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穿刺:百年历史回顾与展望
美甲行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展望 #生活知识# #生活小知识# #化妆技巧与美容# #美甲技巧与流行趋势#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疾病,在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方法中,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FNA)已成为术前评估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金标准。但是在甲状腺穿刺的早期,并不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也不是细针穿刺,更不是同时做甲状腺癌的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尽管现在甲状腺穿刺很常见,但实际上已有百年历史。
以下分几个阶段,对甲状腺穿刺的百年历史进行回顾,并分析其现状与未来发展。
一.甲状腺穿刺的起源与探索阶段 :
甲状腺穿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这个阶段长达40年,即从上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这一时期的穿刺操作的特点是:1.属于盲穿阶段,主要依赖医师手法触诊引导,缺乏影像学辅助。2.穿刺针比较粗。3.细胞学诊断无统一标准。在上世纪50年代,以瑞典为首的欧洲国家才开始甲状腺结节的FNA检查。
二.穿刺技术融合阶段:
从上世纪80年始,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技术开始在临床应用,并逐步标准化,这一阶段约经历了20年,称为技术融合期。
此阶段主要突破有:1.超声影像的实时引导能清晰显示穿刺针道和针尖位置,显著提高了对小至3mm结节的取材准确性。2.超声能够帮助避开重要血管和邻近结构,大大降低了穿刺并发症风险。3.通过识别甲状腺结节的实性部分和血流分布,选择最具诊断价值的区域进行取样。这一时期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穿刺准确率达到95%,敏感性83%,特异性92%,阳性预测值75%,确立了其作为甲状腺结节首选诊断方法的地位。
三.穿刺适应证与操作规范完善阶段。
进入21世纪后,甲状腺穿刺的适应证与操作规范的逐步完善,这一阶段从2000年开始至2010年,大约经历了10年左右。在这个阶段,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的适应证标准逐渐明确并趋于精细化。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和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等相继发布了基于循证医学的指南,如2009年ATA指南提出的甲状腺穿刺的指征包括:结节直径大于10mm且超声表现为实性低回声;直径小于10mm但具有恶性超声征象;直径大于5mm伴有高风险临床病史;任何大小但伴有可疑淋巴结转移征象;以及TSH水平异常和降钙素增高的患者。
中国甲状腺穿刺起步较晚,国内最早的甲状腺FNA报道见于2000年左右,且初期细胞学诊断率仅为40%。但2010年后中国的US-FNA应用显著增加,部分医疗中心的细胞学诊断率已达到91.3%,接近哈佛医学院的水平。
此外,粗针穿刺活检(US-CNB)作为补充手段也开始受到关注,粗针穿刺特别适用于FNA无法明确诊断的滤泡性肿瘤。研究数据显示,对于直径大于1.0cm的结节,CNB的取材满意率为94.6%-100%,诊断符合率达85.3%-100%。甲状腺滤泡性肿瘤在细针穿刺,甚至手术中冰冻快速病理诊断也有一定难度,而粗针在鉴别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良恶性方面优势明显。
四.细胞学诊断与分子学诊断融合阶段(精准诊断阶段):
从2010年以后至今,开始了细胞学诊断系统的建立与分子诊断融合时代。在这个阶段开始的前3年,即2007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Bethesda甲状腺细胞病理学报告系统",为甲状腺FNA细胞学诊断提供了标准化框架,该系统将诊断结果分为六类:I类(无法诊断或不满意)、II类(良性)、III类(意义不明的细胞非典型性病变或意义不明的滤泡性病变)、IV类(滤泡性肿瘤或可疑滤泡性肿瘤)、V类(可疑恶性肿瘤)和VI类(恶性肿瘤)。
这一分类系统的意义在于:1.规范了诊断术语。2.为每一类别提供了相应的恶性风险预估和临床处理建议,极大地促进了病理与临床的沟通。这一时代也称为精准诊断时代。其突出特点是分子标志物检测与常规细胞学的结合。如BRAF-V600E、RAS等基因突变检测开始应用于FNA标本,特别是在Bethesda III-IV类不确定结果的病例中。
研究表明,分子检测可显著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尤其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或甲状腺外浸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基因突变检测也有其局限性,如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突变阳性率可达60%-70%,这种情况称为“突变型”,但也有30%-40%突变检测为阴性,这种情况称为“野生型”。因此当镜下细胞学诊断不能确定甲状腺乳头状癌,基因检测突变型可以确诊甲状腺乳头状癌,但野生型并不能排除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乳头状癌分为15种亚型,不同的亚型其基因突变情况有所不同。因此不能认为甲状腺细针穿刺为野生型,穿刺就白做了。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是不是甲状腺结节越大,穿刺越容易,越能获得较准确诊断?2025年最新研究研究发现:当甲状腺结节≥3cm时,FNA对乳头状癌的假阴性率达46.4%,明显高于<3cm结节的3.4%-16.2%。这一发现质疑了当前以4cm为手术阈值的指南建议,可能对未来临床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关于甲状腺穿刺的并发症。细针和粗针穿刺都有一定的并发证。几乎肯定的是:细针穿刺相对较安全,穿刺出血发生率很低。穿刺后肿瘤是否局部种植转移的问题,也是患者和家属担心的事。
从理论上讲,穿刺尤其是粗针穿刺导致肿瘤针道种植是可能发生的,但实际发生率极低,根据美国1年内行甲状腺FNA检查患者达28.8万例,但文献报道(2010年)的肿瘤种植转移仅19例(发生率为6.64/10万)。
以上内容讲述了甲状腺穿刺的百年历史演变。
那么我们要问,甲状腺穿刺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又有哪些挑战?
关于甲状腺穿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穿刺技术标准化与普及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北京、上海和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等地区开展较好。但即使是发达省份,这些省份的地级市三级甲等医院,仍存在短板,如穿刺刚刚起步,穿刺基因突变检测还不能开展,需要外送。外送检测虽然解决了一时之需,但有的体制内医院还禁止外送,目前限于两难的境地。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以下措施或手段来解决:1.需要各级医院的领导了解情况,通过行政手段解决实际问题。2.进行规范化培训、控制质量,推广指南,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技术差距。3.加强超声医生、穿刺操作者、病理科学家之间的协作,建立多学科合作团队模式,提高甲状腺穿刺的诊断水平。4.在甲状腺穿刺的诊断分析中融入AI技术和理念,可能会使诊断分析及判断更加清晰,使甲状腺穿刺的诊断水平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小结:回顾甲状腺穿刺的百年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甲状腺穿刺起源及探索阶段;2.穿刺技术融合阶段;3.穿刺适应证及规范完善阶段;4.细胞学诊断与分子学诊断融合阶段。我们相信,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AI在各行各业的完美融合实施,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思路将更加清晰,从而使甲状腺疾病的治疗更加规范合理,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田文、孙辉,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和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活检,中国专家共识及操作指南(2025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45(1):34-41
2025年8月4日 北京
网址:甲状腺穿刺:百年历史回顾与展望 https://klqsh.com/news/view/155376
相关内容
马丽回应甲状腺肿大:检查过了,没大事张艺兴与SM合约到期:十年回顾与展望
回顾浙江卫视节跨年的璀璨历史:一场年度盛事的变迁与创新
探索历史瞬间:九寨沟南平县城珍贵老照片回顾与历史文化解读
电竞经典赛事回顾:那些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瞬间
赵小棠赵晴同框跳舞这段,赵小棠被说甲状腺有问题,赵晴被说脸僵,来审判下
郑和文化周文物展在马六甲开展
感受与收获 年度旅行与探险经历回顾.pptx
金庸小说“明史案”,历史远比小说残酷,开启了满清二百年文字狱
历史上的武状元武力与谋略兼备,四书五经战法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