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充满了带有幽默色彩的作品,清代的《儒林外史》以其黑色幽默的特征成为经典,另外,《笑林广记》也堪称幽默作品的宝库。这些作品无疑都是幽默文学的杰出代表。
然而,在明清两代,白话话本小说的风行让人们似乎忽略了宋代幽默文化的存在。宋代社会给人的印象往往缺乏显著的幽默文化,但这一看法其实存在偏差。宋代有着独特的诙谐语言文化,它在封建社会的框架内展现了人民的幽默精神,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为研究宋代历史与社会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中国自古便有着幽默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许多典籍中便记载了许多风趣的语言。而《史记》中的《滑稽列传》更是专门记述了那些带有幽默故事的人物与事迹。到了宋代,幽默文化的体现主要集中在诙谐语的形式上。
宋代的诙谐语文化能够蓬勃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思想根基。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宋代的社会舆论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建立的基础是在兵变之上,赵匡胤深知武将权力过大的危险,因此他严格限制了武将的权力,确立了文人主导的风气,这也成就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基本格调。
在这样的氛围下,文人阶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和宽厚待遇。宋代的皇帝对士大夫阶层的容忍度极高,这在封建朝代中是少见的。据史料记载,宋太祖甚至在太庙立碑明确表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因此,在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士大夫们积极上书进言,而皇帝的容忍态度让他们更能放开胸怀,直言不讳。历史记载中有一个例子,描述了宋仁宗在面对一位粗俗的官员时并没有生气,反而忍俊不禁:杨安国用山东口音将《论语》中的“一箪食,一瓢饮”误读为“一箩粟米饭,一葫芦浆水”,尽管他言行笨拙,仁宗反而笑了出来。
这一宽松的舆论氛围不仅限于朝廷,甚至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受到了影响,普通百姓和士大夫常常在交流中带上幽默风趣的话语,形成了宋代社会独特的诙谐语文化。
其次,宋代的小市民阶层崛起也为诙谐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沃土。宋代社会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坊市兴盛,城市生活日益繁荣。与唐代相比,宋代城市在经济上更加活跃,不仅没有宵禁,城市中的手工业也繁荣发展,陶瓷、丝绸等商品的产出十分庞大,涌现出多个著名的瓷器生产中心。
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宋代的小市民阶层也壮大了。这个群体居住在城市,享受着商品经济带来的便利和相对较高的收入,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闲暇与愉悦。《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正是这一群体的日常生活场景,活泼、轻松、且充满趣味。
有钱有闲的市民们常常出入于繁华的市场和娱乐场所,他们的生活节奏较为轻松,插科打诨、开玩笑、抖机灵等诙谐语言成为他们日常交流的必备元素。这种幽默和风趣逐渐渗透到宋代的社会文化中,不仅影响了普通百姓,也对士大夫阶层产生了影响,最终推动了宋代诙谐语文化的大发展。
因此,宋代的诙谐语文化,逐渐从日常生活和文人之间的互动中走向了文学创作领域,成为宋代文化的一部分。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宋代的诙谐语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幽默形式应运而生。
宋代的诙谐语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中。
首先是诙谐诗词。宋代是中国诗词文化的盛世,宋词无疑独步一时,宋诗也不逊色于唐诗。在这个文化盛况下,许多带有幽默元素的诗词应运而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俳谐诗词”。这些诗词常常来源于文人的日常生活或政务活动。
例如,宋代文人曹琰因吃饭时不慎掉了一颗牙,他竟然作诗调侃自己:“昨朝饭里有粗砂,隐落翁翁一个牙。为报妻儿莫惆怅,见存足以养浑家。”他甚至将自己丢失的牙齿转化为一首幽默诗,展示了诙谐诗词在宋代的广泛存在。
其次是诙谐对联和字谜。宋代的文人墨客在聚会时,常以对联互相调侃、取笑,形成了宋代独特的诙谐语言艺术。晏殊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门下有许多学者和才子,其中王琪和张亢就常常通过对联互相讥讽:“琪尝嘲亢曰:‘张亢触墙成八字’,亢应声曰:‘王琪望月叫三声’。”
最后是谑名。谑名指的是带有幽默性质的外号或诨名。宋代文人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比如,赵书问因嗜睡被同僚戏称为“三觉侍郎”,这一诙谐外号既形象地反映了赵书问的特征,又带有一丝调侃。
宋代的诙谐语文化不仅种类繁多,且涵盖了众多社会阶层和生活场景。这种文化逐渐从宋代流传开来,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为许多艺术形式提供了创作素材,影响了后来的白话小说、相声等文艺作品。
今天,我们回望宋代的诙谐语文化,它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轻松和欢乐,也影响了后世的幽默文化,体现了中国人乐观幽默的精神。它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