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报数字报
科技改变了工作报告和汇报方式,数字化趋势明显。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科技对工作影响#
蔡濡骏 谭文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也被明确写入了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倡导和促进绿色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体制机制,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积极回应,也是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因此,明确绿色生活方式基本内涵及实践路径,有助于提升全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步伐。
一、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涵
绿色消费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彻底变革,摒弃了过度追求物质和无节制的消费心理,倡导物质与精神消费的辩证统一。绿色消费能够激发个体内心的道德认同感,并鼓励消费者持续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效应被称为绿色激励效应。值得注意的是,绿色消费并不意味着抑制个人的合理需求或限制消费,而是强调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注重优化消费结构,以及追求消费后果的生态友好性。
绿色出行是一种相对环保、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出行方式,比如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环保驾车、骑自行车等。这种绿色出行方式不仅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益,还能提高出行效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绿色产品是指在生产、消费及回收流程中均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通常这类产品会带有相应的生态标签、绿色认证或其他环保标识。它们具备节能、节材、低毒等生态友好的特性,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对绿色消费的需求。绿色产品的应用范围广泛,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筑领域,绿色产品有水性涂料、节能门窗等;在家居领域,则有低碳家具、低能耗家电等;在电子产品领域,节能手机、环保电脑等也是绿色产品的代表。
绿色居住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而设计建造的绿色住宅,它综合运用生态学、人体工程学、建筑学等原理,能使住宅内外能源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绿色居住的发展方向是更智能化、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以及更关注人的健康,这些趋势将推动绿色住宅为居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场景。倡导绿色居住是在不降低当代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保障后代子孙的生态权益,确保每一代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平等地享受普惠的生态产品。
绿色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念为基石,要求充分认识到边角料、垃圾等废弃物具有转换为资源的可能性,并在实践中尽可能地综合回收利用,这一理念不仅是“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的重要行动,也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几乎所有消费品都可以作为废料重新加入生产过程”的观点。绿色循环经济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主要通过再生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及生态无害化处理手段,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路径
第一,加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首先,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和价值取向,让他们认识到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广泛宣传绿色生活政策及实践成果,营造全社会关注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最后,亟须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全面且系统地融入保护自然的教育内容,强化青少年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担当和行动意识。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户外考察、环保志愿服务、“三下乡”等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访谈探究、体验感悟与行为反思等方式,深化他们的环保意识。
第二,推动形成绿色生活理念。首先,要加强对公众的亲环境行为引导,赋予绿色行为规范道德伦理的意义,唤起公众的道德自律和生态保护信念。其次,要引导公众了解判断生活方式绿色化水平的相关标准,并能在日常实践中客观、全面地审视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是否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损害。再次,要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反映绿色生活幸福美好的优秀文学、影视、音乐作品等,通过这些作品传达绿色生活理念,引发公众的共鸣。
第三,激励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首先,在绿色消费方面,全社会应倡导绿色价值观,制定绿色目标承诺,通过财政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绿色产品的消费。其次,在绿色出行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公共交通班次、优化线路布局、改善乘车环境等措施,吸引更多市民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最后,可以利用游戏设计创新绿色营销手段,通过游戏机制吸引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并在其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第四,加大绿色产品与服务的供给。针对绿色产品和绿色供给不足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提升全要素绿色生产率。首先,需要建构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底色,即在未来产业发展中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持续推进绿色经济。其次,要进行技术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建立健全绿色基础设施的融合利用机制。最后,需要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推荐的非公司项目甄选机制,以推动制造业数智化水平的提升和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让新质生产力真正成为推动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有力支撑。
第五,完善绿色生活方式的制度体系。针对绿色生活方式转型制度尚未完善的问题,必须协同推进绿色生活制度的完善创新、整合衔接和执行落实。首先,应当建立健全新型绿色基础设施,利用“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企业发展机制,让企业在遵循科技伦理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为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实现创造条件。其次,要建立并完善包括绿色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体系等多维度的绿色生活制度体系,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最后,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深刻把握生态伦理、生态实践和生态主体之间的联系,切实抓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协同推进,优化碳中和“1+N”政策体系。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网址:重庆科技报数字报 https://klqsh.com/news/view/162258
相关内容
中国科普资源报告: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资源青岛日报数字报
重庆晨报
广州日报数字报
别把旅行当探险 湖北日报数字报
丰台时报数字报
海南日报数字报
报告:数字经济时代就业市场越发青睐“软技能”
重庆晚报
科技计划技术指标测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