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在当代生活中的活力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2025-08-16 10:35

从当地文化中汲取灵感,旅行中的生活艺术无处不在。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创意生活方式# #旅行与生活方式#

在当下的文艺发展浪潮中,“真实”这个概念不断地被重新提起。一方面,AI技术强力打造出诸种虚拟现实,从诗歌、小说等文体的AI写作到横扫影视界的视觉奇观,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真实的含义与边界的认识;另一方面,原有的现实主义创作静水深流,仍在坚守着真实的传统表现与传统价值。置身于两极之间,也许很多人都在思考:文艺如何才能拥有在当代生活中的活力?

文艺在当代生活中的活力,显然不能只靠职业艺术家这一个群体来实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判断,虽然不可能立即成为现实,但它代表了一种鲜明的发展趋势。我们看到,与历史悠久的“送电影下乡”一类的举措不同,新时代的“艺术乡建”“艺术公教进社区”,已经开始致力于让人们从“围观群众”转为直接参与创作及品评。无论是红色遵义“土而奇”(乡土而新奇)的“羊蹬艺术合作社”,还是摩登上海的“门卫美术馆”“电梯美术馆”,无论是东莞的素人写作,还是西海固的基层作家群,文艺创造的活力在平凡的普通人当中得到激发。他们丢掉了单向度的被抚慰的一面,而打开了个体直面生活、讲述生活的维度。他们不仅用文艺点亮了自己的生活,也使一个地域整体上的文化内生力得到提高,进而形成了对于文化共同体的更强的弥散性支持。在这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文艺实践中,无论是专业的文艺工作者还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好者,都相互协作、积极介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乡的日常生活

在这样的情境下,越来越多的小说家、诗人、画家从平凡的普通人中诞生——育儿嫂作家范雨素、外卖诗人王计兵、清洁工画家王柳云等等。他们的艺术创作是盛开在生活大地上的“真实的花朵”。他们真实地在平凡的普通人中生活、创作,现实生活也真实地滋养着他们的艺术创造。“普及与提高”的文化愿景,可能会通过这样的当代艺术实践得以实现。文艺也越来越深度地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越来越多的人,更频繁地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电影院,更多地在网络上参与文艺的观赏、讨论甚至进行二次创作,进而间接地改变着文艺创作与传播的生态。可以说,文艺要想在当代生活中更具活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让艺术始终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新时代文艺要实现“两相”和“两创”,即实现“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指向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实现这三种文化在“两相”“两创”上的互通互融,就需要新时代的文艺创造各具姿态、各有色彩,同时需要推动这些创造成果实现共享。这既是一种审美共享、艺术共享,也是一种情感共享、未来愿景共享,从而打通人们的精神世界,凝聚其更加磅礴的力量。“在当代生活中”的艺术,对于推进这种文化共享,必将功莫大焉。

写到最后,不禁想起上世纪80年代,笔者还在读中学,全校师生排着队去附近的电影院看《高山下的花环》,虽说同学们的反应与评价不一样,但一起看电影、一起自然而然交相谈论的体验却让我40年来一直难以忘怀。近来火热的《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大众文艺作品,以及诸多的素人写作现象,也让各圈层观众、读者透过全媒体渠道进行思想的交锋。当这样破圈、破壁的跨界文化共享事件多起来了,人人都能够去伸手摘取真实的艺术花朵,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从分享到共享、从分众到大众”的转变,才能真正夯实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找回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话语权,才能真正建构起更加紧密、团结的文化共同体。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梧桐领军教授)

网址:文艺在当代生活中的活力从何而来? https://klqsh.com/news/view/157630

相关内容

【刘悦笛】当代中国“生活美学”的发展历程——论当代中国美学的“生活论转向”
艺术表达: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衡与灵感
生活中的艺术作文
【新华社】言恭达:从人文底色到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美学建构的支撑
植根生活的文艺创作才有生命力
生活的艺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与乐趣
生活中的艺术魅力
当代青年社交现状:在社交里生活 而不是在生活里社交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文800字
生活中的艺术:如何发掘自己的创造力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