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听不进家长的话?心理学“白熊效应”:反着说效果更好
笑话5: 熊孩子把作业本掉进沙发缝隙,家长说:你作业掉沙发里了?孩子哭着说:不是,是它自己钻进去的。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每日一乐分享#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周末去餐厅吃饭,在我身边有两桌让我印象很深刻。两桌都是带孩子过来吃饭的,其中一位妈妈忙前忙后,劝孩子吃青菜、吃肉、喝水,一直强调让孩子吃这个吃那个,但是孩子一直都没有很感兴趣,就一直没有听话。孩子越不听话,妈妈就越要唠叨,到最后我看孩子也没有吃很多,反而家长一直在劝孩子吃。
而另外一家,这位妈妈则是将菜和饭都放在孩子面前,直接对孩子说:"我们吃饭吧",于是孩子就乖乖吃饭了,也没有出现不想吃的情况,这位妈妈显然啊很轻松。
这两位妈妈的目的都是让孩子多吃一些饭菜,前者忙前忙后最后效果也不好,而后者则轻轻松松,不用费太多口舌就能够让孩子正常吃饭。同样的目的,有人轻松有人忙碌,关键是要用对方法。
在这里我想到心理学上一个名词"白熊效应"。如果家长能够利用好"白熊效应",则能够轻松让孩子听进去家长的话,如果利用不当,则吃力不讨好。
"白熊效应"的作用
1、 什么是"白熊效应"
"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源于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实验。实验的内容主要就是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明确要求参与实验的人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这些人脑海里就立马只浮现出一只白色的熊,根本不假思索,思维自然反弹出来的结果。
这其实是人体的自然反应,如果人们接收到一个抑制某个念头的指令,那么大脑就会下意识的寻找自己的脑海中是否存在这个念头。其实在人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受到白熊效应的影响,比如一个人失眠的时候,他想的最多的就是让自己睡睡着,但是越是强调自己要睡着,就越是难于入睡。
2、 "白熊效应"在孩子身上的体现
从孩子身上更加能够体现"白熊效应",因为孩子有时候会喜欢和父母对着来,这其实就是"白熊效应"的体现。我们前面提到的两桌不一样的客人,第一位妈妈总是强调让孩子多吃一些,多吃蔬菜,等等,但是孩子却没有按照妈妈说的那样直接吃很多,这也是因为孩子对于父母的话存在对抗的心理,就是"你想要我这么做,我就偏不要这么做"。
孩子很多行为都受到了"白熊效应"的影响,比如,我们强调让孩子家里的哪个柜子不能开,孩子就会一直想着里面是有什么神奇的东西,于是会一直想要开这个柜子。我们让孩子不要去河边玩耍,孩子会觉得河边应该很有趣,对河边充满了好奇心。我们越让孩子吃青菜,他就越不想吃青菜,就是要和父母唱反调。这些现象都是受到"白熊效应"的影响。
哪些行为容易受到"白熊效应"的错误影响
1、 父母喜欢对孩子唠叨
父母想要让孩子去做一件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唠叨。父母不断地强调孩子要去做某一件事,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听话,但是常常都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反感的心理,从内心认为偏不要做某事。
比如,孩子有时候赖床,妈妈就会一直喊孩子起床,而且一直唠叨,去孩子的床边一直喊,当孩子起床之后,妈妈还会一直强调孩子赖床的问题。本来孩子只是偶尔赖床一下,但是父母偏要说你就是天天赖床,总是这样。孩子听多了,就会觉得,你说我赖床,那我就赖床给你看,我就偏不起来。
其实孩子是可以听懂父母的话的,并且也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不需要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这样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偏要和父母唱反调。
2、 父母热衷于批评孩子
批评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件常见的事情,父母常常会抓到孩子的一点缺点就会将其放大,然后拿起来不断地向孩子强调。每个孩子都是会犯错误,并且不是每个错误都是需要放大的。
父母常常将孩子的缺点拿起来说,并且当孩子遇到其他事情的时候,父母也会将以前犯的错再一次提起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一次次地打击孩子,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徒增孩子的自卑感。同时,让孩子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就是一直犯错误,因而他对于更多的事情都会失去耐心和自信,想着反正父母总说自己不好,那自己肯定是完成不了任务的。
3、 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做这个做那个
很多父母会以高姿态来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任务,而不去考虑孩子是否喜欢。父母想让孩子去做,就直接对孩子说你去做这个去做那个,如果孩子不做,就是孩子的错,父母永远不会错。
父母如果以这样的态度来要求孩子,那孩子多半是不会完全听话的。比如,你想要的孩子吃青菜,就一直让孩子说多吃一点青菜,就一味强调"吃青菜"这个事情。孩子没有了解吃青菜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他会将其当做一种任务,而这种任务是父母一直强调的,这个时候孩子容易出现逆反心理,认为"我就是不要吃青菜,你说的我就不听"。
正确利用"白熊效应",家长应该这样做
1、 减少唠叨,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
父母的唠叨对于孩子来说,真的是生活中的一个烦恼。父母无时无刻的唠叨,总是缠绕在自己耳边,孩子听多了,总是会烦躁的。所以,家长们,不要再一直对孩子唠叨了,让孩子听话的方式不是只有唠叨一种。
父母会唠叨,多半是认为孩子不懂而自己是懂的,所以要将这种思想灌输给孩子,于是不停地给孩子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来。父母的唠叨在无形中,已经缩减了孩子自主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做主的时间变少了。
因此,父母最聪明的做法,是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你会发现,少了父母在身边的唠叨,孩子会做的更好。
2、 直接告诉孩子事情本身,而不强调过程
很多家长在让孩子不要做某事的时候,就直接对孩子说不要去做,而不跟孩子说为什么不能做。其实这是错误的,家长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事情的正确做法,而不是不告诉孩子怎么做,就只是强调孩子不要去做,这样孩子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让做。
越不让孩子去做,孩子会越好奇,这更加促进了孩子去做的行为。所以父母以后直接告诉孩子事件本身,以及做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比如,不想让孩子去开柜子,就告诉孩子立马有什么东西,开了柜子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不让孩子爬高,就直接跟孩子说爬高之后胡是摔下来,摔下来会疼。不让孩子去河边,就告诉孩子去河边玩耍的危害。
3、 减少一些负面信息的出现
家长在教育孩好像都习惯于告诉他们不要做什么事情,这无形当中就给孩子们灌输了一个错误的行为,这就会激发孩子大脑中的白熊,让他们产生好奇心。并且,父母会一直说,孩子以前干嘛干嘛,做了哪些不好的事情,一直要将孩子的负面的东西说出来。
父母将这些孩子的负面信息强调给孩子听,孩子会认为父母总是要说自己的缺点,自己在父母眼中就是满是缺点的人,这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我是雷梨荣聊育儿,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举报/反馈
网址:孩子总是听不进家长的话?心理学“白熊效应”:反着说效果更好 https://klqsh.com/news/view/184315
相关内容
让孩子带着作业本旅行合理吗?专家:不赞成,旅行是进行生活教育的最好机会心学问心理教育,如何减少家庭冲突对孩子负面影响并进行有效应对
心理公开课丨巧用这5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受益终生
知识不过脑?看书和听书,哪种学习效果更好?
懂点心理学,让教育变得更有效
心自由教育指导服务效果好,亲子共学时间管理技巧:高效生活,快乐成长
家庭教育学会做好10个有效策略,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不会差
培养孩子乐观心态,很多家长做不好
家长必备的激励孩子成长的多句话,教育效果显著!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