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年轻人如今纷纷踏入抖音快手的内容赛道,但想要在这条路上跑得快、跑得远,起号方式得选对。不然,一个不小心,账号没起起来,自己倒成了坐在屏幕前唏嘘人生的“网络哲学家”。
你可能也见过,有人拍了张食堂照片,配上文案感慨物价飞涨:“以前七八块能吃饱,现在二十七八都吃不舒服”,再加点“弱水三千”或“灯火葳蕤”这种古风音乐,画风感人肺腑。评论区瞬间热闹,大家一边点赞一边共鸣,仿佛集体在唤醒青春的苦涩记忆。
这其实是一种“钓鱼”内容,靠情绪共振吸引流量。但问题是,这种视频吸引来的不是“粉丝”,而是“过客”。他们来是为了找同类发泄,不是为了关注你。视频一刷而过,他们痛快了,你却没留住人。你来做内容不是搞心理咨询,也不是做社会情绪垃圾桶,这又不是居委会调解室,你连个工牌都没。
想要别人持续关注你,根本不能做共情机器,而要学会制造分裂。别拍食堂了,直接换个思路:十块钱的盒饭是男人吃的,二十块的奶茶是女人喝的——就这个标题,管它真假,评论区立马就炸。
事实还重要吗?你真的能在帝都天通苑找到十块钱的饭?不能。但不要紧,起号不是讲实话,是玩“设定”。你说你是来慈善的?错了,是来“收割”的。内容先要制造认知冲突,把能共情的正常人排除掉,只留下容易上头、有立场但没判断力的“拳师们”。你要的是精准人群,不是泛流量。
展开剩余 55 %
这正应了币圈那句话:“傻子的共识,也是共识。”逻辑未必通,但只要能拉群变现,它就成立。你不是在传道,你是在营造一种“入圈感”。哪怕制造对立,舆论反噬也只是流量的另一面。不怕被骂,怕没人看。
当然,如果你不想这么硬刚,也可以用更“润”的方式:编故事。最好带点“我朋友”“我亲戚”的设定,比如“八十岁老公公离家出走去了西藏”,或者“结婚后老婆沉迷打麻将不回家”。离谱也好,真实也行,只要够抓马,够生活,就能吸来爱听八卦的大量围观群众。
吸到人之后,开直播卖货,收点打赏,不求一夜爆红,但能稳定收益。这种方式比情绪钓鱼有效,比直接撕裂温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商业路径。
但别误会,这些方法虽然看着步步为营,其实都难成大器。想要真正一夜翻身、泼天富贵,那就只能赌。
赌什么?赌天时地利,赌内容够炸,赌一次大胆尝试能被系统砸中,送你上热榜。什么“灯火葳蕤”“味真族长”“包吃包住集体庄园”,再抽象也无妨,管它是不是艺术,是不是哲学,只要够离谱,系统爱你,它就是通往爆火的翅膀。
毕竟你来这,不是来讲道理的,是来起号的。只要号起来了,别的都能找理由解释,商业逻辑后补,意义可以事后包装,哪怕是娱乐至死,也得先娱乐致富。
哲学解释世界,内容改命人生。在流量面前,意义不值一提,娱乐才是最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