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角•看点┃中式脱口秀的探索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20 22:52

看脱口秀节目学习笑点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轻松幽默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幽默#

本世纪的头十年,以德云社相声、开心麻花喜剧为代表的语言类艺术不仅在剧场为观众带去欢笑,还通过互联网传播赢得了广大网友的喜爱,曾多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此后十年,诸如《今晚80后脱口秀》《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等节目把舶来的喜剧形式变为中式脱口秀,通过新鲜角度、创新表达、玩梗出圈,反哺线下剧场,成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重新出发:绝代双骄

2024年,沉寂一年的脱口秀迎来重新出发的崭新局面。《脱口秀大会》裂变为两个节目。其中,《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脱友)主打“生活的烦恼用脱口秀说说”:00后漫才兄弟徐浩伦、谭湘文荒诞吐槽生活琐事,哥大毕业生呼兰(姜远航)调侃留学下厨趣事,春晚素人何广智演绎贫富心理对比,“富态”女孩赵山河幽默化解身材焦虑,65岁退伍军人山山大爷笑谈退休生活,英国人Harry用中文脱口秀展现文化差异……

而《喜剧之王:单口季》(喜单)则以周星驰电影为主题展现小人物蜕变之路:大专生付航演绎充满“Passion”(激情)的“猴王”奇旅,跨国婚姻的付小鹿调侃备婚琐事,新东方原英语教师刘旸妙答网友提问,相声演员阎鹤祥自曝跨界脱口秀缘由,患视觉罕见病的黑灯(高翔)讲述残疾人感悟,外卖员南瓜(赵栋)分享骑行送货的趣事……

内容方面,脱口秀演员成为观众的“嘴替”,围绕相亲奇遇、焦虑心理、职场待遇、购房波折、原生家庭、丧偶式带娃等问题,以犀利的观察视角、荒诞的自我画像、精巧的文本设计、夸张的表演张力,化烦恼为爆梗,融意气于谐音,借助舞台互动留下了许多名场面和金句:“不管你的出身、学历、家庭背景,只要你勇敢做自己,就总会有人爱你”(付航),“相亲捡漏就像早高峰的共享单车”(鸭绒),“婚礼就是我一个人的项目”(小鹿),“N+1是人生第一桶金”(呼兰),以及“上网十分钟,就确诊了配得感缺失、没有钝感力、边界感过强、习惯性讨好别人、活在原生家庭阴影里的回避型依恋”(于祥宇)……此外,唯一横跨两档节目的大局观嘉宾罗永浩,还现身说法演绎“真还传”(“已还8.24亿元,能铺满13个足球场”)引爆全网。

脱口秀左右互搏,观众收获快乐。猫眼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综艺板块,“喜单”和“脱友”全网实时热度分列第5和第7,全网曝光为6007.22万和5788.25万。微博上,“脱友”已有88.2万讨论量和4.7亿阅读量,“喜单”则有496.6万讨论量和9.1亿阅读量。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爆梗不仅在现场赢得满堂彩,而且在互联网上扩散传播,形成一股年轻文化新浪潮。

舶来艺术:历史变迁

作为舶来的喜剧形式,脱口秀(talkshow)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60年代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咖啡馆集会。19世纪晚期,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投资失败,为了还债开办巡回演讲,形成了脱口秀中单口喜剧(stand-upcomedy)的雏形。

20世纪上半叶,脱口秀节目始于广播时代而兴盛于电视时代,早期以新闻评论为主,后期逐渐形成《大卫莱特曼秀》《深夜秀》娱乐化脱口秀节目。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脱口秀形成“一个人,一支麦克风”的单口喜剧表演形式,演出场所多为剧院、酒吧、俱乐部等。单口喜剧演员用趣事笑话、讽刺独白、肢体表演逗笑观众,类似于中国传统的单口相声。表演手法包括谐音梗、双关语、地狱笑话、单句小笑话(one-liner)等。著名的单人喜剧演员包括乔治·卡林、伍迪·艾伦等。

单口喜剧题材广泛,既有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也有政治宗教、生老病死。表演方式有的雅俗共赏,有的则口吐芬芳。其中,优秀的表演具备视角独特、观察入微、表达幽默、出人意料等元素,更容易赢得观众的互动讨论。为避免观众审美疲劳,演员需要不断积累新素材,把灵感变成金句,才能防止江郎才尽。

知名单口喜剧演员乔治·卡林凭借其反正统的黑色幽默,拥有14个专场。有人问他如何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他分享道:我每年的目标就是讲一个专场,讲完以后就把内容全部扔掉,从零开始。这种破釜沉舟倒逼创作的劲头,为他赢得四座格莱美最佳诵读喜剧专辑奖及美国最高幽默奖——马克·吐温奖。

进入中国:单口喜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电视媒体的发展,脱口秀节目进入中国。1996年央视推出国内首档脱口秀节目《实话实说》,作为新闻节目《东方时空》的衍生品。崔永元凭借机智诙谐的主持风格,伴随着现场乐队伴奏,探讨着深刻的社会议题,迅速让全国电视观众领略到脱口秀的魅力。据统计,《实话实说》的观众比例一度达到62%,单周观众人数一度超过3200万人。1999年,《实话实说》登上春晚,崔永元与赵本山、宋丹丹合作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成为经典。

从《实话实说》开始,中国迎来了脱口秀节目的井喷。如央视的《艺术人生》《东方之子》,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鲁豫有约》等逐渐进入观众视野。但要说到脱口秀的分支单口喜剧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却是香港。20世纪90年代,电视脱口秀节目盛行,香港主持人、司仪为了提升幽默感,纷纷开始尝试单口喜剧。粤语将单口喜剧翻译为栋笃笑,代表人物便是黄子华。从《娱乐圈血肉史》开始,他一年一度的表演令观众如痴如狂、一票难求。

从栋笃笑开始,单口喜剧逐渐为中国观众所熟悉。本世纪初,湖南经视汪涵、马可主持的《越策越开心》,东方卫视刘仪伟主持的《东方夜谭》,都具备单口喜剧的元素。

2002年,华裔生化学博士黄西在美国开始表演单口喜剧。2009年,他成为第一个在《大卫莱特曼秀》表演单口喜剧的亚洲人;2010年他作为唯一受邀单口喜剧演员,在美国记者年会上表演,后还获得全美喜剧节单口喜剧比赛冠军。

2009年5月,深圳外卖脱口秀俱乐部成立,主要演员包括程璐、王思文等。2010年,北京脱口秀俱乐部(北脱)成立,被誉为圈内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很多单口喜剧演员。其中,具有金融留学背景的石介甫,在2017年单飞,创办单立人喜剧,正本清源推广单口喜剧,旗下的演员“石墨鹿教”(石老板、周奇墨、小鹿、刘旸)声名鹊起。

以脱口秀之名,单口喜剧通过电视进入观众视野。2012年,相声演员王自健主持的《今晚80后脱口秀》播出,每期通过单口喜剧的形式,幽默解读社会热点事件,表达年轻人的态度和思想。节目借助互联网迅速走红,为单口喜剧培育了线上土壤。

作为《今晚80后脱口秀》的节目主创,叶烽、李诞、王建国等在2014年成立笑果文化,仿照美国《喜剧中心吐槽大会》模式,制作中国版《吐槽大会》,利用明星效应,迅速为笑果文化赢得粉丝和流量。笑果文化自创的《脱口秀大会》,从2017年到2022年,一口气推出五季,以“每个人都能讲5分钟脱口秀”为宣传语,吸引了一批批年轻人开启单口喜剧表演,涌现出庞博、王冕、周奇墨、呼兰等“脱口秀大王”(冠军),深受年轻观众喜爱。

上述节目也带动单口喜剧的线下演出市场。各地脱口秀俱乐部如雨后春笋,通过开放麦、训练营、喜剧大赛、专场巡演等模式,为单口喜剧新人提供了崭露头角的舞台。《脱口秀营销白皮书》显示,2016年全国脱口秀行业从业人员不足100人,而在2021年,脱口秀演员达到了10000人,截至2022年5月,俱乐部跃升为179家。脱口秀行业俨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023年除夕之夜,由何广智、徐志胜、邱瑞、赵晓卉四位素人演员共同带来的圆桌脱口秀节目《给我一分钟》,从熟悉的身边事切入,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紧凑的节奏、巧妙的设计,引发观众对话题的共鸣,成为当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创新亮点,堪称脱口秀行业的高光时刻。

学习相声:传统创新

作为脱口秀的分支,单口喜剧在形式上与中国的单口相声颇为相似,有国内媒体称之为“美国相声”。对此,来自美国的单口喜剧演员艾杰西(JesseAppell)曾专门来中国学习相声,师从相声名家丁广泉。在他看来,幽默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的最好方式,单口喜剧更强调观众的即兴互动,而相声表演段子观众非常熟悉,代入感更强。

相声,作为中华传统曲艺形式,历史悠久,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的俳优、汉武帝时的东方朔、五代十国的参军戏、宋代的像生模仿、明代的像声口技等。直至清代,张三禄为相声开宗立派,历经“穷不怕”朱绍文、“相声八德”,从天桥撂地发展到电台传音。此后,张寿臣、常连安、马三立等名家分别以《对春联》《大上寿》《买猴》领风气之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宝林、马季、姜昆等对相声进行改进,先后创作《夜行记》《宇宙牌香烟》《如此照相》等作品,使之顺应时代发展。本世纪初,郭德纲领衔的德云社异军突起,让式微的相声回归剧场,也重新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曲艺的热爱。相比之下,脱口秀进入中国不过30年,单口喜剧表演只有10来年,虽然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娱乐化的审美情绪,也凭借社会热点评论与犀利表达赢得了市场关注,但还没有像相声那样真正形成稳定的行业。

在人才培养上,笑果文化宣传“每个人都能讲5分钟脱口秀”,其训练营每期报名千人规模,筛选几十人,然后进行6天封闭训练,编剧、演员授课,再通过开放麦实战,最后输出到线下俱乐部。而相声门槛相对较高。2021年,德云社龙字科全网招生,260万人报名,经过层层选拔,最后录取仅百余人。相声采取的是师徒科班培养模式,讲求说学逗唱四门功课,而这仅仅是入门的基本功,若要熟练掌握“铺平垫稳,三翻四抖”的表演技巧,没有10年以上的剧场经验是无法出师的。此后,相声演员还要通过反复打磨气口、节奏、包袱,直到形成自己的风格被观众认可,才能凭本事吃饭。这种通过多年沉淀和付出所得到的艺术本领,无疑为单口喜剧演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阎鹤祥跨界能进“喜单”全国前十。因为单口喜剧的很多技巧,都能在相声中有迹可循。据阎鹤祥分析,单口喜剧中的“梗”可能来自于相声中的“哏”,只是从北方向南方传播时由于方言表达所致。艾杰西也表示,中国的单口喜剧与美国的不同,它更关注方言、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所以,中式脱口秀比起脱口秀、单口喜剧,更符合当前国内表演的实际,因为它吸取了内容要新、节奏要快、出梗要密、现挂要准的外国喜剧特点,同时又具备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思维逻辑、行事方式等元素。

中式喜剧:未来可期

相声演员于谦认为,中式脱口秀作为相声的叔伯兄弟曲种,将来在中国肯定能打下一片天地,与相声一起把中国语言类艺术发扬光大。这句话道出了语言艺术工作者的心声。中国语言类喜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向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取经,中式脱口秀自然也不例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有着近两百年的历史,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胸怀,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为不同时代的观众带来欢笑。

自古以来,笑的艺术具有共同之处,无论是语言、肢体、动作、表情,都在利用某种节奏反差来制造喜剧效果,带给观众独特的情绪共鸣与艺术享受。今天的中式脱口秀,既不是对西方喜剧形式的简单模仿,也不是对传统相声的移花接木。本质上,中式脱口秀是一种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借鉴现代喜剧形式,融合现实主义素材的本土化语言艺术。它的精神内核是满足和包容中国普通人的自我表达,应该鼓励更多不同背景的从业者登上舞台,奉上精准捕捉当下社会情绪的优秀作品,以幽默互动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在引发观众笑声的同时也能带来思考与共鸣。未来的中式脱口秀,唯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搭建起与海内外观众互动交流的桥梁,助力中国语言类喜剧艺术书写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4年第11期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广角•看点┃中式脱口秀的探索之路 https://klqsh.com/news/view/172350

相关内容

探索脱口秀:从幽默到深刻的社会艺术
脱口秀节目推荐(脱口秀十大巅峰之作)
使用与满足视角下“吐槽”式脱口秀节目热播探析
“中国式脱口秀”缘何如此火爆
脱口秀的魅力与幽默艺术的探索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笑声背后的文化思考与创新之路
脱口秀文案中的各种笑点,你笑了吗?
性别议题,脱口秀的出路还是绝路?
中国脱口秀有哪些人,中国脱口秀已然近黄昏?
爱看脱口秀的人看过来:国外10大脱口秀风云人物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