为圣人的不过寥寥,王阳明便是其中之一。
他文能开宗立派,创立影响后世五百年的 “阳明心学”;武能平定叛乱,挽救王朝于危亡。
从朝堂到民间,从修身到治国,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路。
这套《王阳明全集》以民国二十三年商务印书馆《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对照多版本校订,完整收录王阳明 38 卷传世之作。
包含《传习录》《年谱》《奏疏》《诗词》等,全面展现其哲学思想、生平经历与处世智慧。
读《传习录》,可悟 “知行合一”“致良知” 的哲学精髓;
读《年谱》,能看他如何在困厄中 “龙场悟道”;
读《家书》,可学 “勤读书、早立志、修己身” 的治家之道。
书中文字通俗晓畅,搭配生平安置与思想解析,让圣人智慧不再遥不可及。
王阳明的思想备受推崇,曾国藩称 “读王阳明,让我受益一生”,梁启超言 “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章太炎赞 “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如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开设王阳明心学课程,央视纪录片《王阳明》热播,B 站相关视频播放量破百万,足见其跨越时空的影响力。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困于焦虑、迷茫与抉择:遇事慌乱、知易行难、内心脆弱…… 而王阳明的智慧恰能对症化解。
他说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教我们在困境中修心;“知行合一” 提醒我们用行动破局而非空想;“心即理” 指引我们向内心寻安宁。
若不懂处世智慧,难免在生活中处处碰壁,陷入 “知易行难” 的困局,甚至迷失自我。
02
《史记》
作者:司马迁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史记》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峰。
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史书,更像是一部横贯古今的人类命运交响曲。
它记录的,不只是帝王将相的荣辱沉浮,更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挣扎、选择与闪光的真实人生。
司马迁以一己之力完成了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鸿篇巨制,不仅奠定了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也用文字点燃了后人对命运、对人格、对时代的永恒思索。
《史记》的伟大,在于它的“真”与“人”。司马迁没有为了讨好权贵而美化历史,也不以道德先入为主地审判人物。
他笔下的李斯、张仪、吕不韦、项羽、韩信、廉颇……或奸或忠,或成或败,皆以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他让我们看到:即便在专制的秦汉时代,个体的力量、意志与悲剧色彩,依然能在命运的洪波中留下深刻痕迹。
宫刑之辱,换作常人,可能一生沉默,而他却用笔写下了《史记》,为自己、也为历史上千千万万沉默者立传。
他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用自己的方式,让那些在当权史观中本该被忽视的人物都拥有了被看见的机会,获得了“重于泰山”的尊严。
那句“项王按剑而跽曰:‘彼可取而代也’”中充满了权谋下的野心与悲凉;
“吾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则浓缩了游说之士的独立精神;
而“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又道出千古士人的无奈与达观。
今天再读《史记》,你会发现,它其实早已超越了“史”的范畴。它是人性的镜子,是文明的启示,是个体与时代博弈的纪实。
03
《道德经说什么》
作者:罗大伦
在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中,我们总是在追逐目标、解决问题、应对变化,却时常忽略了一个古老而深刻的问题: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该如何安顿身心?
不是这个世界有问题,也不是我们的努力注定付诸东流,而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
对回报的执着,影响了我们的初心,让我们无法竭力做好该做的事;
对物质无止境的追求,让我们急切地想要更多,幸福感反而越来越低,身体也越来越吃不消。
凡此种种,我们都可以从《道德经说什么》里找到解决之道。
很多人一听《道德经》,或敬而远之,或只当成晦涩的哲理吟诵。罗大伦却用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老子的思想世界。
他以中医思维、历史背景与现实经验为依托,把那些看似玄妙的“无为”、“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等理念,化作一条条具体可行的人生之道。
当我们习惯以“效率”和“控制”主导生活时,《道德经》却提醒我们:“强行者不得”。
告诉我们人生并非一路向前的冲刺,而是懂得顺势而为,懂得退让、懂得敬畏自然和命运的循环。
《道德经》是一部“内心养护之经”,它不仅教我们如何生存,更教我们如何活得安然。
尤其在这个压力无处不在的时代,老子提倡的“清静无为”、“知足常乐”恰如一剂良方,帮助我们卸下过度追求的负担,回归本真之心。
在这个被快节奏裹挟的世界里,这本书能让我们慢下来,静下来。
从浮躁中退一步,看清楚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这样的书,值得一读再读。
04
《古文观止》
作者:吴楚材 / 吴调侯
《古文观止》自清代编成以来,便被誉为“学古文者的必读之书”。“观止”二字,意为“文之极也”,意指入选篇章皆为古文中的巅峰之作。
书中所选文章,上起先秦《尚书》《左传》,下至明代张溥之文,涵盖了散文、史传、策论、奏议等诸多文体。
它如同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用最精炼的篇章展现了两千余年的文化脉络和思想演进。
打开《古文观止》,你会遇见苏轼在《赤壁赋》中挥毫洒脱、超然物外的哲思;
也会读到李密在《陈情表》里字字哀婉、情真意切的孝子心声;
你会在诸葛亮《出师表》中感受到忠臣挂帅的无奈与悲壮;
在韩愈《师说》中听见激烈的呼喊与对教育的振聋发聩。
每一篇都不是枯燥的古文练习题,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切片,是那个时代最动人的声音,最深刻的情感。
吴楚材与吴调侯两位编者将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精心辑录,还配有简明扼要的评注,引导读者赏析文章结构、理解文义情感,令人在品味语言之美的同时,也能渐入文字之境,感知文心之深。
他们的编选标准并非一味求繁复难懂,而是力求“文简而意深”,让读者可以在有限的篇幅中感受无限的人生智慧与艺术魅力。
它教会我们什么是“忠诚”“礼义”“廉耻”,也教我们如何在万变世界中保持内在的秩序与尊严。
在快节奏中静下心来,读几篇古文,也许你会惊讶于古人思想的深邃和文字的精炼,仿佛那不是几百年前的文字,而是与你此时此刻心意相通的交流。
05
《论语》
作者:孔子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论语》如一盏不灭的长明灯,照亮了千百年来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
它不是一部冗长深奥的哲学巨著,却以短短五百余章的语录体形式,传递了孔子及其弟子最精粹的人生智慧与伦理理念。
《论语》之所以能穿越两千五百年的风雨而依然生动鲜活,不仅在于它字里行间流淌着儒家思想的血脉,更在于它触及了人性深处那份对理想人格、和谐社会与温良敦厚的终极追求。
你会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学会换位思考的善意,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明白终身学习的谦卑,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中体会诚实与真知的边界。
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类句子,更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内心的格局与气度。
《论语》所传达的,并非某种僵化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历久弥新的为人之道。
它的核心是“仁”,是一种推己及人、关怀他人的心胸。
而孔子本人,在弟子眼中也并非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会忧愁,会犹疑,会感伤,但他的坚定、温厚、博爱与克己,则成为了一代代人心中的人格楷模。
《论语》不是塑造神圣的教条,而是引导我们成为一个更真实、更有温度、更有德行的人。
在追求效率和成功之外,别忘了回望内心;在追求权力和名利之时,别忘了坚守底线;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别忘了以诚待人,以礼示人。
就像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道,不是外在的规则,而是心中的方向,是一份对美好人格的执着信仰。
《论语》值得我们一生慢读,更值得我们一生力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