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文化缘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传播方式+情感共鸣
中式风格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东方美学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居家生活# #居家装饰风格#
二次元文化如何打破次元壁
半月谈的评论员毛湛文和林焮婷说,二次元文化现在已经不只是局限于动画、漫画和游戏这些传统的东西了,它变成了推动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最近几年,二次元文化发展得特别好,它可以跨越语言、文化和代际的障碍,从日本的一种文化形式慢慢变成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在现在全球化和数字化交织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二次元文化走过了什么样的路呢?它又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和影响呢?
其实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场跨文化传播的旅程。
二次元文化最早是从日本发源的,它通过创造一些虚构的世界,构建了一个既虚幻又和现实有联系的文化生态系统,在日本成了大众广泛接受和喜欢的主流文化。作为二次元文化的发源地,日本的ACG(动画、漫画、游戏)产业有着深厚的基础积累和技术经验,它的核心文化创意和叙事方式给其他国家的文化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因为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比较近,所以中国受到二次元文化的影响特别大。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中日之间的二次元文化交流已经持续了40多年,大概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中日动漫交流的萌芽期
1980年到1999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中日动漫交流的萌芽期。那时候,中日之间的来往变得越来越多了。日本的动漫因为一些创作者比如手冢治虫的访问活动,慢慢传入中国。这些作品给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们带来了不少启发,特别是在工业化制作和讲故事的方法上。
与此同时,中国的动画片,像《大闹天宫》,也开始引起日本媒体的兴趣。日本的一本动漫杂志《ANIMAGE》甚至还专门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动画的专刊。在这本杂志里,宫崎骏等日本的动画大师还参与了一场关于中国美术电影的座谈会。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手冢治虫和中国的严定宪即兴合作了一幅漫画,名字叫《孙悟空会见阿童木》。这幅画成了中日动漫交流的一个经典案例,也显示出两国的文化在艺术表达上开始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可能性。
中日动漫合作的成长期
这张图是手冢治虫和严定宪合作的漫画《孙悟空会见阿童木》。
从2000年到2011年,这是成长期。在这段时间里,中日合拍的作品越来越多。2006年上映的中日首部合拍动画电影《银色头发的阿基德》,标志着两国在动画制作方面第一次深入合作。这不仅展示了中日两国在内容创作方面的合作潜力,还开启了二次元文化在中国本地化的创新道路。这个阶段,网友们自己成立的字幕组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加快了国外动画在国内的传播速度,也成了国产动漫爱好者互相交流的重要平台。
中国二次元文化的发展与变革
这张图说的是中日合作的第一部动画电影《银色头发的阿基德》。
从2012年到2014年是发展期,那时候中国的动漫产业变得越来越丰富啦。像Bilibili(简称B站)这样的中国二次元社区,就学了日本Niconico的弹幕文化,还加了不少中国特色的内容。靠着视频创作、弹幕互动和IP联动,B站很快就成了中国二次元文化的最大聚集地。
从2015年到现在是加速期,中国的二次元市场开始细分了,也开始发展相关的产业链啦。现在中国的二次元文化产业链分成了上游、中游和下游三部分,上游负责内容生产,中游负责视频投放,下游负责周边产品开发。这个产业链慢慢成熟起来,特别注重吸收本土元素,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现在中国的“泛二次元”用户已经有5个亿啦,青少年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二次元文化产品的设计中去了。
线上线下的界限被打破了
数字技术的普及让二次元文化在传播渠道和内容形式上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弹幕视频、虚拟现实、还有人工智能驱动的创作工具,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也让内容创作的门槛降低了很多。这样就促进了用户生成内容(UGC)和专业媒体生成内容(PGC)的融合啦。
中日虚拟偶像文化比较
说到初音未来这种日本的虚拟偶像啊,她就像是把二次元文化从电脑屏幕里带到了现实生活中一样。她在2017年用中文唱出来的那首《初音未来V4中文版》,一出来就被中国的年轻人给喜欢上了。
再看咱们中国的洛天依,她是世界上第一个中文版的虚拟歌手,从2012年开始火起来之后,也打破了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间的那堵“墙”,经常跟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互动。她的造型特别有中国特色,比如那个标志性的环形辫子、碧绿色的发饰,还有腰间系的那个中国结。这不就是一种二次元文化和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结合起来的趋势嘛!
当二次元遇上中国风
说到中国的虚拟偶像洛天依,其实她背后隐藏着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二次元文化已经成为年轻人构建自我身份、表达个性的重要场所。说白了,二次元不只是玩玩看动画片那么简单,它还是一种文化资本。通过cosplay、弹幕互动、画同人画这些活动,年轻人可以在虚拟世界里积累文化资本,结交朋友,甚至还能把这些线上关系带到现实中去。
二次元的“融合力”真的很强啊!二次元文化要在中国扎下根来,就得和本地文化结合,这就像是在双向奔赴一样。一方面,二次元能借助技术、产业啥的,给咱们本土文化的创意发挥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给了二次元很多灵感,让它的内容、审美和价值观都变得丰富多彩。二次元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互动,带来了很多有趣的变化呢。
传统文化如何赋能二次元
现在咱们来说说二次元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怎么结合在一起的。你想想,《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这些动画电影,它们可不只是简单地讲故事,而是把刺绣、戏曲、非遗这些东西都放进去,给二次元的故事加了不少“中式美学”的味道。
再看看2024年上映的《伞少女》,它玩得更大了。这部电影把越剧和西湖绸伞这些江南文化的符号都用上了,让观众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的,但又不是老一套,而是很有现代感的那种美。这就好比给二次元穿上了一件既古典又有设计感的衣服。
还有那个2024年的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它厉害的地方在于把中国神话和高科技结合起来了。游戏里的故事就是跟着中国神话走的,但里面还加了陕北说书这种非遗,还有山西晋城玉皇庙、重庆大足石刻这些地方的实景扫描。整个游戏里到处都是中国文化的符号,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味儿。
二次元文化何以吸引人
动画电影《落凡尘》的海报上写着这么一段话:
二次元文化和正能量的价值观混在一起,能让人更有劲儿地跟身边的朋友一起进步,还能让长辈和年轻人少点隔阂。为啥二次元文化在年轻人里这么火?不光是因为它的内容特别有感情,还因为它能让大家觉得自己是一家人。比如“圣地巡礼”这个事儿,粉丝们去动漫里的场景打卡,就能把网上看动画时的感觉带到现实中来。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能让年轻人找到自己的定位,让自己更有安全感,还能把自己喜欢的角色的感情投射到自己身上,觉得自己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了;要是从整个文化圈来看呢,这也让大家更了解这些作品,觉得自己属于这个圈子,慢慢就形成了一个特别团结的小团体。另外啊,二次元文化还可以成为连接两代人的纽带,大家一起追番、一起讨论剧情,就能让父母和孩子互相理解,互相有共鸣。
二次元文化助力文化传播与交流
二次元文化和本地的旅游文化结合起来之后,把一些地方的场景“活”了起来,也“复刻”得特别真实,这成了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比如,《王者荣耀》和醒狮文化的联动就是一个例子。游戏里的皮肤设计把岭南地区的民俗风情表现得很到位,而且用AR技术让玩家在线上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比如,河南博物院以“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为灵感,推出了一系列二次元风格的手办,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来买,也让大家更关注传统文化。
这种线上线下的合作方式,不仅让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也让这些文化有了更大的经济价值。
二次元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让更多中国年轻人了解到了日本的动漫、漫画、游戏(ACG)文化,同时也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比如从电影《你的名字》到国产动画《中国奇谭》,这些作品里的感情、符号和价值观,正在成为两国年轻人之间建立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某种程度上说,二次元文化已经慢慢变成了一种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日本的创作者用这套“语言”讲出了一个好故事,而其他国家的创作者则可以基于这个故事,写出诗、散文、小说等等各种形式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对过去传统的一种提炼和优化,也是对未来文化形态的一种探索和发展。
二次元文化可以这样“出海”
未来在文化交流传播的时候啊,咱们发展二次元文化呢,不仅能用“各美其美”的方式,把本土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还能在“美美与共”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些既有本地特色又能被全世界接受的故事。这些故事要能体现出人类大家庭共同生活、和谐相处的新观念,让“天下大同”这个理想在文化交融里有更多实现的可能性。(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举报/反馈
网址:二次元文化缘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传播方式+情感共鸣 https://klqsh.com/news/view/181642
相关内容
二次元文化缘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二次元文化在中国的落地与影响分析
日本二次元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二次元文化的全球传播与影响深度解析
二次元入门指南(一):二次元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下)
想搞懂孩子的行为,你得了解二次元文化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中国那些事儿】中国流行文化IP海外圈粉:创新、突破、引共鸣
AI或致原创性缺失、模式化 缺乏深度与情感共鸣
深度解析:年轻人的二次元文化在B站与小红书上的全新解读
中国“二次元经济”持续火热 国漫再续“中国学派”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