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生活——我的读书经历
通过读书,我们能从他人的经历中找寻生活的智慧。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读书生活感悟# #读书与人生#
在中国谈“读书”,是个很让人难堪的事情。我记得曾看过一篇好象是留学过法国的作者写的文章,谈他在巴黎的观感,其中他很深的一个印象就是无论是从电车上,还是从地铁上,他总能看到有不少乘车上班的人们拿着本书在看,而在国内,他几乎没见到过这种情况。通过这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到,至少在法国,读书已经成为人们一个普遍的生活方式。其实在中国,我们也可以常常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火车上有读书的人们,尤其是在长途旅行过程中。但我经常注意到国人读书的功利性比较强,通常看书的人们要么是学生,要么就是忙着考各种职业资格或职称的人们,其他人就很少了,即或有看的,也大多是属于通俗、消闲的一类书,如其说是他们在读书,还不如说他们是为了消磨打发时间。从这些小的细节来看,读书在中国还是个很奢侈的事情。而且人们在日常的交流和交谈中也似乎很少谈及读书,甚至觉得谈论读书这样的事情都是很幼稚的事情,颇显书呆子气。因此除了做文章,大概人们都是很少涉及读书这类事情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成了这样一种现象,说实话我并没有认真考虑过。我想这或许是因为我们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关系,人们普遍地忙碌着首先还是为着解决一个吃饭的问题。在一个连生存的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好好解决的情况下,读书也就自然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国人们也大都现实得很,在对于物质的追求方面不厌其多,不厌其精,而在精神生活层次方面,其关注度就相对差很多了,因为精神这个东西归根结底还是虚缈得很,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在本文中,笔者主要还是想谈谈自己读书的一些经历,回想起来,觉着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读书的经历是从上高一时开始的。从客观上说,那个时候学习的压力还不大,刚刚经历过了中考,而高考又显得很遥远,文理科要到高二的时候才分,因此这是个很好的缓冲时段。另一个方面从国内的大气候上看,那个时候极左的路线已经扭转,正好是国内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的一个时期,各种新的思潮风起云涌,目不暇接。但作为一个初中毕业、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最多的关注还是从文学作品上。那一年年底,首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颁布,因此读书也主要是围绕获奖作品来读。此外,阅读了大量十八、九世纪欧美各流派主要作家的文学作品,这个过程一直延续了整个高中阶段,因此概括起来可以说,我的读书经历是从小说、现代诗(朦胧诗)开始的。 从高中毕业后,阅读的兴趣开始转向哲学。从读马、恩、列原著开始,幅射延伸到西方古典哲学、伦理学,现当代西方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直到以托弗勒、奈斯比特为代表的论述新工业技术革命(又称“信息革命”)的系列著作。但读着读着,自己就觉着越来越找不着方向感了,于是又把兴趣转移到中国古典文化方面上去了。从四书五经开始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乾嘉以后的义理考据,一直到戴震把这个冗长的古典学术脉络给结扎死了为止。但一路读下来也是感觉路愈走愈窄、愈走愈黑,直感觉濒临万丈深渊。尽管到了读龚自珍时他对中国古典学术的慷慨怒骂也感觉颇为爽快,但对他砸干净了破烂的坛坛罐罐却端不出来饭吃的行径也着实没有更多的好感,对他的服膺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文采而非他的学术。 从这个时候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没再读过什么书,读书的路似乎是绝止了,不知道自己该再读些什么。那个时候有时同朋友一起交流说起读书,我就说过,人们有个说法叫“人生读书识字始”,我这从小读《看图识字》开始读了一大圈儿,到老了恐怕还得以《看图识字》终。因为读不下去,没什么可读了。许慎和段玉裁不是有个什么《说文解字》吗?解字不就是释字,释字不就是识字嘛!当然,我个人对考据一套没有半点兴趣,这么个说法只不过是揶揄一下自己而已。 好在我的读书经历并没真的就此终止。有次到书店淘书的时候,淘到了一本殷海光的《中国文化的展望》。在此之前,我甚至并没有听说这个人的名字,当然更没有听说过这本书,因此买到这本书纯粹是偶然所得,在买的时候我还没曾想到它会对我以后的思想历程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但在读的时候却被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震撼了,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未读过一本书会有如此大的力量,能一下子刺进我的思想深处,使我与之产生深深的共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也是我读起来身心感到最痛苦的一本书,常常不能卒读,必须要隔断休歇一段时间才能继续下去,因此这本书也读得最慢,足足读了差不多半年。从这本书引发,我又开始读哈耶克,读弗里德曼,读波普,读布坎南,读阿伦特,读哈维尔。。。看来今后也基本上要按这个路子读下去了。在中国的学术方面,读到了余英时,陈寅恪,胡适,梁启超,王国维等等,中外的学术思想终于在这里融会贯通了,也在这个时候,我才似乎感受到龚自珍那种绝往开来的魅力与勇气是那么弥足珍贵,而自己以前的认识则显得如此浅薄与无知。 我现在读书的兴趣主要转向中国近现代史方面,尤其是北洋和民国的两个时代,因为这两个时代是中国由近代转向现代的重要环节,对中国后来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说起来,我在高中的时候,最不感兴趣的两门课就是地理与历史,高考的时候这两门课都不及格,当时我曾憎恶地把历史这门课戏称是“入土的学问”、“腐尸的学问”,因为都是过去时了的事嘛,都是死了的事嘛,当时何曾想到四十岁之后自己竟然会对历史发生兴趣。在有一次与朋友交流的时候,我把这个也当笑话来说了,朋友说道,这很正常,人到了这个年纪,大概都会有一个本能来环顾一下自己的身前身后,试图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以及从何而来,往哪儿而去,这也是人自身意识觉醒的一个部分。我有点同意他的说法,只是觉得这个“觉醒”来得也实在是忒晚了点儿。 从我上述的读书经历中可以看出,读书对于我来说从来不存什么功利,都是兴趣使然,兴趣也不是以一而终,中间老是变化,但期间的变化其实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转承的关系。说到底,就是把书做为自己的另一个视角,通过读书来了解和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但这一点也并不是一开始读书的时候就能认识到的,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才慢慢领悟到的。 有人也许会问,你怎么没把你自己上学读书的经历给写进去?说实话,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认为上学的过程是读书的过程,因为它并不是自觉的过程,而是一个被逼迫的过程。上学学习到的所谓知识也并非是真正的知识,更未必是对人生有用的知识,有许多都是片面的,被肢解的,甚至是被扭曲的。可能是由于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的教育成为一个非常功利性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好象只是为了求一个标准答案,只是为了考试过关,只是为了将来改变自身的命运,因此求知的乐趣、思考的欲望和想象的本能都被严重地扼杀了。但是,凡是过来人都知道,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科学从来都不是金科玉律,对任何事物的剖析也决不是一分为二式那么粗莽和简单。 读书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它无关任何宏旨,它并不能给你带来真理,并不能给人生指明什么正确的航向,它只是来自人们本能的精神上的需求,它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很自然的部分。就象我们累了需要休息,饥渴了需要补充养分,在建筑林立、人车接踵的繁华都市呆得久了就希望回归田园一样,当人们感到内心干涸荒芜、或被世间尘嚣搅扰得心路不畅的时候,读书就几乎成了唯一的归处。
网址:读书与生活——我的读书经历 https://klqsh.com/news/view/158896
相关内容
2022我的读书生活我的读书生活征文
我的读书生活(热门3篇)
读书与生活的演讲稿
我的读书生活 作文
如何用阅读点亮生活?我的亲身经历分享
一生值得反复读的5本书 必读的经典书籍
读书如何塑造生活:从自我认知到历史探索
我的读书生活
我的读书生活演讲稿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