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传情!法国总统夫人为何收藏她的作品?
收藏传统工艺品,作为生活中的艺术品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文化生活# #传统文化传承#
2025年初夏,巴黎大皇宫迎来了全球最顶级的手工艺盛会——法国国际手工艺创新双年展(Révélations)。这场被誉为“全球手工艺界的奥斯卡”的展览,首次迎来了一位来自中国长沙市雨花区的湘绣艺术家——刘雅。她以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和富有当代表现力的刺绣作品,赢得了法国观众和专业藏家的广泛关注。
展览开幕当天,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夫人布丽吉特走到刘雅的展位前,被一柄绣有竹叶的湘绣双面宫扇吸引,并现场收藏了这件作品。
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夫人布丽吉特收藏了刘雅的湘绣双面作品《翠影·湘罗扇》。
湘绣在地化
根植湖湘沃土,承载文化基因
1979年,刘雅出生在一个湘绣世家,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湘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的母亲柳建新是这个湘绣家族里的第三代传承人,是湘绣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绣绷底下蹦蹦跶跶地长大”是刘雅对童年的记忆。
2007年,父亲的去世使母亲独木难支,刘雅最终下定决心放弃北京一家外资银行的高薪工作,回到湖南帮母亲一同支撑起湘绣事业。虽然从英国萨里大学商科毕业的刘雅已离开湘绣多年,但她不断地学习,去到中央美院、苏州工艺美院进修,不断地思考和尝试。
出生于湘绣世家,师承母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柳建新,刘雅深耕湘绣领域多年,既坚守传统技艺的精髓,又身体力行地推动湘绣在时代浪潮中前行。
时至今日,她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工美馆、太庙美术馆等国家级展览平台,屡获“山花奖”“百花杯”“百鹤杯”等专业奖项,曾受邀出访英国、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展览展示和文化交流。
“一口花针,一根绣线,连缀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湘绣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与“苏绣”“蜀绣”“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西池借得麻姑爪,三丝五色夺天巧。停针罢绣看雄威,神采奕奕何牡佼。”此诗不仅赞美了湘绣狮虎的神韵,也展示了湘绣技艺的高超。湘绣的狮虎大气奔放,展现出湖湘人的豪爽与胆魄,承载着湘绣绣娘性子里的“辣”劲。刘雅认为,这是湘绣与生俱来的特质,深深根植于湖南的文化土壤之中,“所谓在地性,就像非遗本身,必然与当地文化紧密相连”。
不少欧洲刺绣艺术家慕名来到刘雅的展区观摩。
在题材选择上,湘绣的在地化体现得尤为明显。刘雅举例道,湖南的自然风光如武陵源、人文建筑如爱晚亭等,都是湘绣创作中极具在地文化特色的题材,这些题材承载着湖南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是湘绣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直接体现。
而在技法层面,湘绣的在地性更是融入了湖南人的个性与文化基因。“湘绣传承下来的技法,除了经典的掺针等针法,还有像鬅毛针法这样极具湖南人个性的针法。”刘雅解释,这种针法源于湖南人务实、大胆、奔放的精神,体现了湖南人收放自如的气度——该豪放时不拘一格,该精细处一丝不苟。
她认为,“这是湖南作为中原地区,融合南北文化后的独特呈现,是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在布帛上的延续,也是湘绣在地性在技艺上的深刻表达”。
“在当下这个信息化时代,非遗的‘在地性’已难以靠自然延续,必须主动保护。”刘雅表示,“目前最能保留下来的是真正的技艺。工艺无所谓新旧,但趣味有高低。审美在变,我们正处于文化深度交融的时代。”
湘绣年轻化
遵循自然之道,融入时代审美
在法国国际手工艺创新双年展上,刘雅带去的作品包括《母爱》《奔》《暗香》《春·梨花》,以及动物保护主题系列作品《HAIR》、敦煌题材的《敬敦煌》和中国花鸟题材的《花影翎羽》,还有一组以中国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刺绣首饰收纳盒等。
刘雅湘绣作品。
她的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湘绣技法的传承,而是大胆尝试不同底料的结合,如夏布、毛毡等,努力拓宽湘绣的创作范围。同样是绣虎,刘雅采用了西方的油画布,摈弃了传统湘绣中以黄色为老虎毛发的风格,以黑白素描的形式来刺绣,其表达方式和色彩语言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在这个物质丰富、信息过载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精神需求更倾向于‘留白’,不喜欢过于繁杂的表达。”刘雅认为,“湘绣的年轻化,不是要去迎合某种固定的年轻范式,而是创作者以当下审美赋予湘绣的时代表达。”
刘雅指出:“年轻化的路径,应建立在对传统的理解与尊重之上,而非一味追新求变。过度的迎合反而会让作品迷失方向,失却湘绣应有的文化根基与审美意蕴。”对于湘绣的年轻化,刘雅坚持“手艺当随时代”。她说:“作为这个时代的传承人,我们的使命是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至于下一代如何看待,不必过度担忧,做好当下的表达即可。”
刘雅始终将自己看作一位坚守工艺精神的匠人。她坦言,自己不愿将湘绣单纯视为商业资源,也不希望其因迎合市场而丢失本质。“湘绣、苏绣自古皆为精工之作,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外在美感,更在于一针一线中沉淀的时光与心力。”她认为,过度强调“普及”与“产业化”,若以牺牲工艺水准为代价,最终可能消解湘绣作为文化遗产的精髓,“那时的湘绣,便不再是湘绣了”。
湘绣国际化
以精工致胜,用文化对话
“多年前在国外留学时,我深刻感受到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了解较为有限,甚至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这让我萌生了用湘绣这样精致而富有东方美学的艺术,去搭建沟通的桥梁,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刘雅说。
Révélations被誉为手工艺界的“奥斯卡”,汇聚了全球最顶级的手工艺术家,需经过严格甄选才能参与。刘雅准备了100多页的资料,历时近一年半才成功入选,是本届展会上唯一一个拥有20平方米个人展位的中国手艺人。
展会由法国文化部主办,规格极高,当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与夫人布丽吉特走到刘雅的展位前时,夫人被一柄绣有竹叶的湘绣双面宫扇吸引——这件作品名为《翠影·湘罗扇》,绣于轻薄的湘罗面料之上,疏竹斜影,东方气韵扑面而来。
夫人轻执扇柄,凝视良久,并现场收藏了这件作品。刘雅动情地说:“当总统夫人拿起我绣的那把宫扇时,我知道,她握住的不只是工艺。”
刘雅坦言,在走向国际舞台前曾有过犹豫和胆怯,但实际展出时,湘绣的细腻技法与富有当代美感的呈现让外国观众惊叹不已,有观众说“像在读一首视觉的东方诗”,甚至有不少欧洲刺绣艺术家慕名来到刘雅的展区观摩请教、合影留念,以此表达对中国刺绣技艺的由衷敬佩。
刘雅认为,湘绣的国际传播,既要保留自身特色,同时要注重文化的传达与阐释,“西方观众更习惯通过对比来了解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等方式,让他们理解湘绣背后的文化意涵。比如中国人讲究含蓄的寓意,这些都需要向国际观众娓娓道来,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并欣赏湘绣之美”。
刘雅湘绣作品《佛首》
今年8月,刘雅受邀参加英国皇家刺绣学校的全球学术演讲,她将专门探讨中法刺绣的比较研究,从哲学思想、文化根源等层面解析差异,让西方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刺绣。“我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一种新的形象——我们不是被固化在‘绣娘’角色里的劳动者,而是有美学思维、有文化表达、有全球视野的当代创作者。”
“我们的优势在于纯手工的极致技艺,这是中国刺绣在国际上立足的重要资本。”未来,她计划聚焦国际艺术市场和文化交流平台,让湘绣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不仅是展示技艺,更是让世界通过针线,读懂中国文化的细腻与深厚”。
从根植湖湘的在地化,到顺应时代的年轻化,再到走向世界的国际化,刘雅以其对湘绣的深刻理解与实践,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她看来,湘绣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于坚守本真、融入时代、对话世界,让针线在时光流转中,持续讲述着属于湖南、属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故事。
未来
刘雅将致力于以湘绣为桥梁
深入链接
国际艺术市场与文化交流平台
让湘绣这门东方手艺
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原标题:《针线传情!法国总统夫人为何收藏她的作品?》
阅读原文
网址:针线传情!法国总统夫人为何收藏她的作品? https://klqsh.com/news/view/179769
相关内容
肖战《藏海传》为中国文化出海重点真人作品画家宋瑞英国画作品《泰山神韵》被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收藏
儒+道+佛=扇子,文人的“玩物”扇子,为何能“装下”中国传统文化?
数字音乐时代唱片转为收藏品,发烧友情怀“撑”起线下实体店
中国艺术家蒋琼耳作品《十二呼唤》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永久收藏
【湘潭日报】一针一线缝缀的幸福人生
人民文化遗产观察:为何非遗焕新的影视作品总能激发大众热情?
祝贺画家石瑛在书画精英作品展上作品被名家何雨春收藏
一线女星为何偏爱“导演赘婿”?背后藏着怎样的生存法则?
非遗手作大集合 探索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