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2016年出发到今年,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创立的专业报道品牌实践项目——“记录中国”已走过十年。经过十年的培育,“记录中国”已成为主流媒体赋能名校社会实践的知名IP。
2025年“记录中国”的主题是:“城市不打烊:高质量发展活力密码。”澎湃新闻记者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师生将实地探访上海、重庆、江苏苏州、安徽合肥、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四川成都等地,走进这些在昼夜交替中始终散发勃勃生机的城市,破解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
今天刊发的是来自“记录中国”成渝线的报道《重庆“野歌”故事:从桥洞唱到城市地标》,讲述了重庆“野歌会”是如何生于草野、恣意生长,从江畔桥洞唱到城市地标,从小众自嗨唱到万众瞩目的故事。
八月的重庆,暑气正盛,即便是在夜里也很难感到清凉。嘉陵江畔的桥洞下,一群音乐发烧友、一场免费音乐会,让火热山城再度升温。人们挥舞着手机,手电筒的灯光组成星光点点,照亮了重庆的夜晚。
2024年初,12位业余音乐爱好者共同组建了以“野蛮生长,以歌会友”为理念的自发性音乐组织——“野歌会”。一年半后,这个草根歌会发展为成员总数超十万的音乐社群。
从街头即兴弹唱,到固定桥洞基地的每周演出,再到获文旅部门支持走进重庆多个地标空间,“野歌会”正成为观察重庆本土音乐生态与城市公共文化活力的一个独特样本。
桥洞下的歌会
八月的一个傍晚,将近七点,顶着高温橙色预警,人群涌入重庆嘉陵江畔的一个桥洞,当地人称之为“桥角角”。这里是江北区宏滨路N37桥角夜光营地的三号桥洞,原是一片自然滩涂,去年被改造为夜光营地。
高架桥上车流呼啸,桥下则自成一派天地,百来平方米的空间中,半人高的水泥台面紧靠着桥柱隆起,装备上方便移动的音响、乐器、灯光设备,搭建成了“野歌会”每周免费演出的舞台。这也是成员们日常开会、策划、练习的大本营。舞台后方,“野歌会”的巨幅海报填补了镂空的桥梁支撑结构,隔离出一个相对独立的音乐空间。
桥洞下的“野歌会”舞台。本文图片均为“记录中国”团队摄
歌会开场,歌手登台。灯光交替炫动,烟雾和气泡升腾。在“野歌会”,歌手和观众的距离格外近。演出没有门票,无论是“野歌会”社群成员,还是普通音乐爱好者,或是路人,都可以随时进入桥洞,律动、跳跃、大声歌唱。
相对低矮的水泥舞台没有栅栏,想表演的观众可以拿过话筒登台献唱。许多登台演出的歌手也并非职业音乐人,电台主持人、外卖骑手、大学老师......这里曾有数不清的草根音乐爱好者“为爱发电”,他们撑起了“野歌会”最初的舞台。
“重庆这么热的天,顶着40度,户外演出,号召力这么强的还有谁?”“野歌会”演出次日,发起人陈杰在朋友圈发布了现场直拍视频。2024年起,他的朋友圈就几乎被“野歌会”相关视频占满了。
去年5月,“重庆人自己的野歌会”“重庆桥洞还能这么玩”等词条接连登上抖音本地热搜榜。陈杰回忆,当时粉丝群迅速从七个涨到三十多个,群管理员都需要六十几人。桥洞旁嘉陵晚风江边火锅的店长告诉“记录中国”团队,桥洞开音乐会时,店内客流量比平时增加了约1/3。目前,“野歌会”全平台社群成员已经超过十万。
野歌会基地——宏滨路N37桥角夜光营地。
何为“野”歌
“野歌会”实际上是陈杰的副业,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名酒店管理行业从业者,平日里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当时跟着哥们儿去大学巡演,感觉很好,就想把玩音乐的梦想拾起来。不惑之年了,时不我待。”发起“野歌会”,最初只是想展示自我,也想召集更多喜欢音乐的人,一起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
一年半的时间,11位同为业余音乐爱好者的朋友加入,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35岁。
“当时取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一晚上都没有睡觉。我想要呈现的状态就是随意一点,野一点,让大家感觉更松弛,不要那么拘谨。大家可以自由地歌唱,以歌会友。最后决定那就叫‘野歌会’吧。”陈杰说,相较于取名的深思熟虑,当时他对“野歌会”未来的发展、运营的难度没有太多设想,“这个事情是自己想做的,不管它结果如何,至少回想起来不后悔”。
2024年2月,陈杰和成员们在重庆龙湖时代天街开唱。两架麦克风,一把吉他,一台架子鼓,支起了“野歌会”的首演。两个业余歌手弹唱,等待路过的人群自然聚集。有路人想唱,歌手就把麦克风交出去。当时“野歌会”的标志还没有设计好,旗帜就是一面红旗,写着一个大大的“野”。
野歌会首演
“‘野歌会’不是追逐某一个明星,而是一群玩音乐的人聚在一起为爱发电。大家都是喜欢音乐的人,用音乐来带动所有人的兴趣和情绪,很能产生共鸣。这种氛围我觉得非常棒。”歌手菠萝与“野歌会”的缘分就是源于一次偶遇。当时“野歌会”在街头演出,他正在送外卖,路过觉得现场氛围很好玩,于是就上前询问自己能不能唱两句。
“结果一唱就一鸣惊人,后来他就一直跟着我们‘野歌会’演出。”陈杰回忆,菠萝是第一个加入“野歌会”的业余歌手。
歌手“菠萝”
歌手“山城碧昂丝”本职是一位大学教师,在她看来,“野歌会”的氛围就是“很嗨、很乐、很野”,“虽然重庆是个很松弛的城市,但还是免不了一些工作和生活压力。把“野歌会”放在周末的晚上,就是想让大家一起蹦蹦跳跳唱唱,情绪释放了,又是一个非常棒的重庆夜晚。”
歌手“山城碧昂丝”在演出现场。
随着社群的壮大,“野歌会”的图标及周边产品也完善起来。本职为平面设计师的鼓手磊哥用logo象形化表现载歌载舞的人群,呈现出他们随意的状态,有人说一看就知道是“野歌会”的标志。
“当时觉得歪歪扭扭的,不好看。但是很‘野’。”陈杰笑称。
“野歌会”品牌文化衫。
“野歌会”不收取费用,成员演出和后勤工作也没有报酬。平日里很多的成员都有着自己的主业,因此歌会通常都是在周末的夜晚举办。
主业为电台主持人的海风介绍,周中他会策划本周主题、选曲定歌,下班参加排练,周五周六现场演出,周日发布视频并复盘,就这样周而复始。作为“野歌会”的创始发起人之一,他几乎没有缺席过任何一场演出。今年毕业季主题的“野歌会”是海风至今印象最深的一场。
“桥洞的各个角落,目光所及都站满了人。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张纸,折成纸飞机。我身处其中,看着所有飞机朝我飞来。随手抓起一只,可以看到大家的毕业心愿和最想听到的一首歌。而我可以实现这首歌的愿望。”在那场“野歌会”的最后环节,在磅礴的合唱中,海风热泪盈眶。
走出桥洞
自2024年初首演以来,“野歌会”已举办超150场演出,单场参与人数破千。随着网络出圈和社群体量增长,“野歌会”去年被央视等多家媒体关注,成为重庆文旅部门主动对接的野生IP。
以桥洞音乐会被公众认知,“野歌会”也在慢慢走出桥洞,向更多重庆地标走去,去建立更加广阔的重庆本土音乐交流平台。
“市里开会几次提到‘野歌会’,成立时我和大家‘画饼’,第一年要从桥洞唱到解放碑,后来文旅局说‘想去哪里唱你来挑,我们来联系报备’。”陈杰自豪地说,他们从桥洞走进鹅岭二厂、十八梯、洪崖洞、火车东站轻轨站,渝中区上清寺防空洞这样的人防工程遗址,文旅局也协调使用,还提供免费水、充电宝和安保。
“第一年目标超额完成,第二年‘野歌会’想走出重庆,但更想留在重庆。”今年2月27日,“野歌会”周年庆活动上,陈杰提出第二年规划,即推出“野歌”原创系列音乐,同时要成为桥梁与纽带,召集重庆本土乐队举办首届野歌本土室内音乐节。
陈杰在桥洞基地展示过往演出
“大学玩乐队时,优秀的重庆音乐人总觉得本地音乐土壤太差,留不住就出去了。我们想把这个荒漠做成绿洲。”陈杰观察到,“野歌会”走红后,很多音乐会、街头表演也跟着涌现,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对重庆本土乐队的未来,陈杰充满期待。
在接受“记录中国”团队采访时,“野歌会”联合创始人海风清唱了一段自己于2017年发布的首支个人单曲《嘉陵岸》。
“流逝的日子像一条船,带着我离开到遥远的未来。看过了世间繁华冷暖,只想靠着岸回到你身边......带着梦想靠在你的身边。”海风说,还有很多本土乐队,都在努力激活这片沉寂很久的水域。他想呼唤所有漂远的重庆艺人乐手,回来看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