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何以刷新世运会历史?

发布时间:2025-08-19 06:22

历史故事可以帮助记忆,提高记忆力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历史故事#

8月17日晚,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下称成都世运会)闭幕式在成都举行。从秦皇湖畔,到绛溪河畔,精彩纷呈的11个日夜,为世界留下“成都记忆”。

成都世运会,是世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届世界运动会。这座奋进中的创新创造之城,创下世运会历史上多个首次:首次在城市中心完成了火炬传递;首次启用了赛事流媒体直播平台,向全球观众同步展示世运会赛事盛况;开幕式上,火炬“竹梦”成功点燃世运会史上首个湖面火炬塔,以“水火交融”奇观辉映蓉城夜空;首次完成火炬传递全链条市场化开发,使世运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持续资产。

这就是成都,外显松弛、内承张力,是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是烟火里的幸福成都,也是奋进中的创新之城。

交子大道上的天府双塔(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供图)

以“公园城市”的方式传递“成都温度”

成都世运会开、闭幕式均在户外举行。开幕式选址“天府之檐”,依托亚洲最大单体木结构建筑及湖景、湿地、草坪等景观,生动诠释成都“公园城市”理念。闭幕式选址成都世园会国际友谊馆,这是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核心建筑之一,总体定位为“建筑即是公园”。

创新设置“草坪观演区”,体现了成都的松弛感,也成为“公园城市”的赛事创新表达。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古时的成都,便已是文人墨客的“诗与远方”。如今,成都以“公园城市”这一最鲜明、最独特的城市标签站上国际赛事的舞台,绿色办赛成效尤为显著。吉利控股整合旗下多个品牌车型,提供了近500辆新能源汽车,保障世运会工作用车、嘉宾接待等绿色出行;11家国企力量汇聚,共同为世运会捐赠10余万吨碳汇,助力世运会赛事碳中和。

正如一位嘉宾所言,“我们看到成都不仅仅是一个主办城市,更是一个家园,一个展示体育卓越成就与文化交流并行绽放的家园。”

既然是家园,就得有温度。除了为参赛者提供温馨舒适的“赛时成都家园”,8600余名赛会志愿者持续擦亮“小青椒”品牌,近万名城市志愿者为外国宾客和市民群众提供城市宣传推广、便民服务。

在赛事侧,本届世运会积极践行体育包容性,特别增设了残疾人柔术与残疾人自由潜水2个残疾人项目,这是残疾人比赛项目第二次纳入世运会比赛,本届赛事设项和参赛规模均超过上届,彰显了“体育无界限、人人可参与”理念的同时,也诠释了“成都温度”。

当运动员手举“Thankyou,Chengdu”的横幅步入闭幕式会场,当“Wealllovechengdu”的嘉宾致辞在绛溪河畔响起,世运史上便烙下温暖的“成都记忆”。

武侯仲夏消费月暨第二届玉林国际咖啡艺术季启动(图据武侯发布)

凭“烟火成都”的滋味烙印“成都记忆”

赛场内,奋力拼搏;赛场外,逛逛买买。成都世运会期间,运动员们漫步成都的街头巷尾,在“火锅巴士”上感受热辣美食,逛荷花池开启“扫货”模式,在东门码头登上游船夜游锦江,引得网友直呼:“这很成都”。

为了让来蓉参赛的运动员、技术官员等近距离感受成都的独特魅力,成都以公园城市、时尚商圈、烟火成都为主线,甄选17个点位串联成7条城市文化观光体验线路,供来蓉运动员和嘉宾等自由选择。

赛时期间,成都还组织了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参赛人员在世运村内沉浸式体验蜀绣、皮影、竹编、剪纸等非遗技艺和中医理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数据显示,参赛人员和市民游客累计3万余人次参加世运广场活动,运动员和嘉宾累计有2500余人次参与城市文化体验,深入成都大街小巷,看熊猫、品美食、逛茶馆、购特产,感受成都的浓浓烟火气。

此外,本届世运会特许商品充分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国风美学,将巴蜀文化中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地域特色进行了提炼,融入了产品开发,为全世界呈现出极具中国风格与巴蜀韵味的一系列特许商品。比如,“四川省拼图徽章套装”凝练了四川省21个地市州的文化精髓,以拼图徽章的形式巧妙地呈现四川地貌与文化,讲述了天府之国的独特故事;“烟火成都盲盒”以吉祥物“蜀宝”“锦仔”为载体,展示出了非遗文化的高超技艺。

成都世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更是推动文旅消费的一大引擎。抢抓这一契机,成都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世运有礼成都等你”暑期消费季等系列活动,在重点消费点位落地离境退税“码上退”便利措施,带动旅游、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消费增长。8月以来,宽窄巷子、太古里、兴隆湖等景点商圈人气爆棚,世运会吉祥物“蜀宝”“锦仔”手办等特许商品成为热销品,在成都看比赛、吃火锅、览非遗、赏美景成为新风尚。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素有“江山之雄、文物之盛”“万商之渊、千年商都”的美誉。当下,成都正力塑“公园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体品牌,未来将有更多的“蜀都味、中国潮、国际范”消费活力区,更多都市烟火乐活场景、绿水青山乐游场景、和美乡村乐享场景也将出炉。

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供图)

借“世运流量”的热度解锁“成都精彩”

热闹的赛事之后,需要一些冷思考。其一,世运会为成都留下了什么?其二,如何让“世运流量”变“消费留量”?

8月11日,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运动项目研究与推广中心揭牌仪式在成都体育学院举行,意味着成都成功构建了一个集全球视野、专业深度、文化积淀及产学研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高地;8月16日,成都世运掷准飞盘公园在桂溪生态公园东区揭牌,这片曾见证世运会掷准飞盘赛事精彩瞬间的场地,正式成为世界飞盘运动的永久纪念地,也将成为高水平国际赛事的长期承接地……通过世运会的筹办,成都与国际体育组织间的合作取得了多个重要成果。

以筹办世运会为契机,成都建设提升体育公园87个,统筹打造130个“世运空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比2023年增长了15%,位居全国前列。赛后,还有7个临建场馆将继续留用,用于群众体育锻炼。采购的器材设备将统筹用于体育人才培养、全民健身等用途。

事实上,成都世运会也是迄今为止最具可持续性的一届世运会,成都共启用27个现有和改造后的室内外场馆,树立了办赛的新标杆。

面对“流量”变“留量”这一命题,成都从“体育+”消费活力的有效提升精准切题,精心策划实施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体育消费活动,推动“赛事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2025年以来,成都举办世运会相关活动达到了1200余场次,国际和全国性体育赛事40余项,吸引观众达到80余万人次。此外,成都还大力发展“票根经济”,实施“1票激活N场景”行动,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成都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492.6亿元,同比增长9.6%。

将时间线拉长,近三年,成都举办了成都世乒赛、大运会、汤尤杯等国际和全国性赛事140余项,获评2024年全国唯一的体坛榜样“年度体育城市”,入选全国首批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今年,成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力争突破1500亿元。

抢抓世运项目推广契机,成都还探索发展科技体育“新赛道”,筹办无人机、机器人等高规格赛事,以新兴竞赛表演产业助力新兴领域经济发展。

成都世运会落幕,“成都记忆”在世运会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都温度”也随来自116个国家和地区的6679名运动员、随队官员和技术官员传至各地。

从大运会到世运会,“公园城市”的肌理、“烟火成都”的滋味、“创新基因”的锐度都持续助推“赛事名城”的叙事不断丰满,“成都精彩”将有更多续篇。(来源:成都市委网信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成都记忆”何以刷新世运会历史? https://klqsh.com/news/view/166797

相关内容

成都世运会
世界读书日|阅读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可以入世家,而韩信只能入列传?
以历史为镜,鉴往知来,普及历史知识
在“千年文化”长河里解码“活态记忆” ——专访《大运河历史图谱》主编、地方志专家张乃格
成都世运会|小众项目的“春天”
朕什么世面没见过! 电视剧 历史 经典回忆杀
回忆杀!这些黑历史的照片,你1个都逃不掉……
逝者|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享年95岁,解读“何以华夏”
何以中国|人民网评:让创新扎根历史,让文化拥抱未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