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1日讯 小琳(化名)是985毕业的大学生,曾是亲戚眼中的“好孩子”,是父母的骄傲。但毕业后的4年,她成了“啃老族”,生活状态与昔日的“优秀”判若两人。起初,她挑剔工作,决定考公务员,父母全力支持。可她复习敷衍,早上昏睡,晚上刷短视频、打游戏,常以“压力大需放松”搪塞父母,甚至指责父母“不懂她”“嫌她花钱”。此后几年,她彻底自我放弃:下午三点起床,凌晨四点仍在打游戏,房间堆满外卖盒,父母一提工作就摔门。父母虽有能力供养她,却满心焦虑:担心自己离世后,缺乏基本生存能力的小琳无法独立生活。
图片与本文无关
纽扣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李静结合小琳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引用了“童年富裕症”这一概念来分析现状:“童年富裕症”的核心表现为,孩子在物质条件优越的成长环境中,因长期被过度保护、凡事被安排,逐渐丧失了内在驱动力和抗挫折能力,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看似精心培育却缺乏独立面对风雨的生命力。对照小琳的成长过程:从小衣食无忧,各类补习班、兴趣班排满日程,全家人都围着她转,事事以她为中心,父母更是包办了除学习外的一切事务——这恰恰符合“童年富裕症”的典型成因。
从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来看,人的内在动力源于“自主感”,即能够自主做选择、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小琳父母奉行的“直升机式养育”,时刻盘旋在孩子身边为她扫清所有障碍,恰恰剥夺了她建立“自主感”的机会。在这种环境下,小琳不必考虑生活琐事,也无需承担选择的后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反正有父母兜底”的依赖心理。因此,当她进入社会,需要独自面对考公压力、工作选择时,因缺乏独立应对挑战的经验和勇气,只能用“逃避”(摆烂、指责父母)来应对。这并非她“故意变坏”,而是长期被过度保护后,面对挫折的本能退缩。
针对小琳的情况,咨询师给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以“饿鼠效应”为依据,引导家庭制造适度“饥饿感”。
通过“断粮”,停止额外生活费补贴,仅保留基本食宿;不再托关系找工作、包办生活琐事。这一过程中,孩子或许会有抵触,但在被迫独立处理生活琐事的过程中,能逐渐意识到凡事终究要靠自己,没人能永远当靠山,为内在动力的唤醒奠定基础。
二是从三方面帮助孩子调整认知与行为模式。
1、重构成功认知:带孩子接触不同领域的成功者,如开烘焙工作室的专科生、做自媒体的大专毕业生,让她明白成功并非只有“公务员”“大厂”一条路。
2、建立“付出-收获”机制:通过“完成三个月兼职才能换新款平板”等约定,让孩子体验“努力才有回报”的因果关系。
3、给予真正的选择权:不再催促孩子投简历,而是让她自主决定求职节奏(如孩子最终自主修改简历投递),逐步培养其自主性。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