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成都儿童成长环境和人口结构,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成都市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点聚焦空间友好、公共服务友好、环境友好,紧紧围绕“公园城市对儿童更友好,儿童在公园城市更快乐”主题主线,初步探索形成儿童友好公园城市建设成都路径,绘制了公园城市儿童幸福底色,实现了儿童在公园城市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以下为成都市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节选,内容来源于《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3)》。
推进公共空间建设,着力塑造公园城市儿童友好场景
01
成都市充分利用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优势,坚持在实施城市新建项目、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过程中,融入儿童友好理念,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强化城市公园的社会服务功能,以“1 米视角”推进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建设及改造,塑造公园城市儿童友好场景。
一是建设与“口袋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相融的儿童友好公园社区。充分利用“金角银边”提升打造社区周边的小游园、微绿地,把“口袋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建在社区,并通过儿童友好步道串联,既能让孩子们安全步行到达自己的开心乐园,又能充分实现公园与社区融合。
二是建设与生态本底相融的儿童友好景观。为了满足儿童成长需求,方便家长陪伴孩子在公园开展自然探索、社会认知、体育运动等亲子活动,以尊重原始地貌、景观为原则,在城市公园打造儿童友好景观场景,重点配备功能全面、业态融合、特色新颖的母婴室、家庭卫生间、儿童安全游乐设施等。
三是建设与公园相融的儿童友好课外活动空间。自实施“双减”后,为了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课外活动阵地,成都充分利用公园城市生态本底,建设与公园相融的儿童课外活动场所。在天府艺术公园建设体现儿童友好理念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建设了1万余平方米的儿童阅读与活动中心,设置了亲子中心、绘本迷宫、小小剧场等。
四是建设与郊野公园相融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成都充分发挥川西林盘绿色田园的本底优势,以“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理念,建设儿童友好郊野公园,实现了儿童劳动教育实践与郊野公园建设相融合,孩子们既可以在郊野公园体验插秧、采果、种菜等传统农耕文化,又可以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农业科技研学实践;既能在家庭农场饲养小动物,又能在农业产业车间了解食物如何加工。
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提升儿童在公园城市的幸福质感
02
成都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过程中,全面融入儿童友好理念,明确提出加强街区、社区、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和场地适儿化改造,推动公共场所建设母婴室、儿童厕所及洗手池、儿童休息活动区。
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用房、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社区综合体等城市公建配套的相关技术导则中明确儿童友好无障碍相关技术要求,并在与儿童发展密切相关的社区、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开设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公园城市儿童的幸福质感。
一是立足社区把儿童友好服务送到家门口。一方面,完善社区服务儿童的设施,在进一步推进“儿童之家”建设提挡升级的同时,结合解决当前普遍反映的托育难问题,在符合开展托育服务条件的社区综合体推进“蓉易托”社区智慧托育中心试点,夯实社区服务儿童基础。另一方面,利用“儿童之家”服务阵地,为广大家庭提供在家庭教育指导、亲子关系建立、儿童心理疏导、儿童社会实践、儿童劳动实践等方面的服务。
二是立足儿童友好单位建设提供符合儿童天性成长的公共服务。在儿童友好学校建设上,除了均衡配备优质教育资源,成都市各中小学校下午放学延时的文化、体育、科普等课外活动已在全市推行,同时为了体现特色,各学校根据本区域的资源特点,还开辟了特色课外服务项目。
在儿童友好图书馆和博物馆建设上,为了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全市23个图书馆均建设了儿童阅览区,博物馆专门为儿童参加志愿服务、文化研学活动提供平台。
在儿童友好医院建设上,不仅配备满足儿童身心健康需求的医疗设施,强调提升保障儿童健康的专业能力,还开设特色服务儿童科室。
三是坚持为困境儿童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过程中,围绕儿童友好权利保障,坚持把困境儿童放在心上。从政策保障、服务提升、关心关怀等各方面入手,把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困境儿童纳入全额自助参保救助对象范围,将残疾儿童 康复救助的年龄范围扩大到0~15岁,并实现“应救尽救”。鼓励公办机构开展儿童康复业务,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水平,让每一个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得到保障。
优化社会环境,让儿童参与公园城市治理
03
成都市坚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以“服务一个儿童、联系一个家庭、凝聚群众力量”有效推动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
一是凝聚家庭共同参与力量。通过持续打造服务品牌,进一步丰富红色教育、家庭教育、亲子活动、科普教育、儿童公益、儿童研学等活动内涵,为儿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并通过小手拉大手,促进社区邻里和谐,凝聚家庭力量。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品牌服务项目是吸引儿童及其家庭参与社区活动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服务社区的质量及专业化水平,激发儿童友好社区发展活力,成都市通过在社区培育儿童友好社会企业、建立社区发展微基金,搭建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机制。
三是鼓励儿童大胆表达愿望,参与公园城市治理。通过开展 “红领巾小提案”活动等鼓励儿童表达自身发展诉求。目前,成都已在789个社区建立了儿童参与机制,全面推行每个社区每年至少开展1次儿童参与活动。
更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案例内容详见
点击图片购书
《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3)》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牵头组织编写。全书分为四篇,友好理念篇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行了政策解读,社会共建篇探讨了社会力量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参与方式,实践案例篇介绍了我国部分先行先试城市的有益做法,发展展望篇对中国儿童友好城市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书是我国第一次编辑出版关于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情况的发展报告,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专业性和实操性,对指导各地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做好“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编辑:常欣悦
复审:朱冰、赵文斌
往期精彩看这里!
【我社图书购买方式】
各地建筑书店、新华书店
中国计划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中国计划出版社(京东)旗舰店
计划社微书店(微信)
当当、京东等电商平台
【售前、售后咨询】
010-68036039/68030048
010-63906395/6390639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