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的由来和发展历史文化、习俗
传统节日中的习俗传承:春节放鞭炮的历史由来。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趣味分享# #历史文化分享#
中秋佳节
很多人多多少少了解一点中秋节的习俗,还有那些朗朗上口的诗词,哪一句最令您动容?今天,我们带您来了解一下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顺便鉴赏一中秋节的诗词名句。
朗朗乾坤的明月
中秋节来历的第一个说法:
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
中秋节来历的第二个说法:
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个我们最熟悉了,先是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种成仙的药,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月亮去了。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节。
中秋节来历流传的第三个说法
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讲完中秋佳节的流传来历后,顺便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中秋节习俗吧
中秋佳节,最主要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茶楼酒肆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色香味俱全的月饼
过中秋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看到这些是否想起来一首千古绝唱绝的诗词呢: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的背景,据资料显示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千古绝唱
在唐诗宋词里,这首最具代表性的,被广泛流传千古,后人还排练出五线谱来唱这首朗朗上口的词。其实我们中华文化里头还有很多书写中秋佳节的诗词歌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中秋文化底蕴深厚、中秋思念的心情、中秋佳节的魅力!
来源:默默百言
免责声明
本文转自其他公众平台,由“永登县妇女联合会”微信整理发布,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你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信息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中秋佳节的由来和发展历史文化、习俗》
阅读原文
网址:中秋佳节的由来和发展历史文化、习俗 https://klqsh.com/news/view/164450
相关内容
端午节的文化习俗和历史传承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
春节传统习俗:从历史、文化到现代的演变
三分钟讲文化:文化习俗的传承与发展
太原文化习俗大全 太原历史文化 太原风俗习惯 太原特色民俗文化盘点
过年有什么习俗?传承千年的年味:解读中国春节的历史文化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统节日与习俗
中国十大民俗有哪些,四大节庆民俗的来历
走进古人生活:节庆习俗,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传承
从历史深处走来:簪花习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