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好声音”充满音乐的城市
城市声音艺术:利用声音设计,创造城市中的音乐、声音艺术景观。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城市生活艺术# #城市空间艺术#
大连一直是“盛产”作曲家的城市,像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徐沛东、郑冰等都是从大连走出去的“大腕儿”。
你可能不知道,在大连还有一群草根“作曲家”,年龄最小的才小学六年级,年龄最大的已近古稀。因为喜欢,他们自己作词谱曲,用原创歌曲记录生活,舒展情怀。因为热爱,尽管缺少发布渠道,他们只是关在家里的作曲“家”,却依然痴心不改。
今年7月3日,一档由大连广播电台FM106.7特邀定制、由郑军音乐工作室专业制作的《老郑开唱》正式开唱了,这是一档专为大连草根音乐百姓打造的杂志类方言原创音乐节目。
老郑“开唱” 十年圆梦
郑军
“老郑开唱,歌声嘹亮,百姓舞台,全是原创。支持本土原创,关注老郑开唱!”每周四晚18时至19时,只要打开FM106.7,就会听到郑军用过瘾受听的大连话播出的片头语。
这是大连第一档完全针对普通老百姓设立的音乐类节目,和其他音乐类的节目不同的是,“平民化”和“生活化”成为节目的亮点。门槛不高,只要有原创的歌曲就可报名,还可冲击年度万元大奖。
认真、热情的大众评委。
没有太多华丽的主持词儿,老郑操着一口地道的大连海蛎子腔,让参加的作者展现原创节目,用幽默轻松的大连话和创作者贴心聊侃创作故事。这种诙谐、朴实的主持风格,让观众大呼:“太接地气,太待人亲了!”
了解郑军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感性的人,从产生为百姓原生态文化做点什么的念头,到最后节目成型,前后经历了十年磨剑,这期间,郑军还哭了两回。
第一次哭——起了念头
第一次是2004年。
当时已是一个成功电视编导的郑军决定辞职创业。一次带老婆孩儿到劳动公园散步时,在荷花池的小亭子里,郑军意外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自发组织的合唱队正在活动,他们端着一张写着歌词的白纸投入地唱着。在老郑听来,歌唱得稀烂稀烂的,却有上百人参加。“当我听到一个老头大喊下一个节目是《我爱我的祖国》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郑军动容地说,“我认为老百姓的文化是城市文化最不可或缺的,也是城市文化的精神所在。”从那时起,有个执念在老郑心里扎根了。
之后,郑军创办了“郑军音乐工作室”,为五部电视剧创作了音乐,事业走上了正轨。期间,不少普通市民拿着自己写的歌来找他。郑军萌生了一个想法,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成立个大连百姓原创歌曲创作基地。在2012年,老郑为三十多名百姓“作曲家”,在星海湾会所大礼堂举办了“大连原创歌曲基地,百姓作曲家新歌发布会”。“这是最接地气、最阳光的音乐会,作者们太可爱了。”市音协的负责人在听完之后大加赞赏。
第二次哭——圆了梦
第二次哭是今年7月份。
“百姓们这么好的东西就应该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他们的音乐和幸福感传达给更多的人。”郑军想办一档专属老百姓原创歌曲的节目。
“每个写歌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自己的创作传唱出去,可对这些平民歌曲创作者,这样平台几乎没有。有的是录完歌曲后,将歌曲放在中国原创音乐基地。但由于他们没有什么名气,背后没有团队进行推广,很快就被淹没了。”郑军说。
“他们99%都不识谱,几乎都是想到好旋律就拿出手机一句句地录下来,到工作室来就打开手机放给我听。”老郑说,有好的他就帮他们整理,然后配乐,还免费提供录音棚,在他看来这些执着创作的百姓“作曲家”太可敬了,因为他们每个人的创作都凝聚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坚持。
在大连广播电视台FM106.7的鼎力推介与大力支持下,《老郑开唱》终于落地开花了,得知消息后,郑军把自己关在车里,大哭了一场。
草根作曲者说:
唱自己的歌 因为爱、梦想和我的大连
7月20日15时,郑军在大连铁路文化宫举行了月度演唱会,从场地到伴奏的乐队以及大众评委,都是老郑的朋友们鼎力支持。从前三期节目中选拨出来的8位参与者再次展露出他们不凡的才华,除了创作歌曲,他们还演唱了自己的创作。
为爱而歌
徐善立
徐善立是这群人里年龄最小的,他自弹自唱的一首原创《爸爸》感动了很多在场的观众。
这首歌是徐善立送给父亲的生日礼物。为了救人,父亲不幸被汽车撞成了重伤,从此只能拄着双拐。即使这样,他仍然坚强地陪着儿子风雨无阻地学吉他,还与孩子一起在旅顺商场门口卖唱,为被鞭炮炸伤手的小孩筹集了16万元的善款。父亲过生日那天,没钱买礼物的徐善立送给父亲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我以后还是想从事跟音乐相关的工作,会一直写歌唱歌。”小男孩坚定地说。
李永利
而年龄最大的李永利是这群人里为数不多的识谱之人,他手里厚厚的册子是他从1986开始创作的原创歌曲,一共500多首。《下辈子再还你》是献给相依相伴近四十年老伴的心声。
为大连而歌
“我也不太会说,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萧诺是瓦房店地道的一个农民,面对采访他稍显局促,但当他站在台上时,仿佛换了一个人,演唱时自信深情,看得出他所有要表达的尽在歌中。
萧诺坚持创作歌曲有近十年的时光了,一共创作了一百多首歌词,近四十首歌曲。平时以种地为生,农闲时也会到工地干活的萧诺,因为不识谱,通常都是先写好词,然后根据歌词,想到一段旋律就用手机唱着录下来,一点点地录完整首歌。
生活并不富裕的萧诺几次尝试着创业,却屋漏偏逢连夜雨。连连失利让一般人都无法承受,萧诺却在唱歌和创作中找到心灵的安慰和心怀的释放。“说句心里话,对于我这样的农民,能有这个平台,我心里挺感动的,要不在家写多少年也就是写,也没人知道。”萧诺掏心窝子地对记者说。
生长在音乐家庭的李赫从小耳濡目染,他在月度演唱会上的一曲《最高的荣誉》结构完整、旋律大气,让大众评委给出了全票通过。他坦言,音乐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加入警察队伍两年多,想为公安队伍写首歌,《最高的荣誉》就这样出来了。
为梦想而歌
石峻峰
在这支百姓原创歌曲创作队伍中,让人无法不注意到几位年轻的面孔,他们捕捉音符可能是一闪而过的感动瞬间,可能是连大连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普通生活的一幕,而这样接地气的创作让歌听起来格外亲切。
“歹、歹、歹焖子 ,大连就这个东西受,天津街上人血多,石sir在这飙个歌,你败怕一嘴大蒜把人干懵,老实儿稳当的捧碗撑……”一首欢快、绝对有“神曲”火辣潜质的《歹焖子》,就这样走进从事编程的石峻峰创作中。
石峻峰写这首歌的原因是因为他家住在天津街附近,一条著名的小吃街上总有卖焖子的小摊位,于是他就有了为焖子写首歌的想法,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也算是大连的一个代表吧,可以作为外地人了解大连的一个媒介,有机会还想写一些其他的大连特色。”
邹仁迪
“我想你,眼泪渐流入我口……怀念你,怀念着过去的种种,老六楼通廊与民勇……。”这首《西安路》是网站编辑邹仁迪的作品。早在2010年8月11日他就在5sing中国原创音乐基地注册了一个主页,叫续薪小墨,开始了他的原创音乐道路。如今,他主页上的粉丝数是1399,人气却已经达到了999万+。他一直在寻找更大的平台,来让更多的人熟知他的歌曲。于是《老郑开唱》成全了他的心愿。
《老郑开唱》开播后,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好评。郑军又有了新主意:每个月评出两首好歌曲,年底自掏腰包颁个万元大奖,马上启动《老郑开讲》,准备请音乐专家给老百姓讲讲乐理知识。“每个城市都一样,有人的地方就有音乐,大连是一座充满音乐的城市,我希望我的节目为大连的原创音乐人创造更好的机会,让老百姓唱自己的歌,讲自己的故事。”
网址:“大连好声音”充满音乐的城市 https://klqsh.com/news/view/163778
相关内容
平度市城市音乐角:八月乐动不停,邀你共享音乐盛宴!莱索托城市活动策划:让生活充满乐趣!
江湾里音乐节点燃夏夜激情,释放城市活力!
声音+阅读+城市,“中信书店·跳岛声音书店”闪店启幕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走进城市副中心公益演出
江湾里音乐节:夏夜狂欢与城市活力的完美融合
厦门音乐季声而向上流行音乐专场举行
哈尔滨之夏:一座城市的音乐记忆
奇声K歌神器:让生活充满音乐与欢乐的新方式
音乐角、阳台节多点开花,中央大街的音乐魔法激活城市夜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