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从农村走出来,两次高考落榜,俞敏洪的励志人生给无数人力量。1985年,23岁的俞敏洪从北京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几年后,他辞职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一晃40年。
今年,俞敏洪结合40年教育经验,出了一本新书《做自己的追光者》。这是一本写给16岁到24岁青年学生的成长指南,精选了他多年来重要的几次演讲。书中,他聚焦学业成长与人生规划,通过分享切实可行的理念和方法,希望能帮助青年在关键抉择期找到方向,以“追光”姿态应对成长中的迷茫与挑战。
《做自己的追光者》,俞敏洪 著,果麦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5年8月版
作为俞敏洪梳理学业规划与人生成长两大主题的著作,这本书延续了他励志演讲中“接地气”的风格,不讲空洞的大道理,真诚、坦率地分享人生经验。
“我从年轻时高考落榜,到做新东方3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过太多困顿与起伏,但在与困难数次交手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保持内心的乐观是战胜困难的第一要义!”
三次高考终入北大的经历,让俞敏洪深刻体会“失败不是终点”;在医院静心背诵1万个单词的过往,印证了“低谷时偷偷努力最有用”。这些真实故事串联起来,为青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俞敏洪
“不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要放弃对生命中能让自己内心发光的事物的追求,不要把眼前暂时的困境当作自己终身的命运。”
这种从自身经历提炼出的信念,让书中的建议更具说服力。从三次高考到创办企业,从田间地头到踏入直播间,俞敏洪用一生践行“做自己的追光者”。在新书中,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将过往经验提炼为实用的建议,精准应对青年从高中到社会阶段的实际需求。
“人生能够全力拼搏的转机不多,考大学是最关键的一次。”
在学业成长部分,俞敏洪深入解析高考应对策略、大学生活适应、学习规划制定等核心议题,解答“高考迷茫期”“大学空心病”等困惑,提出“为终身不毕业而上大学”,分享青年学子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意义。
人生规划板块则聚焦志向确立、时间管理、资源利用、就业选择等现实问题。无论是高中生对考试的焦虑,大学生对专业的迷茫,还是初入职场者的价值困惑,都能在书中找到对应的分析与建议。
电影《中国合伙人》剧照。
“成功”没有固定的公式,成长远比“成功”更为重要。
这是俞敏洪在自序中强调的观点,也是全书的核心观点之一。他认为“成功”没有固定公式,而成长有迹可循,并分享了四个关键原则:找到热爱并转化为事业,保持好奇以拥抱变化,通过阅读与阅历丰富自我,保持乐观并创造社会价值。
“我希望同学们选择更加喜悦的道路,克服困难,努力前行。”这些理念凝结成书中的“追光哲学”,俞敏洪希望自己的人生经验,能鼓励年轻人在漫长青春路上做自己的追光者,用持续的小进步积累人生光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