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2025南国书香节江门分会场活动暨任溶溶童书嘉年华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活跃在全省乃至全国新大众文艺圈内的文化大咖齐聚一堂,围绕“新大众文艺的创作实践”主题,展开了一场接地气、有温度的对话,共同描绘了“人人可创作”的生动图景。
文化大咖齐聚一堂,围绕“新大众文艺的创作实践”主题展开了一场接地气、有温度的对话。
大咖们聚焦的“新大众文艺”,是当前蓬勃发展的新兴文化现象。它既指贴近大众审美、易被接纳喜爱的作品,也意味着创作主体扎根人民,借助多样形式表达基层生活与情感。当外卖员、程序员、乡村博主等普通大众纷纷拿起创作工具,传统文艺的“精英叙事”格局正在被全民书写时代所重塑。
对于这种亲民本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江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张启雄有着生动的诠释:“新大众文艺就是跟老百姓唠嗑,把饭桌上的家常变成文字。”他强调,将这些源自生活的文字通过新媒体发表,才能更贴近百姓生活。江门作协近年来也一直致力于鼓励和支持这种来自生活的大众写作、素人写作和网络写作。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江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易广永对此深有共鸣。他认为,网络文学的魅力在于“没有任何门槛”,人人都能参与。最关键的是,它不是“闭门造车”,必须实时与读者交流。“我发表文章时经常看评论,把读者给出的精妙点子融合到创作当中。这种边写边交流的模式,正是网络小说区别于传统创作的核心规律。”
将新大众文艺的创作实践置于侨乡江门,其底蕴显得尤为深厚。这里是岭南心学的发源地,是华侨文脉的传承地,是世界遗产的代表地,更是无数传奇故事的起点,走出了陈白沙、梁启超、陈垣、冯如等时代先驱,哺育了红线女、戴爱莲、李铁夫、沙飞等文艺巨匠,无数文化名人名家为侨乡文艺创作树立了时代榜样。
江门本土的深厚底蕴,为创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江门市作家协会会员、外海龙溪诗社理事陆月如对此感受深刻:“作为江门本地人,我深知这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创作库。讲好江门故事,让更多人通过我们的作品看见、了解进而走进江门,是本地创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江门本土的深厚底蕴,为创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陆月如对此感受深刻。
同样扎根生活进行创作的江门市作家协会会员李春仁,是新大众文艺“源于生活”的最佳写照。他坦言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从辍学后写小说趣事到后来写诗,主题从爱情、母爱扩展到对生活和人民的热爱与感恩,他的诗面向大众,“技巧性的东西比较少”。
江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宋玥也是一位教师,她幽默地形容自己是“又老又小的作家”——曾深耕传统文学,如今全身心投入新大众文艺领域。她在网络文学中感受到了读者即时、热烈的回应,“每一次表扬,每一次批评,我都能感受到写作心跳的节奏”。她建议年轻作者扎根生活,因为生活是创作的宝库,同时鼓励作家们尝试“洗掉身上明显的写作色彩”,以素人心态向生活学习。
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新闻记者陈鲜儿则展现了新大众文艺的跨界活力。她的科幻新作《汉斯记忆》巧妙地将江门水埠头、台山上下川岛等真实风物融入未来叙事,使科幻设定接了地气,增强读者沉浸感。她的记者身份和影视分镜创作经验,让她在非虚构与虚构之间切换自如,为新大众文艺的形态创新与内容融合提供了生动案例。
近年来,一场韧性强、影响力广的“新大众文艺”浪潮,正悄然在江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兴起。立足大众、面向大众,江门积极推动打造“侨乡新大众文艺社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并启动建设江门开平塘口“IE公社”,着力构建“政策扶持+创作生态+产业转化”全链条体系,打造全国首个“网络文学+侨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平台,旨在成为创作者精神上的“永久栖息地”。
创作,从未如此贴近每一个怀揣故事的普通人。未来,江门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上,将有更多怀揣梦想的素人崭露头角,他们拿起手中的“笔”,用身边故事为新大众文艺增添新的光彩。
撰文:周柳妤
摄影:杨兴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