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山海闽风,民俗寻根”港澳台学生实践团前往福州开展民俗文化溯源调研
民俗文化:解读传统民俗中的美学价值,弘扬民族文化。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美学心得# #生活美学感悟#
2025年7月3日至7月5日,“山海闽风,民俗寻根”港澳台学生福州民俗文化溯源实践团前往福建省福州市,围绕闽都民俗文化传承脉络与当代价值,依托非遗技艺、民俗活动、历史街区等文化载体开展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与亲身体验,探寻福州民俗文化的历史根脉与精神内核,增进港澳台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1. 历史文化街区调研:溯源城市文脉,感知古今传承
7月3日,实践团聚焦福州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三坊七巷、烟台山两大核心区域。在三坊七巷片区,实践团重点考察林觉民冰心故居、黄巷小黄楼等标志性建筑。通过实地参观明清时期建筑群落的布局结构、装饰工艺,结合工作人员现场讲解,系统了解里坊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其对福州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
在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实践团针对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特色展开考察,通过参观乐群楼、闽海关税务司官邸等历史建筑,分析近代开埠通商历史对福州建筑风格、民俗习惯的影响,梳理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脉络。此次调研通过建筑实物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构建起对福州城市发展历程的立体认知。
2. 民俗活动调研:深入千年古村,解码民俗基因
7月4日,实践团赴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林浦村开展民俗文化专项调研。按照 “建筑遗存考察—民俗活动记录—村民访谈交流”的流程,先后考察泰山宫、濂江书院、林浦宋井、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等文化地标。
在泰山宫,实践团重点调研民间信仰活动的仪式流程与文化内涵,通过观察神像供奉、祭祀器物等实物遗存,结合地方志记载,解析民间信仰在社区凝聚中的作用。在濂江书院,实地考察古代教育场所的建筑布局与功能分区,了解福州地区传统教育体系的发展脉络。
调研期间,团队与林浦村村民开展深度交流。通过采访林浦村民委员会委员林伯伯,实践团围绕传统节庆习俗、宗族文化传承、民间故事传说等主题进行访谈,收集到丰富一手民俗资料,直观感受到民间信仰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以及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的鲜活生命力。
3. 非遗技艺调研:探寻匠心传承,体验技艺魅力
7月5日,实践团在福州民俗博物馆开展非遗技艺专题调研,聚焦闽剧、脱胎漆器、软木画、大漆工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过博物馆讲解员的介绍,结合实物展品观摩,详细了解各项技艺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与文化价值。在闽剧展区,重点考察传统戏服制作技艺、唱腔流派特点及经典剧目传承情况;在脱胎漆器展区,深入学习“制模—裱褙—上漆—装饰”的复杂工序,认识其“轻巧坚牢、光彩照人”的工艺特色;在软木画展区,观摩匠人现场演示“雕、镂、刻、粘”等技法,感受“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的艺术魅力。实践团特别安排了漆扇制作体验环节,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完成漆料调配、图案绘制等基础工序,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精湛与不易,深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4. 博物馆专题调研:纵览历史长河,深化文化认知
7月5日,实践团赴福建省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开展专题调研。在福建省博物馆,按照历史时序参观“福建古代文明”“海上丝绸之路” 等主题展厅,系统了解福建地区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分析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地位。在林则徐纪念馆,实践团深入了学习林则徐的爱国事迹与精神遗产,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背景。此次调研通过宏观历史与微观人物的相互映照,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华文化延续性、包容性的认识。
本次港澳台学生福州民俗文化溯源实践活动,紧扣“文化同根”理念,以 “前期准备—实地调研—总结推广”三阶段框架扎实推进。实践团走访三坊七巷、林浦村等历史文化地标,研习大漆工艺、脱胎漆器等非遗技艺,开展博物馆专题调研,让港澳台学子在实地体验中感受民俗魅力。活动有效增强了港澳台学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深化了“文化同根、血脉同源”认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港澳台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力量。
图片:李昕澄、陈佳宁
文字:邓睿琪、李佳颖
指导老师:徐立坤
网址:中南大学“山海闽风,民俗寻根”港澳台学生实践团前往福州开展民俗文化溯源调研 https://klqsh.com/news/view/166811
相关内容
福州:闽都鼎边民俗文化嘉年华启幕福建省十大民俗文化
龙岩市十大民俗文化
苏州市十大民俗文化
[孙媛媛 刘宗迪 吴蕴豪 张超]山东地区民间星座知识调查 · 中国民俗学网
积极开展立夏活动,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乐趣
江西省十大民俗文化
元宵赏灯:如何在创新中赓续民俗文化传统?
大暑的渊源和文化习俗
东莞民俗文化介绍 东莞风土风情 东莞传统文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