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8月15日,位于阿拉斯加州的一个军事基地中,特朗普和普京一同坐到了同一张桌子上。这一刻,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在他们身上,心情绷紧,期待着这场久违的美俄高层会议所能带来的结果。然而,虽然此次会谈并未能为乌克兰问题带来突破性的进展,但从会后的动向来看,局势却朝着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那便是印度。
经过三个小时的深入对话,特朗普的心情显然非常愉快。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他无法自抑地赞扬与普京的会谈,甚至称自己为普京打出的分数是满分。他满怀信心地表示,双方在领土交换和安全保障问题上几乎达成一致,仅剩下一个重大分歧尚待解决。若非因摄像机的存在,特朗普或许会更加夸耀这一“伟大成就”。不过,对那些了解内情的人而言,此次谈判的成果不过是摸索阶段,若真要说达成了实质性的协议,仍然是有一定距离的。
根本上来说,特朗普对俄罗斯态度的改善让他倍感满意,他觉得自己在谈判中抓住了主动权。当被问及是否会对中国进口的俄罗斯石油征收二级关税时,特朗普立刻坚决拒绝,表示“没有这个考虑,俄罗斯这次表现得很好。”甚至有传闻称,部分原本严厉的制裁有可能得到缓解。这对普京而言无疑是一次突破,他终于能够喘口气,并且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困境争取到一点宝贵的时间。可以说,特朗普的愉快心情总算让美俄关系有了缓和的迹象。
而这场会谈对乌克兰和欧洲是否意味着彻底失败呢?其实并非如此。泽连斯基及欧盟早已有所准备,在会谈之前就已与美国对接,明确提出只要涉及乌克兰的事务,他们都必须参与。虽然此次高层会晤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但这实际上也是符合乌克兰的预期。特朗普后续还计划召集下一轮峰会,泽连斯基明确会受到邀请,实际上,乌克兰并没有失去话语权。
然而,真正处于困境中的却是位于亚欧大陆另一端的印度。特朗普在对中国表现出一定克制的同时,对印度却毫不留情。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面临着严厉的惩罚性关税,原有的25%关税不仅没有撤销,反而临时叠加至50%。这让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谈判遭遇了停滞。尽管印度商务部长表示仍在努力推进新贸易框架,但形势已经十分明朗:谈判的主导权完全在美国的掌控之中,印度只能选择被动。
在独立日的全国讲话中,莫迪试图用言辞来缓解国内民众的焦虑,尽管他没有直接提及关税问题,却强调了保护农民和农业的底线,这其实是在暗中回应美国关于“开放农业市场”的要求。然而,仅靠口号的宣扬远远不够,印度在面对美国时缺乏足够的筹码,无法采取强硬姿态。或许,唯一的出路就是联合中国、巴西等金砖国家的伙伴进行合作,但这种合作的效果尚待观察。
综上所述,美俄的谈判结束后,各种力量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战略布局。中国暂时不会面临加码的制裁,乌克兰和欧洲的局势也暂时得以稳定,唯独印度在国际贸易和战略的博弈中被遗留在了空气中。国际局势总是这样,出现了新的局面,有人欢喜,有人愁,这次的残局则是留给了印度去收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