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亲子关系大于父母教育
亲子关系讲座:处理父母角色冲突的策略 #生活技巧# #亲子教育建议# #亲子关系讲座#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什么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在共同生活中,通过一系列事情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它包括血缘、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的内容以及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父母的育观念和方法等。血缘、生理上的亲子关系在孩子还没有出生时就已经确立了,而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亲子关系往往在出生后才开始形成,而且它对孩子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更大。
亲子关系的重要作用
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学业成绩等等,对孩子成年后的发展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远非只是对一代人的心身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亲子关系如何,子女对父母感情的亲密真挚程度,决定了子女对父母的信赖程度,因而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亲子关系越和谐亲密,父母教育的感染力越强。反之,亲子关系越是淡漠、疏远、紧张,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感染力就会越小,亲子关系没有什么感情,或者对立,甚至相互怨恨,不仅会造成家庭教育效果差,而且有的孩子会离家出,甚至发生孩子杀死父母的悲剧。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状态对于子女的教育,无论是正面的积极影响,还是负面的消极影响,都具有巨大的作用。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依存于亲子关系出于何种状态。家长不需要说很多的教育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的关系就行
亲子关系的特点
首先它是基础的关系 —— 这种关亲不可替代、不可变更性:亲子关系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其它任何关系都不能替的、持久的,只要亲子双方的生命存在,这种关系就永远存在,无法更改。
其次它具有不平等性:父母一方具有先天的优势,处于主导地位,孩子则处于相对被和受支配地位,所以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首先需要改变的是父母,父母改变一点,孩子受益一生。
最后它还有时段性和法律性
时段性指的是:由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随时都在发展和变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亲子关系的内涵、策略和技巧都有所不同,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要随着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不断地调整,才能适应孩子发展的需要。
法律性指的是:亲子关系受法律保护,父母有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成年子女有孝敬、赡养和扶助父母的义务。对此,我国《宪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有相关的明确规定。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良好的亲子关系模式是什么 一 民主平等
▲父母爱孩子、关心孩子,但不包办代替,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和探索,注重孩子独立性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我认为,无论我考多少分儿,我的爸爸妈妈对会一直爱我,所以我觉得我很幸福..........”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
1、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前者是有条件的爱,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是达到了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后者则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
因此,无条件的爱 = 接受 + 体谅 + 尊重;
而“无条件养育”,则是孩子不应该“赢得”我们的认可,因为无论孩子是怎么样的,我们本来就应该爱他们,“没有什么理由”。此外,重要的并不是我们“认为”自己在无条件地爱孩子,而是孩子自己“感受”到我们在无条件地爱他们。
孩子需要因为“自己就是自己”而被爱,他们会因而从根本上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即使有时会把事情搞糟或达不到目标。这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也会让孩子更加自由地接受和帮助他人。
对于许多人来说,很难想象人与人之间的爱怎么会不附带任何条件。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们常常让他们认为,被爱的条件要么是行为良好,要么是取得成就,很多时候,孩子们认定家长的爱取决于其成绩一一例如在学校或运动中的表现。
如果被问,大多数家长都会坚称自己无条件地爱孩子,尽管用的养育技巧存在问题,有些家长甚至还会说,他们之所以惩罚孩子,正是因为他们爱孩子。正所谓教书的要素并不在于老师教授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因此家庭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么信息,而非我们认为我们在传递什么信息。
如果把父母的爱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条件和筹码,如“听话”、“好好学习",把父母的爱作为要挟孩子做事的工具,父母的爱就会退色,变质贬值,其结果不仅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变得退缩或自暴自弃,同时还可能使孩子变得什么都不在乎,甚至导致恶性亲子冲突事件发生。
父母对孩子表扬和肯定,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都可以使孩子看到一个积极向上的自己,感觉被接纳和被喜欢,因此心情愉快,能力和自信增强,从而希望自己做得更好。相反,父母的漠视、指责和抱怨等负性评价就如让孩子看到丑陋的影子,感觉被父母拒绝和否定,心情沮丧缺少自信,不知所措。
2、满足孩子的各种真正心理需求
妈妈该是一个容器,孩子有了不可承受的情感,交给妈妈,妈妈通过思考把这个情感经过咀嚼处理后,返还给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但有的妈妈却加重了孩子的焦虑。
长沙有位幼儿园长讲了她的幼儿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天,一个小朋友把班其他小朋友家长带给孩子的药(请老师按时给孩子服用)全部自己吃下,之后老师发现了这个孩子的异常,马上送到医院,经抢,孩子没有大碍。事后幼儿园老师很奇怪,这个孩子为什么不拿好吃
的食物,只是拿药吃?经调查发现,这个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管教很严格,很少表扬称赞孩子。有一次孩子生病到医院,回到家孩子把医生开的药痛快地都喝了。妈妈特别高兴,破天荒地表扬了孩子。于是孩子幼稚地认为,我吃药妈妈就高兴,就喜欢我,于是就发生了上面的一幕。渴望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得到父母的鼓励、认可与赞扬,是每个孩子最大的期望和心理需求。如果这个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求,去得到,甚至会出现上面案例的情况,险些酿成悲剧。
3、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认同孩子的感受
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感和愤怒,同时也是在不断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有位教师父亲给4岁的儿子端来一盆水,要儿子洗脚。儿子把一只脚伸进盆里说,“爸爸,烫!”父亲伸手试了试水温,回应说:“不烫,洗!”孩子又把那只脚放进盆里,仍然说“爸爸,烫!”父亲重又把手放进盆里,还是那句话“不烫,洗!”他是觉得儿子说水烫是不想洗脚的托辞,儿子默默地洗了脚,随后看着爸爸说:“爸爸,我明白了,烫就是不烫,不烫就是烫,"听了儿子的话,这位教师父亲突然感悟到了,同样的水温,4岁的儿子稚嫩的小脚和30岁的父亲粗糙的手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做家长的,常常是用我们感受去否定孩子的感受,这是多么荒唐的事。身体的感受尚且如此,父母与孩子的观念甚至价值观冲突,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如果父母真正爱孩子,而且采取了恰当的教育和沟通方式,而不是粗暴的否定孩子的观念,那么价值观上的冲突不但可以化解,而且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
4、学会与孩子平等相处
我国是一个平等意识比较弱的国家,因为我们经历了漫长悠久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等级社会,在家庭中的表现就是家长制,其实无论孩子多小,他都是一个“人”,有独立的人格而不是附属于父母,任由父母摆布的一个“物件”。
因此我们要学会与孩子平等相处,不强迫孩子做事情,不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
我们也要意识到父母既不是超人,也不是完人,只是平常人,有自己的局限,也会有判断的失误,更有自己不懂或不会做的事情,这样我们的心态才能放平和。当然父母是长辈,经历得确实比孩子多,这些经历对子女来说的确是财富,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对孩子一时还不能理解的事情,一时还不能做的事情,作父母的只能耐心等待,如果强迫孩子去做,不但达不到目的,有可能还会让孩子永远失去做这件事情的兴趣和能力。
平等的态度,还意味父母无需永远正确,使孩子更客观地了解生活和社会,增强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力。父母在生活中有高兴的时候,也有沮丧的时候;在一些事情上能力很强、感觉很好,但在一些事情上却无能为力、不如别人……把自己真实地展现给孩子,不隐藏内在的感受,孩子不会看不起你,也不会因此变得脆弱。相反,孩子可以从父每身上更真实、更客观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这样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夫败时才能坦然应对。
平等对待孩子,还要敢于向孩子认错,这不仅可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也让孩子懂得了“承担认错,就是承担责任”。如果父母偶然说错了一句话,后便应坦然地孩子说:“对不起,我刚才说错了”,如果父母无意中了一件伤害孩子的事,觉察后应诚恳地、带着歉意地说:“对
不起,刚三意伤害了你”。只说对不起,而没有那份诚意及抱歉的表情,孩子会觉父母虚伪而不能改善心里的感受。
父母向孩子认错,是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的最好时机,用现身说法让子女明白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重要的是重新开始。
5、尊重孩子一一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尊重,意味着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的发展给予充分的选择
▲尊重,体现在不当众指责孩子的错误,人前教子是对子女自尊心和自由决定权的保护
▲尊重,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不要用太多的否定词和命令语。
▲尊重,表现在允许孩子犯错误和失败,从而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孩子在“错误”中成长,不犯错的孩子意味着他什么都不去做。
▲尊重,还表现在允许孩子有一定的个人空间。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题外话:「那个占据你心中最多恨的人,往往也夹杂着你最多的爱。」
从克莱恩(Melanie Klein)的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的角度来看,不论你的人生经验多复杂,生命中第一段人际关系一定是母亲。
小时候我们对妈妈形成了两种印象「好妈妈」与「坏妈妈」,其实这两个妈妈也会住进我们的心里,所以你内在也有一个「好的」与「坏的」自己。当你乖乖不哭、考试都考一百分的时候,妈妈鼓励你,这时候就是「好妈妈 ─ 好我」的连结;当你大哭大闹、破坏东西、抢兄弟姊妹玩具、表现不好的时候、妈妈责骂你,这就是「坏妈妈 ─ 坏我」的连结。
如果你小时候总是充满各种「坏妈妈 ─ 坏我」的经验,你也很容易「处罚自己」。藉由伤害自己去消除一些不可以被那个「内在妈妈」接受的部份,藉由让自己流血,切割掉不好的部份、不让它感染到你身上其他好的部份。甚至,你对母亲会有一些隐藏的怨恨,心想:如果妈妈是「好」的,她为什么没有把这些「好」传给我?如果妈妈是「不好」的,又为什么要把这个「不好」传给我?
「有的人虽然离开了父母,却一直渴求一个能替代父母的人。」
母亲,究竟是什么?其实,我们对于母亲有很多「看不见的担心」,一方面害怕她会丢下我们离自己而去,另一方面又不能忍受世界上竟然有一个如此强大的存在(毕竟她支配着年幼的我们的生死),而这些担心,也变成日后你恋爱或生活的无形阻碍。换言之,忧郁、上瘾症、自残、茧居、虐待、离婚、完美主义等诸多问题,其实都与母亲的态度或相处模式有关──甚至,与你的伴侣选择有关。
举报/反馈
网址:第二讲:亲子关系大于父母教育 https://klqsh.com/news/view/157705
相关内容
第二讲:亲子关系大于父母教育[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于父母辩词
关系先于教育,关系包含教育,关系大于教育——谈谈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导论(第8版)
《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导论(第8版)》
3种亲子关系,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精选)
如何培养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牢记这3点,好关系是好教育的基础
孩子教育如何培养“亲子关系”
疫情下的亲子关系和亲子教育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教育亲子沟通密码课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