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特展”何以成为上海文化新引力?

发布时间:2025-08-20 21:21

创新思维引导:鼓励团队成员提出独特见解,建立容错的文化 #生活技巧# #领导力技巧# #创新思维引导#

就时间而言,特展是一种由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就某一主题所特别筹划的短期展览,展期通常为三个月至一年,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特展所发挥的“沙丁鱼效应”尤为重要,否则观众很少会多次参观仅有常设展览的文化机构。

近年来,在上海举办的特展频频受到关注。刚刚落幕的上海博物馆特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就以“现象级”热度创下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文物类特展参观人数的最高纪录,其中近七成观众来自外省市,展期内总共接待观众超过277万人次。由此可见,特展不仅丰富了上海市民与其他城市观众的精神生活,为海派文化的繁荣持续注入时代精神,也逐渐成为决定未来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在人文学科的研究中,也存在着一对时间概念,即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简而言之,前者是在一定时间内的研究,后者是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如果使用这对概念去观察在上海举办的特展,则会发现其历时性体现在文化机构内部,即它们多年来所举办的系列特展共同组成了一个主题。例如自2012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办方暨永久主场馆,就以开放的视野持续追踪全球语境下的社会变革及知识生产趋势。上海博物馆目前拥有“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和“对话世界”文物艺术两大系列为主线的特展品牌,目前已具有颇高的影响力。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开展了两轮五年展陈合作项目常设展,这种特别的特展让观众可以深入了解蓬皮杜中心的收藏面貌。

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合作的常设展“重塑景观”

文化机构通过制定清晰、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所打造的特展,体现着一种历时性的思维,呈现的是一种知识、审美与思想的积累关系。历时性特展对于观众而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才能体会到文化机构的意图所在;若是错过了其中某个展览,难免会有遗憾之感。历时性特展也并非上海地区独有,正在开展的首都博物馆“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览、苏州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系列”系列展览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曾经举办的“复调”系列展览,都反映出各地区文化机构对于观众黏性、声誉积累与对外传播的关注。

笔者发现,上海近几个月的特展,从某种程度而言,还呈现出了一种共时性,即特展之间存在着对读关系。

“对读”是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即用一种来回比对的阅读方式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从而能够跳出单一视角、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的相同和相异。特展实际上是由策划文本转化而来,因此特展不仅可以进行“对读”,这种视角还可以将展览主题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进行认识,找出同一主题之间的差异,由此来加深对展览内容的认识。

今年5月24日,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展览“绚烂归朴——高迪与他的时代”开幕,展出五件首度来华的高迪知名建筑构件原件,以及众多画稿、装置与影像资料,呈现高迪个人创作的演变历程及其在建筑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与突破。高迪是享誉世界的西班牙建筑师,那么同样驰名海外的中国建筑师又如何思考建筑与艺术、环境的关系,观众则可以前往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携手M+联合主办的展览“贝聿铭:人生如建筑”。这个展览将建筑师贝聿铭的作品与社会、文化及其人生轨迹交相对照,显示建筑和生活之密不可分。这两场建筑师特展都通过丰富的实物、文献与影像勾勒建筑师的生命历程,进而讨论建筑师对于建筑技术、建筑语言与建筑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6月27日,“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虽然展览中乡土绘画(农民画)的创作者接受了一些学院化的训练并受到时下流行艺术的影响,但在一些色彩与造型上还是能够看到中国民间艺术的原生性特点。而在7月12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无羁之境:洛桑原生艺术收藏与他方视界”拉开帷幕,可谓国内迄今规模最大的关于原生艺术及其发展历程的综合呈现。这两场展览都涉及到艺术的原生性问题,但给出了不同文明的多元视角,让观众可以进行多维度思考。更重要的是,它们也都在尝试消除中国多数观众普遍认为自己和艺术之间存在因为没有接受过艺术训练而产生的“隔阂”,实际上任何人都可以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为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

7月8日,“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幕,展出西周获国的“稼稷”卜骨、北周李贤墓出土的鎏金银壶与隋代狩猎图金方奇等300余件来自固原地区西周至隋唐时期的文物。位于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地理位置特殊,距离关中平原相对较近,形成了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区域文化。而黄河所流经的宁夏北部地区文化面貌又有哪些特点?观众可移步至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览“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这个展览聚焦辽宋夏金时期银川地区以党项为主的少数民族政权历史,其中第四单元“共奉‘中国’之陵”展出的建筑构件,来自今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西夏陵。这两场宁夏地区文物主题特展形成的地理视角,向观众讲述着西北地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7月18日,敦煌当代美术馆展览“登临出世界”启幕,通过历史文物与当代艺术的跨时空对话,为观众呈现“塔”在历史、建筑、文化等多个层面所具有的丰富的象征意义。这场展览在尝试以一种观众能够理解的视觉形象,建立观众、文物与当代艺术品之间的联系。7月22日,宝龙美术馆展览“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开幕,展览展出麦积山石窟137件文物及37件当代艺术作品,是麦积山石窟艺术在上海最全面、最多样的一次亮相。这两场佛教文物与当代艺术主题特展都涉及到了中国重要的石窟寺,使用了相同的策展理念,让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进行碰撞、对话,使得中华文化随时代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

敦煌当代美术馆展览“登临出世界”

可以进行对读的特展,对于观众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观众可以在看完其中一个展览后,使用较短的时间与较少的花费参观另一个展览,有助于加深对于特定主题的理解与感受,这种共时性更容易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而历时性的展览策划周期较长,例如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展览的第四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从策划到开幕耗时15个月。观众往往会聚焦于历时性特展中当下正在举办中的展览,能否将几年来看到的特展串联成博物馆希望观众感受的那条“线”,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与观众研究才可以揭示。此外,观众保存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注意力在新媒体时代很容易被分散,历时性特展需要面对观众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记忆衰减,有科学研究显示这个过程在两年后开始出现。当然,观众忘记的大都是展览中具体的知识内容,观展时的体验应该是印象深刻的。

对于多数外地的观众而言,将上海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因早已不仅仅是历史建筑与购物饮食,而可以是一场场经过多方筹划、精彩呈现与独特体验的特展。特展所产生的共时性现象并不多见。这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首先要拥有大量的、活跃的文化艺术机构。其次,这些文化机构的展览策划理念、学术研究转化、资源协调能力与文化服务意识都要保持较高的水平,对于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节奏有着相似的理解。此外,海派文化也滋养着上海的文化机构——特展同样体现着区域文化共同体内部的张力。

上海特展历时性与共时性现象的出现,可谓不断推动高质量文化发展、引领高品质文化生活、优化高水平文化供给、实现高效能文化治理的结果,也会成为未来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展览文化特质。

网址:“看特展”何以成为上海文化新引力? https://klqsh.com/news/view/172220

相关内容

文化新观察|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每一帧”光影注入新动力
文化新观察丨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每一帧”光影注入新动力
上海何以成为中国脱口秀“高地”?|申观察
二次元文化为何吸引年轻人:潜力与挑战
从“一杯咖啡”看上海经济社会活力 上海咖啡文化周火热启动
“二次元”何以展现“破次元”吸引力?
上海书店咖啡:文化创新与消费新体验
当“极新”爱上“极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吸引年轻人?
让历史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大器星成”陨石文化展在上海举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